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乏力虚胖湿气重、体内死水:健脾疏肝】

嘴巴粘腻、喉咙痰多、身体乏力、虚汗直冒……很多人都有这些症状,但因为没病没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湿气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跑到皮肤上就会形成湿疹、
跑到四肢就会引起水肿、
跑到头部就会导致晕眩、
跑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酸痛,可谓“遗患无穷”。

湿气是滞留于体内的“死水”,是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问题所致,如脾阳不足,少喝水根本没用,这就好比“因噎废食”,不但毫无意义,还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湿气来自两种途径:即内湿和外湿。
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
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湿邪侵入人体造成的。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运动是造成内湿的重要原因。
中医有“久坐伤肉”的说法,这里的“肉”指的其实是脾,因为脾主肌肉,缺乏运动就会肌肉无力,反过来就会累及脾。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滞留体内就变成了“湿”,人就会虚胖。
因此,道家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就是提倡饭后散步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对于内湿该怎么解决呢?
这就涉及到内湿的形成原因--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可见祛湿重在疏通气机。
脾属土,土能克水,当湿气为患时,健脾势在必行,且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可以让脾有能量运动起来。
此外,中医认为“脾喜缓肝苦急”,脾这个“慢性子”需要肝这个“急性子”带动,因此在健脾的同时还要疏肝,“肝主疏泄”,关系着全身气机的条达,疏肝可加快气机疏通的节奏。
健脾疏肝双管齐下,这样一来,湿气就祛除了。

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湿气入体则如油入面,难以排出。
中医也认为,在“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
祛湿有两种方向:
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气排出;
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让湿气不再滞留体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