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三十年的积淀,解读万经之王,带你看破“天机”,人生开挂

10年前,我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人一迷茫总想去求助一些虚无缥缈的力量 。于是我来到一位大师面前,他的一句话让我牢记至今。

大师先是给我算了一生的运程,说了很多。但不知道为什么 ,这些事明明和自己密切相关,而且说得非常详细,具体,但今天的我,努力回忆,很多东西都想不起来了,只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大师盘完命盘后,对我说:“我说的这些,我不会记录,可能多年后你也不一定都会记得了。但我有句话还是要说,今后不论你遇到什么,尽量别再去算什么命了。最好的命掌握在自己手里,修身养性,自然一生悠然自得。心烦乱了,就去抄一抄《道德经》,读一读《道德经》,读上个几十遍,你就通透了。”

当时我听完很是震撼,原因很简单。在我的认知中《道德经》是一部老子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属于科学文化知识范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

而算命更像是迷信,或者说是神学,两者似乎是不相融的,却从一位大师口中得到这样的劝告,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新的认知,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常听人说犹太人厉害,其实咱们中国人的智慧,更让全球人仰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被称为人生宝典,万经之王。

《道德经》让曾国藩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白岩松靠它渡过了中年危机,老子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古今中外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首。

《道德经》历经2500多年,以文言文写著,有很多人无数次打开这本经典著作,都又停滞不前,因为觉得看不懂,不能领悟其中的奥义。

现如今,70多岁高龄的余秋雨先生,再次把这本“东方智慧源头”著作,重新解读了一遍,为这一本书他足足准备了三十年。

他说:“《老子》的原文是一个整体,是一篇篇优美的“哲理散文诗”,我想用散文,保存那些初元的酒韵和醉意!”

现在很多人提到余秋雨总是毁誉参半,觉得他早已跌落神坛,比如什么“老夫少妻事件”、“诈捐门事件”、“含泪事件”等等。

然而金庸先生曾经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动时,有人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对此金庸先生幽默地回复到:“我不会,但身为浙江人的鲁迅和余秋雨会。”由此可见,金庸先生对余秋雨的作品是非常认可的。

现实中各种事件似乎都与余秋雨的生活相关,而与其文笔和作品影响力无关。对于这些骂名,余秋雨人不反驳,只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在乎负面的评论,那些评论,我从来都不看,我曾经有个比喻,我是一个走的很远的人,就像一匹走一千里路的马,这匹远行的马,一定不会在乎我身上有多少泥沙上来了,更不会老是找一条小河去洗自己的羽毛,如果整天在乎自己身上的灰尘,在乎自己要去洗涤的话,这一定不是一匹千里马。”

细品之下,又何尝不正契合《道德经》的智慧所在。

余秋雨先生用三十年的积淀与感悟,用自己最拿手的散文形式,全新阐释了《道德经》,将其写成新作《老子通释》。

在书中,他把原本生涩难懂的文字,赋予了新的理解方式,让它变得有血有肉,灵动而又充满智慧。

有人说如果你读懂了《道德经》,你将领悟天机,拥有开挂的人生。

尼采也曾说《道德经》就像永不枯竭的宝典。管理学家说《道德经》是本管理学经典、高情商的代表;心理学家又说《道德经》是本心理疗愈宝典。

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名师大家为《道德经》做背书,如今又有余秋雨老师的《老子通释》,解决了古文晦涩难懂的门槛,一本好书,受益一生。

有了这本《老子通释》,深刻理解《道德经》,掌握老子的“天机”,遇到问题时,你不用再去向大师求助,打开这本书,你遇到的迷茫、困境,书里都有答案,拥有开挂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