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点”,已然无敌手
1、反捺点:
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2、曲头点:
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3、长点:
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4、斜点:
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5、带右点:
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6、兰叶点:
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7、出锋点:
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8、平点:
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9、横四点:
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10、横三点:
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11、二点水:
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12、上下点:
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13、横波点:
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14、隼尾点:
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15、三点水:
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16、左右点:
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17、侧点:
18、竖点:
19、撇点:
20、长点:
21、顾盼点:
22、曾头点:
23、左右点: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