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系列谈之五

我们前面说过,殷商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部族和方国的联盟,其中殷商文化最为先进,军事力量最为强大。伴随着殷商的四处征战,使中原文化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而殷商的亡国,并不是完全是因为纣王的昏庸无道,而是周人韬光养晦和隐忍待机的结果。熟读经史的毛泽东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商纣王,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这确乎是明眼人的真知灼见。

与游牧为主的殷商不同,周族世代以农业为主。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亶父(姬昌的祖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在古公亶父与儿子季历的治理下周族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族,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故而选择继续臣服于殷。由于姬昌有德有才,治理有方,周族在他的统领下日益强大。这自然引起了纣王的警觉,于是,便找了一个理由,将姬昌关在了殷商的国家监狱——羑里,并且一关就是七年。姬昌在羑里韬光养晦,假意顺从,再加上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乞求释放姬昌。最终使纣王放弃了警惕,将其释放。姬昌在大狱中闲暇无事,便将伏羲流传下来的八卦反复推演,组成六十四卦。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文王演易”。

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增强周族实力,使周族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武力扩张。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谋取殷商。

姬昌没能完成克商大业,遂将儿子姬发托付给姜子牙,并让姬发尊姜子牙为“尚父”。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首先安定了内部,聚焦了大量有用之才,不仅有来自宗室的周公旦、召公奭、虢仲、虢叔,还有贵族出身的散宜生、闳夭、太颠,更有勇武的南宫适、武吉等人;同时,周人长袖善舞,不断瓦解商的同盟军,拉拢亲周诸侯,实力暴增。就在周人厉兵秣马之时,纣王却认为周人早就被自己吓破了胆,加之自己最忌惮的周文王已死,刚继位的周武王根本不足为虑。

公元前1048年,经过九年多的积聚,周武王将都城迁至位于今陕西西安沣水东岸的镐京,并发出号令,让反商诸侯会师黄河渡口盟津(今河南孟津),据说有八百诸侯响应。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其实,这只是周武王的一次测试和演习。现实证明了周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号召力,但是,他认为商朝内部还未发生动摇,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他说:“感谢大家支持灭商大计,只是时机未到,我们应静观其变!”就让诸侯们散了。

本来刚对周人起了戒心的纣王听说反周诸侯无声无息地散了,更加觉得自己不可战胜,他不仅大肆清除王族的势力,加强自己的权力,而且将商军主力派往东夷,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先解决东面的威胁。

本就对纣王不满的微子趁机离开了朝歌,逃入了周营,将商朝的底细和盘托出。正在苦寻灭商良机的姬发,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兴兵灭商。周武王命周公、召公等人从征,以姜子牙为帅,南宫适、武吉等为将,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并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11个部族,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河,杀向朝歌。

出征前,周武王又让人卜了一卦,不料却是凶兆,加之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关键时刻,周武王在姜子牙的支持下,搬出周文王的遗训,既然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卜。不知道那位长眠地下的卜算祖师为何会立下这样的遗训,估计他是怕周武王遇上像伯夷、叔齐那样的死脑筋耽误了大事。不过,从中也不难看出,周人对待鬼神卜筮之事不再那么迷信了。

渡河时,一条活蹦乱跳的白鱼跳上周武王所乘的大船。武王灵机一动,将白鱼高高举起,说白鱼入舟是吉兆,因为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是军队的象征,且商朝尚白,白鱼代表了商朝的军队;而舟,与周同音,象征着周王室,白鱼入舟就意味着商的军队要归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属周了。顿时,三军欢呼雷动。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进抵牧野的周军举行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的罪恶,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匆忙武装起来的商纣奴隶军队迅速崩溃,“流血飘橹”(不知为何,仁义战争也打得如此惨烈,我想真实的历史一定是商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只是因为占据商军多数的奴隶囚徒临阵倒戈才使战场形势逆转,好不容易得胜的周军特别是诸侯的军队为了报复进行了屠杀,“流血飘橹”四个字确实透露出周军的胜利并不容易)。纣王逃回鹿台自焚。

进入朝歌的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净水,卫康叔铺好彩席,姜子牙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商纣之事。在此,武王昭告天地祖先,宣告大周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之后,周武王命人散发纣王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箕子之囚,还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据说是大禹所铸)迁往镐京,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虽然胜利了,周武王并没有忘记小邦周战胜大邑商来之不易,他居安思危,长夜难寐。周武王知道商朝虽灭,但商人树大根深,数以百万计的遗民还在,时刻会威胁新生政权。为了安抚这些商族遗民,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 个防区,分别由自己的弟弟管叔鲜(东卫)、蔡叔度(西鄘)、霍叔处(北邶)统治,以监视武庚,号称“三监”。

周武王对同姓宗族和开国元老实行了大分封,如将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姜子牙封于齐,鬻熊封于楚。据记载,周初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发的兄弟之国有15个,姬姓之国有40余个。继而他又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99国,有652个诸侯国主动向周臣服。如此一来,在当时华夏族的活动空间里,所有的人要么归附于周,要么被诛灭驱离,周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树立起来。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周武王专门把箕子接到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然后,他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同姜子牙、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周王是天下之主,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言人,是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把天下分成若干个诸侯国,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是周王的臣子,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周王调遣,定期向周王纳贡、朝贺。诸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再分封卿、大夫,他们的采邑称为家。“家—国—天下”组成的同心圆,构成了当时中国金字塔形的政治版图。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诸侯国中的卿、大夫也有权过问,甚至为了监视封国,周天子还在一些大诸侯国内指定世卿控制朝局。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相对于商朝那种小邦林立的原始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它确立了“统天下于一尊”的传统,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周朝统治的显著作用。

这些事,看着只有寥寥数件,但真的落实起来,却煞费功夫。而且周武王是在短短的2至4年间里完成的,可以说繁重的朝务压垮了他的身体。终于,在《武成》乐舞的壮美声中,这位响誉后世的模范君王告别了新生的王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臣民。

顺便说一句,周朝前三王,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姬昌(文王)都是当世豪杰,他们带领周族为实现梦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支持,他们三代人的背后也同样有三位伟大的女性: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位女性不仅为他们的夫君生下了可靠的接班人,而且还帮助夫君赢得了族人的爱戴,正因为她们的名称中都有敬称“太”字,所以后人也将自己的夫人称为“太太”,希望夫人能像三位周家太太一样,相夫教子,光大家业。

(0)

相关推荐

  • 史书中的姜子牙:虽非众神之长,但为百家宗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頔 国庆档热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和传统印象中不太一样的姜子牙--身为神界静虚宫的大弟子,姜子牙一战成名,但为了求一个公道,却放弃成为众神之长的机 ...

  • 大周才建立两年,为何周武王姬发就忧郁而终?

    周武王一代圣主有何忧虑呢? 一.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岁月不饶人,几经周折武王姬发才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全国政权,自夜不寐.过度操劳也让这个一向为后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明君心力交 ...

  • 周武王病重之后,不让姜子牙辅政,竟与姜子牙唯一女儿有关

    姜子牙,商周交替之际的传奇人物,不仅军事谋略惊人,而且善于治理国家,还长寿超过百岁.尤为重要的是,姜子牙唯一女儿是周武王的正妃,生下的长子为周成王,两人有着血缘纽带. 那么,作为周武王的岳丈,周成王的 ...

  • 【走进诗经】方伟|(五)涼彼武王,肆伐大商

    (五)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 --伐纣建周的周武王 公元前1059年,周文王与世长辞了(<史记·周本纪>和<尚书>说武王伐纣的时间不一样,这里取<尚书>武王即位十三年 ...

  • 医易系列谈之二十

    自从人类两条腿走路以后,作为一个有了更高精神追求的动物,就一刻不停地对世界展开了思索和研究.从最初的小问题,比如哪种树叶可以充饥,哪种小虫子更好吃开始,一直进化到明天会不会下雨,今年收成如何这类高级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九

    前面我们花费了很多篇幅讲述了殷商的干支文化,从这一篇我们将开始讨论周的易卦文化. 对于易卦,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易卦的符号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易"究竟是什么?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八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国历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孙子(孙武).韩非子(韩非).朱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七

    十天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我们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既然是周期性出现的东西,就应该符合某种天文的规律,所以总是习惯在各种天文数据里,去寻找与之相应的周期性规律,故而总是劳而无功.出现这个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六

    现代人已经与自然隔绝得太远了,日月星辰的升降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动植物的生死荣谢,我们已经不在关注,因此,大部分现代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基本上等于零. 而对于古人而言,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密切相关,是生死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四

    历史发展到了殷商,中华文明进入了所谓的"信史"时代,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记载历史,承载文明的工具--甲骨文.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但它是现存的,最早的一种成熟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三

    前面我们探讨了龙山文化和黄帝的关系,也提到了导致山东的龙山文化及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快速没落的原因--史前的大洪水. 这场突然其来的大洪水,使山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国的东南部,都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泽国.这使得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二

    一般认为,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器的制造,文字的发明和城市(国家)的出现. 龙山文化可以视作五帝时代的文化,到了晚期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少量的黄铜,以及至今专家学者仍处于争论之中的陶文符号.可以说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一

    扒完了伏羲,我们继续扒一扒黄帝. 我们认为,黄帝和山东的龙山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