欲望与道的关系
动物是有道的吗?
万事万物的状态,大多是“用道”,而不“知道”。庖丁解牛,说过“官知止而神欲行”,就是说,你不用去分辨,你跟环境是一体的,你知道的动作该往哪走。但在这之前,你要做大量的分解工作,用感官指导行为,不断建立联接。
矛盾压力,促使人进化出大脑皮层,思维分别心一步步壮大。
动物是没办法学会开小车这样复杂的事情的,而且对于动物来说,车是没什么使用价值的。
一个人学开车,一般用的是分解法,把之前的“对立”不断磨合,建立直觉反应,然后把这些动作串起来。当你学会开车时,其实跟庖丁解牛是一个性质。
假设先有一个矛盾前提,你直接入道可以吗?应该是不行的,你得用欲望把矛盾化解,然后再回到“道”。当然,这里讲的是,狭隘的“物质之道”。
打个比方,一个岛上有10个人,地里能产5000斤粮食,生活平静满足。现在环境恶化,只能收1000斤粮食,得决定谁死谁活,这就产生了分别。
有几条路可以走:1.扩展食物的类别;2.竞争厮杀一批;3.侵略外部。
总之,最后会回到一个平衡上来。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存活下来,那么从结果来讲,人就是合道的。
这个过程中,道、德、仁、义、礼,使用哪种层次的手段,来达到分配的目的,在于当时的矛盾需要哪一种结构。当不适合“仁”的时候,你去提倡“仁”,那就是假仁。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德仁义礼,都是道的子子孙孙,是人对道的领悟,进而因地制宜,“用道”的表达。
人之一生,如果童年是安乐的(至少妈妈的怀抱是温暖的),那么这种初始就是一种“道境”。
随着长大成人,烦恼痛苦接踵而来,社会分化带的冲突压力,导致之前的“道”的失效,“欲”这个工具开始发挥作用,这时是失道的。
当学有所成,业有所成,会感受到另一种平静。特别是人到老年,会有一种安宁感(知天命)。不再挣扎、异想天开。就是老子的那种“安时处顺”。
从这样一个流程来看,人都有一个道体,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有道——失道——寻道——归道。在这个过程当中,欲望会穿插整个过程。
有句话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没有了欲,没法成佛,欲是认识道的必经之路。
失败会刺激欲的持续或者加剧,成功给人领悟,这是外在的对立关系。
欲向右,延绵不绝。欲向左,立地成佛。这是内在的对立关系。
欲是一个契机,满足欲可以得生存,看懂欲可以识真相。
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道体不断受到污染,依赖越多,污染越严重。
但是,脱离生存,谈道,没有一点意义。生存是道之用,越讲生存,越世俗,越难证悟“虚静之道”。能回归平静就不错了,再从平静回归到“道”,难度很大。
根是万物的起点,回到起点就是回到静。
又要讲人生三境界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