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成一件事?|高瓴Recommend
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告诉你:首先确定一个目标,目标要明确,可量化,要遵循 SMART 原则;然后再把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再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拾级往上……
比如:读书。首先设立一个目标,一年读50本书,再对它进行拆解,大约就是每周读一本书。接下来,就是每周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这看起来非常合理,但真的有用吗?
很多时候,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它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降维」了,给人一种「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错觉而已。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读了多少本书」的成就吗?不是的,读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凑数量。
但是这种方法,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数量等于目的。「求知」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不好定义。量化后,比如读50本书,看似更容易完成。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地把一本书翻完,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理解它、内化它。
这就是一种降维:求知是一个多面体,读书的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面」。但在这种「目标设定法」的推动下,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体」,并且只能看到这个「面」。因此,掉入盲目追逐结果的「KPI陷阱」。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迭代「优化」出来的。
— Gall's Law, by John Gall
这和做成一件事有什么关系呢?
「眼高手低法」
这套方法,也可以称为「眼高手低法」。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它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要构建一个大的框架,来指导方向和思路,这是「眼高」;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最简单的流程并保证顺利使用,再对它进行优化、完善,逐步到达理想状态,这是「手低」。
前者,是一种对「变得更好」的迫切期待,恨不得今天学一样东西,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立刻见效的方法,能够立刻摆脱坏习惯、改掉坏毛病 , 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身看作一个系统。每一个特征、因素、性格,都是构成“自我”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接纳它们的存在,去直面和理解它们。
然后,从中去寻找薄弱点和瓶颈,给它们施加相应的「力」,让整个系统慢慢地作出调整,向着期望的方向运转。
明确期望的结果以及理想结果和现实的差距,调整状态让它朝着「想要的结果」前进一步。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并适应了新状态后,再施加一个力让它继续向前。
通过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能够帮助更加了解自己以及理想的「终点」,找到一个平衡去到更好的状态。它未必是最开始的理想状态,但一定是一个最有益、最能发挥价值的状态。
设定框架,而非设定目标;优化流程,而非坚持行动。
这才是更全面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
为什么努力去「培养习惯」总是很难成功?
「眼高手低法」三个环节中的注意点
1)框架:宏观视角
框架是什么?它跟「目标」和「规划」有什么区别?
不妨这样理解:框架的意思就是:把当下这个小的系统,放到一个更大的大环境、大系统里面来看,会怎么样?
如果说「目标」指的是「终点在哪里」,「规划」指的是「怎么走能到达终点」,那么「框架」就是: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
能够迫使从更高层次、更宏观的整体视角,来看待当下的方向和行为。
2)系统:最小必要性
在建立一个最简单系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小必要性」。
这指的是,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越少越好。需要刻意去做的事情,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减少摩擦阻力,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
培养一个习惯,从最简单、最小的步骤开始,从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适应它,才能起到效果。
任何情况下,「刻意坚持」某些事情,都是非常消耗资源的,做些简化,让它自然地融入日常的行为模式里。
3)优化:KPT复盘法
在优化系统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KPT复盘法:
Keep:有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可以保留?
Problem:有哪些地方不够好,哪里还存在问题?
Try:在下一个周期里,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L先生说,不代表高瓴官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