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文/王树森

“汾源灵沼”,盛名远扬。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晚期,为着领略曾在古代被列为宁武府、县两级八大景之一的汾源美景,我们怀着寻幽探胜的浓厚兴致,从宁武县城出发,南行30公里,来到了管涔山的余脉——东寨镇楼子山脚下。

我们兴冲冲而来,可驻足于汾河正源的所在地时,眼前的情景却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见一幢简陋的工棚旁边,有一个边长约7米的方形水塘。水塘用青石砌筑而成,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涌出。那水清澈见底,一碧如镜。塘中蓄水深约1米,从出口处对面的公路底部涵道流出,而后向南流去。

这真地是汾源吗?难道这就是古今闻名的汾源灵沼胜境吗?同游者全都惊诧地嘁嘁着。

可是,就在山水涌出的泉眼上方,分明有一块长方体沙岩书凿的匾额,上面清晰地显现出“汾源灵沼”四个大字,笔力猷劲,挥洒宏厚。这,又使人不得不相信:眼前的这个水塘,的的确确就是山西境内黄河最大的支流——汾河的源头。

有知情者向我们讲述着汾源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这传说是如此地引人入胜。

相传,现今我们看到的汾源之水,是从管涔山下的石蛤蟆口里喷吐出来的。但在古代,这水却被卡在石蛤蟆嘴里头的石头蛋子堵住,怎么也流不出来。

石蛤蟆俯伏在雷鸣峰下,峰底是一片大海。只有把石头蛋子砍掉,汾水才能通畅地流出。可要砍掉石头蛋子,非得金斧不可。那金斧藏在紫峰崖上的山洞里,被凶恶的妖怪霸占着。要得金斧,先得除妖,可这比上天还要难哪!

那时候,在雷鸣峰下住着石勇、铁勇俩弟兄。他们都是虎彪彪的后生子。

这一年,天旱无雨,大地干裂,正在挚犁下种的俩弟兄又热又渴,真有些熬不住了。石勇叹了口气说:“地都干得冒烟了,下了种也是白搭!”铁勇却说:“只要把紫峰崖上的妖怪杀了,得到金斧,咱老百姓就有救了!”弟兄俩一心为民造福,当下商定,立即前往紫峰崖。哥哥石勇怀里惴着一瓶烧酒,腰里别着一把刀,就这样启程了。来到紫峰崖,只见崖顶黑云翻滚,半崖那个山洞放出金光。石勇知道,妖怪这时正在洞中守着金斧,正好除它。于是,石勇攀着藤条,脚蹬石壁,一步一滑地向上攀去,终于到达洞口。乘妖怪不注意,溜进了洞里。

青面獠牙的妖怪正抱着金斧打盹,被石勇的脚步声惊醒,举起金斧就朝石勇砍来。石勇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掏出酒瓶说:“老神仙,弟子给您送酒来了。”妖怪流着涎水说:“快拿酒来,让我喝个痛快!”说着,从石勇手里夺过酒瓶,一饮而尽。妖怪很快就醉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昏迷过去了。石勇乘机掏出腰刀刺向妖怪心窝,妖怪一命呜呼。石勇见山害已除,拾起金斧,高高兴兴朝山下走来。说来也怪,石勇一出山洞,顿时觉得浑身疲累,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他想靠着山崖歇歇,可一觉睡过去,就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石勇变成了一棵枝叶茂盛的松树,牢牢扎在山崖上,风吹不倒,雨打不动。金斧挂在树杈上,怎么也掉不下来。

铁勇在家左等右等,不见哥哥回来,赶紧上山去找。当他来到紫峰崖下的时候。只见崖腰的石洞口比平时多了一棵松树。他觉得奇怪,一口气攀上崖去,却是只见松树,不见妖怪,也不见哥哥,急得铁勇连声直喊。这时候,松树说话了:“铁勇兄弟,快取下金斧,去砍掉那石蛤蟆嘴里头的石蛋子吧!”

铁勇满含热泪向松树跪拜道:“哥哥放心,铁勇一定不负您的重托!”说罢,铁勇从树上取下金斧,翻身下崖,直奔雷鸣峰下。只见他使出浑身力气,第一斧砍下去,石蛋子转了转;第二斧砍下去,石蛋子就从蛤蟆嘴里滚出来了。顷刻间,滚滚的山水从石蛤蟆嘴里奔涌出来,长流不息。那水冲出蛤蟆口时,发出雷鸣一般的巨大声音,看热闹的乡亲高兴得直欢呼。人们为了纪念俩兄弟为民除害造福的功德,建祠祭祀。祠庙因水声如雷而取名作雷鸣寺。

听着动人的传说,驻足于“汾源灵沼”边,每个人都感慨无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一步追溯着汾源的悠久历史。

相传,上古时代,汾洪肆虐,泛滥成灾,人们蒙受着深重的灾难。为了治服水患,中华历史上早期的治水大师——台骀,担起了治汾主帅的重任。台骀是五帝之一 ——少昊的后代。他不因循前人治水的旧例,而是根据酿成水患的不同原因,分别采取疏浚和阻塞相结合的方法,大获全胜。那时候,水官台骀受太原帝派遣,辗转奔波于甘肃、青海、陕西、山西的广大地区,经年累月地登山勘察,入涧指挥,疏通了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洮河,和山西境内的汾河,堵塞了太原地区现今晋祠一带的大泽,降服了水患,造福于当地人民。

为了使汾水入道,台骀把他的治水大本营扎在管涔山下的汾源地区。这里至今还有台骀作为指挥治水点将台的管涔奇景——支锅奇石。在汾源地区,还流传着台骀一心治水,背井离乡,娶当地女子为妻,在汾源安家落户的美谈。

台骀把他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使汾患驯服,山洪归道,害河变成了利河。台骀治水有功,太原帝封他作汾州地方官。台骀死后,其功绩传闻于世。春秋时代,他被封为雨师、雨神;晋代,追封为昌宁公;宋代,追赐灵感元应公,赐号宣济员外郎。现今汾源地区依然香火鼎盛的“昌宁公家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位造福万世的治水大师的尊崇和景仰。

我们一心寻找当年曾是晋北名刹的汾源雷鸣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残砖破瓦。——这就是历史所留给后人的遗憾。

据寺内一通道光十三年(1833)石碑记载,该寺系“明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创建”,当时是一座约有300多间庙舍的宏大寺庙群。该寺坐落在管涔山余脉楼子山之阳,背山面水。从与山门正对的庙前戏台登石阶而上,渐至山门,面宽3间,进深两间。在山门中轴线上,有木牌坊5间,东西又置两座钟鼓楼作陪衬,相映成趣。

步入山门,在东西禅房的簇拥下,寺庙主体建筑——一列7间的大殿巍峨宏大。正中为真武殿,东3间为地藏殿,内有十三王朝地藏泥塑,两山壁有须弥山与形态各异的人物群像。西3间为佛殿,内塑20余尊泥菩萨。

雷鸣寺的附属建筑,西有圣母殿3间,北有飞虎殿3间,再北又有奎星阁一间。

总观雷鸣寺庙宇群落,殿堂栉枇,古柏参天,雕梁画栋,朱檐金顶,琉璃绿瓦,紫檩木刻。一幅幅悬塑壁画形象逼真,一块块古篆石刻工法细腻。加之无数亭、台、楼、阁、榭、廊、门、洞的合理布局,精巧结构,使该寺成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北方禅林佛地。每年夏历四月初八,这里有传统古庙会举行。届时,商贾云至,远及蒙、晋、陕、冀等地。

除了老者的如上介绍,这里每秒0.4立方米流量涌出的清冽汾源水,不息流淌。但在1988年夏,该流量曾降至0.2秒立方米。《山西日报》二位记者曾于1988年7月30日在该报头版呼吁:《救救汾河源头灵沼泉》!这是因为,灵沼泉附近1公里内,有4座煤矿采煤放炮,对泉源地质环境的损坏所致。

面对大自然的惩罚,人们触目惊心。回忆唐宋时期,汾源水可以乘载扎筏批运的管涔巨松,直达省城太原的盛况,谁能不瞠目结舌!

对汾源的恢复,对山西母亲河的治理,受到中央、山西省、忻县市和宁武县的高度重视。汾河治理工程全面展开,连续施行,成就卓越。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汾源早已旧貌换新颜了。

违规开采的几座煤矿被关停之后,汾源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山峦绿树覆被,河道清流通畅。在宁武县东寨镇北2公里处的汾源已建成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由汾源阁、灵沼泉、雷鸣寺、九龙坝、鱼湖及广场石雕等诸多景素构成。

重建的雷鸣寺超越昔日的辉煌,寺内的治水大师台骀塑像和连环壁画,向人们述说着中华先贤治理汾河的丰功伟绩。在寺外广场旁的九龙坝泄洪口,鱼湖水从九条龙口舒缓吐出,形成常态化的径流。人们在鱼湖岸边的柳荫下漫步,观光游览,河水清澈见底,水草随水飘摇。

汾源阁内,一股甘泉从圣母身底源源渗出,经殿底注入殿外灵沼泉内,人们从此领略大地母亲对人类的恒久眷顾。更加提示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爱护。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王树森||改革开放纪实 ——深圳特区早期见闻录(1984年)
*王树森||中华治水大师台骀及台骀神祠
*王树森||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的鸾桥烟虹
*王树森||晋山之祖——管涔山
*王树森||翰墨丹青凝初心 ——序·史载彥先生书法作品集
*王树森||《真实  严谨  诗意的〈宋耀如·父亲〉》 ——导演朱正和她的电视剧创作
*王树森||《民歌二人台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张美兰》 赠阅版之“序”和“跋”
*王树森||“文革”初期的忻县地区文工团
*王树森||旅游光影——保护珍禽褐马鸡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