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植物人”? --向植物大神进阶的四要素

看到题目,大家不要担心,不是要大家成为下面的植物人:
我这里所说的“植物人”,在植物圈是一个爱称,指代以下三类人。
一是植物分类学家,以《中国植物志》的编委会成员为代表:
二是从事植物分类学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比如微信群“植物系统学家园”的成员;该微信群汇集了国内植物学研究的主力人员,有些已经有资格上升到上一行列了,截图显示了其中一部分:

三是植物分类学的爱好者,比如我认识的柳风林、断肠人在刷牙、千与千寻和箫韵。他们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但凭借自己的热情和努力,对植物的了解已经超出许多科班出身的人,其中一些还跨界到植物圈,转行从事植物采集、分类或科普相关的工作。

我总结的成为植物达人的要素有四点,分别是:兴趣、经验、专业知识和资源人脉。

一、兴趣

成为植物达人的第一要素,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植物。那我就以自己为例。我本科时的专业是生物技术,硕博阶段的专业是恢复生态学,认真开始学植物分类方面的知识,还是去香港嘉道理植物园工作之后。植物园给我的职位是“植物引种保育主任”,其中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带队到香港的郊野公园收集本土植物的种子、孢子或扦插枝等繁殖体,然后带回植物园做保育之用。

▲ 野外引种进行时

香港的郊野

与有些人的印象不同,香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3/4,而郊野园和特别地区的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42%。香港的郊野,景观丰富、景色宜人,行山路线又十分清晰;所以每周的野外收种之行,是我工作中最期待的部分。

▲ 香港的郊野

香港的生境
郊野公园保护了香港大多数植物生存和繁衍的生境,如红树林、草坡、灌丛、石林、森林等;而我们收集种子最爱的地方,是风水林山地森林溪谷森林。原因在于,香港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早年的人口迁入、开垦、伐木、战争和山火,已将原生植被破坏殆尽。香港现在的森林,多是日占时期之后,建立起来的人工植林,以及自然恢复的次生林。香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地方,集中在两种生境类型:一是受村民庇护的风水林,二是高山或溪谷深处残存的、受干扰较少的小块森林。在风水林、山地森林和溪谷森林中探索,往往可以发现香港的稀有植物,甚至是分布新纪录或者新种。

▲ 探索香港的山地森林、溪谷森林和风水林

五年的收获
行山探涧,我乐在其中。慢慢的,寻找植物的行程,越来越像在玩口袋妖怪(Pokemon),捉到的越多越好、越奇越好。在香港的五年时间里,利用植物园的收种工作、再加上假日和朋友的自由行,香港的植物我拍摄到了七七八八:

香港蕨类和石松类植物:230种(约259种)
香港本地种子植物:约80%(约2175种)

香港稀有及珍贵植物:约90种(共100种)
香港兰科植物:65种(约138种)

以上蕨类、种子和兰科植物的总数量,是我所了解的最新数目,比《香港植物志》收录的种类要多出许多。

五年时间里,我不仅认识了香港大部分植物,拍照技术也提高了许多。一台佳能70D半幅相机,加上一个60mm的微距镜头,一直陪伴我到现在。

植物摄影

以下是我拍摄到的部分以香港命名的植物:

▲ 香港凤仙花 Impatiens hongkongensis

▲ 香港带唇兰 Tainia hongkongensis

▲ 香港秋海棠 Begonia hongkongensis

▲ 香港红山茶 Camellia hongkongensis

▲ 香港四照花 Cornus hongkongensis

▲ 香港杜鹃 Rhododendron hongkongense

▲ 香港细辛 Asarum hongkongense

▲ 香港远志 Polygala hongkongensis

▲ 香港鹰爪花 Artabotrys hongkongensis

▲ 香港樫木 Dysoxylum hongkongense

▲ 香港大沙叶 Pavetta hongkongensis

▲ 孔药楠 Sinopora hongkongensis

不止于植物

行山途中遇到的物种不止植物,蛇虫鼠蚁,我也随手拍了许多。对大自然,我是博爱的

▲ 离斑棉红蝽 Dysdercus cingulatus

▲ 橘红雪苔蛾 Cyana interrogationis

▲ 三带隐头叶甲 Cryptocephalus trifasciatus

▲ 报喜斑粉蝶 Delias pasithoe

▲ 星斑梳龟甲 Aspidomorpha miliaris

▲ 角盾蝽 Cantao ocellatus

▲ 尖翅翠蛱蝶 Euthalia phemius

▲ 绿草蝉 Mogannia hebes

▲ 达摩凤蝶 Papilio demoleus

▲ 翠青蛇 Cyclophiops major

香港的植物不够拍,那就出去走走
香港的植物看多了,难免有些乏味。于是每年也会休休年假,去别处打打怪。这几年自己去过徽杭古道、浙江天目山、广西阳朔和大明山、福建武夷山、永泰天门山和青云山;约好友去过深圳的各座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还曾加入野外调查队,去过广西的中越边境、云南和重庆喀斯特地区。旅途中除了看植物,也有许多趣事和历险。比如蹭广西师大侯老师的调查队到云南曲靖的菌子山时,看到牧民把黑山羊赶到喀斯特小山上放牧;草被吃光之后,牧民便用镰刀砍树枝、小树,让羊吃树叶,膀胱果、青榨槭、猫儿屎、野鸦椿、美脉花楸、山羊角树、云南鹅耳枥,遇到啥砍断啥;于是山坡上只剩下零星的大树,地表只剩下天南星、蛛毛苣苔、蕨类、苔藓这些有毒或口感不好的草本。比如自己一个人溜达到德天大瀑布,正好遇到华南植物园的两位朋友在采集苦苣苔样本,于是转道搭上他们的车,一路沿中越边境来了一场“寻苦之旅”。再比如跟团去川西高原看风景植物,结果第一天便在新都桥附近遭遇车祸,跟货车来了个对撞,幸好货车当时未拉货,大难不死,但眉骨上的疤却永远留了下来。

▲ 广西猫儿山

▲ 浙江天目山

▲ 广西德天大瀑布

▲ 云南菌子山,吃野生植物长大的黑山羊

惭愧,我只是初级狂热。。。

讲到这里,不要崇拜哥,因为哥在圈内只能算是初级狂热。植物圈跑野外的大神级人物,是台湾省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的洪信介,他解锁了人猿泰山的技能,在荒野密林中如履平地。我也认识几位跑野外的“小神”,如开着汽车跑全国的柳风林,骑着摩托走边境的断肠人在刷牙,山上过夜寻兰花的箫韵,他们对植物和自然的热爱,称得上是高阶狂热。

▲ 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洪信介

二、经验

植物认千种,分类自然懂

讲到底,经典分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即把形态特征相近的物种归在同一科属。虽然不同的自然分类系统对各形态特征的侧重不同,但是相似特征越多的物种,属于同一类群的概率越大。

只要认识的植物足够多,鉴定经验足够丰富,遇到没见过的种类,在你的知识储备中做检索,便能够锁定与之特征最相似的科属,再查阅资料确认。

“你是怎么认出它的?” “看气质”

植物圈有一段经典的对答。问:你是怎么认出它的?答:看气质。得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你先别动手揍对方,因为这个答案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我之见,所谓“气质”,是一个物种形态特征的综合呈现;而“看气质”,是对这些综合特征的主观感觉和判断。别不信,一些非专业出身的护林员、向导或植物爱好者,可能没学过分类学,也无法向你解释“怎么认出它的”,但他就是能随口叫出某一地区几乎所有植物的名称。他认识植物的方法,无非是凭经验、看气质。

▲看气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累积经验的方法一:多去野外走走
野外行山看植物,是积累认种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出野外,可以通过参与导师或单位的野外工作、参加各种刷花团、与朋友相约郊游等多种方式。别人埋头登山、心怀美景,植物人却要走走停停、眼观六路,不放过路线上任何值得观察的植物。

▲ 植物入门的第一课,是跟着师兄做项目

▲ 参加刷花团

▲ 跟二三好友探涧行山

累积经验的方法二:多到周边转转
有些人抱怨没有体力或时间去野外,那多到周边转转也是不错的选择。住在乡村的,村头的菜地也够看半天;住在城市的,公园、道路旁栽植的园艺植物,种类也很丰富。来到兰科中心,资源就更多了:后院是兰园,再向后是梧桐山,植物种类足够你鉴定。
比如来到兰科中心的这两个多月,在兰园,除了认识一批引种的兰花,我还拍摄到了许多无意引入的植物:

▲ 癞叶秋海棠  Begonia leprosa

▲ 牛耳朵 Chirita eburnea

▲ 金疮小草 Ajuga decumbens

▲ 百足藤  Pothos repens

▲ 铁草鞋 Hoya pottsii

▲ 盾果草属  Thyrocarpus sp.

苔藓和蕨类植物就更多了:

▲ 提灯藓  Mnium hornum

▲ 钱币石韦  Pyrrosia nummulariifolia

▲ 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

▲ 栗柄凤尾蕨  Pteris plumbea

▲ 毛叶轴脉蕨 Tectaria devexa

▲ 薄叶卷柏 Selaginella delicatula

▲ 江南卷柏  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 单子卷柏  Selaginella monospora

这些植物多数生长在石灰岩上,中心购买石灰岩作为栽植兰花的基质时,无意当中将它们引入。

累积经验的方法三:多从生活找找

日常生活离不开植物,因此也能学习分类知识。比如下面出一道题:我们中心周二的午餐,食物都属于哪些科?

▲ 午餐食物所属的科

累积经验的方法四:多把特征看看

遇到植物,多观察其特征,最好学会解剖、拍摄植物。

目前植物精细解剖摄影做得最好的,是辰山植物园标本馆的葛斌杰老师。将植物各个部分按顺序拆解、排列,再拍摄照片,便能清楚明了地展示植物的结构:

▲ 睡莲的精细解剖摄影;@葛斌杰拍摄

植物精细摄影对解剖技术、摄影器材和条件要求比较高,在野外也不方便操作。一般人可以学习生态摄影,在野外记录植物的植株、花、果、叶等特征:

▲ 大屿八角(Illicium angustisepalum)图集

植物分类入门,从认识一千种植物开始。认识足够多的植物、累计足够多的经验之后,当你能通过“看气质”判断一个未知种类的科属时,恭喜你,你已经入门了!

希望大家多到野外观察,不做只看标本的分类学家,不做只做分子研究的分类学家。

三、专业知识

入门之后,想要进阶,就需要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的专业知识。

(一)《植物分类学》先读上五遍!

首先要熟读《植物分类学》,理解植物学的术语、分类系统、命名法规等。这里以植物智网站对紫纹兜兰的描述为例:

看到上面一行,需要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和等级

看到这两行,需要了解植物的俗名与学名

看到这两行,需要了解植物命名法规,弄明白接受名和异名;

看到这段文字,需要了解植物形态描述的术语顺序

看到这段文字,需要了解植物的分布与生境。最后一句“模式标本采自香港”,需要了解标本的类型与新种的发表规范。

(二) 实物对照描述,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植物分类学》时,不要干巴巴阅读,要结合自己看到过的植物与书中的描述进行对照和印证,并将知识归纳总结。

例如对壳斗科壳斗的描述,锥属:壳斗全包坚果,常有刺;青冈属:壳斗画圈圈,组成同心环;柯属:壳斗部分或全包坚果,小苞片鳞片状,无刺无环;栎属:壳斗形状多样,但与以上三者的形态又不同。将在香港拍到的几种壳斗与之对照,便很容易记住各个属的特征。

▲ 香港几种壳斗科植物,依次是华南锥、岭南青冈、毛果青冈、烟斗柯、短穗泥柯、栎子青冈、厚斗柯、华南青冈、雷公青冈、栓皮栎

例如学习花与花序时,便可以将不易区分的种类做归类整理。下面是一个小测验,请区分哪些是花,哪些是花序?

▲ 哪些是花,哪些是花序?

以上植物依次是:水团花,头状花序;蕺菜(鱼腥草),穗状花序;华重楼,单花;鸡蛋果,单花;红花荷,头状花序;箭根薯(老虎须),伞形花序;蝴蝶戏珠花,聚伞花序组成的伞形式花序。

再比如学习果实一节时,可以汇总一下,常见的水果吃的主要是哪一部分?

▲ 水果主要吃的哪一部分?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科属果实的类型和发育过程。不过也有人讲,知道这些之后,瞬间感觉不好了:吃了这么多年的水果,你告诉我自己吃的其实是皮?!

(三) 了解分类学的重要进展和变化
读完《植物分类学》之后,还要了解分类学的重要进展,尤其是APG分类法是怎么回事。关于经典分类学和APG分类法,我稍做了点总结:

▲ 经典分类学与APG分类法比较

APG分类法是不是比经典分类学更科学,我这里不敢讲,所以打了个问号。至于两者的关系,我认为基于分子生物学的APG分类法不是对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学的否定,而是对后者的修正和完善,因为表型本来就是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与经典分类系统相比较,APG分类法对有些科属的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是汪远老师总结的恩格勒系统到APG的变化:

▲ 恩格勒系统-APG的主要变化;( )表示该科的一部分,[ ]表示该科全部;@汪远整理

经典分类学已经出现了恩格勒、哈钦森、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不同的分类系统,现在又出现了APG分类法,那么植物分类,是不是真的越分越累了呢?答案是:NO!也许这是分类系统最后一次大的变动啦!因为测定基因序列,要比观察形态特征客观得多。习惯经典分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APG的划分,重新归纳各个科的特征。

比如APG分类法将山茶科的厚皮香亚科(柃木属、茶梨属、杨桐属、厚皮香属等)划分到了五列木科,那么重新归纳之后,山茶科的特征为:花单生、较大,每枝少数,花瓣5或多数;蒴果。

▲ 山茶科;油茶,山茶,大头茶,疏齿木荷

五列木科的特征变为:花单生或簇生叶腋、较小,每枝密集多花,花瓣5;浆果,稀蒴果。

▲ 五列木科;五列木,尖萼厚皮香,细枝柃,茶梨

(四)不读死书

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专业知识时,还要理解植物的变异、变化和植物志的局限性,不读死书。

理解植物的变异:花色、花型变化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有些花的萼裂片中有1枚极发达呈花瓣状,白色,即“玉叶”;花冠金黄色,即“金花”。但在香港,除了“玉叶金花”,还能发现“玉叶银花”、“无叶金花”和“无叶银花”。在利用分子学方法做进一步研究之前,只能暂将它们归为玉叶金花的变异了。

▲ 玉叶金花萼片和花色的变异

理解植物的变异:花瓣数变化
植物花瓣的数目也常出现变化,尤其对于有些属的植物。例如野牡丹属的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花通常 5 瓣,但在野外 4-7 瓣的花朵都可见到。再如珍珠菜属的花为 5 基数,但在香港和广东沿海地区狭窄分布的香港过路黄(Lysimachia alpestris),常可见到花为 6 瓣的个体。

▲ 地菍、香港过路黄花瓣数目的变异

理解植物志的局限性:鉴定错误

尽信书不如无书,植物志上鉴定的物种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查阅时要仔细核对特征。这里以香港本土产的唯一一种万寿竹为例。此万寿竹在《香港植物志》被定名为少花万寿竹(Disporum uniflorum),且描述其花为黄色,但花期见过它的人都知道,它的花白色,最多裂片顶端稍染紫色。经查证,此万寿竹 1885 年由 A. B. Westland 采集于香港大帽山,1988 年被 H. Hara 作为新种定名为华南万寿竹(D. austrosinense),之后华南万寿竹被归并至横脉万寿竹(D. trabeculatum)。《香港植物志》出版时,可能未见其花,根据植株和叶片的形态误定为少花万寿竹。咨询本属植物的专家,香港所产的万寿竹又与西南地区的有所差异,或有机会恢复为华南万寿竹。

▲ 横脉万寿竹(华南万寿竹)

理解植物志的局限性:描述错误

植物志对一些植物的形态或行为的描述也可能有错误。例如《中国植物志》对花柱草科有这样的介绍:本科植物为雄蕊先熟,虫媒授粉。合蕊柱具有感应性,接触会引起运动,其正常位置是向前弯曲,触及它时,就向后弯曲,随后又回到原先的位置。

香港产两种花柱草,仔细观察花的结构之后,我总感觉这段描述有问题:一是不符合力学原理,没发现能使合蕊柱由前向后弹射的力量来源;二是不符合花粉的着生位置,如果向后弹射,花粉应该朝上着生才能打到飞虫身上。

▲ 狭叶花柱草(Stylidium tenellum)花的结构

于是周末特意扛着相机拍了视频,果然发现两种花柱草合蕊柱的正常位置是后仰的,有昆虫来访时,向前弹射将花粉打在昆虫身上,原理类似捕鼠夹。查阅文献,本科确实有由前向后弹射的种类,其合蕊柱的正常位置内弯低于花瓣,花粉朝上,感应时向上弹射,打在昆虫身上。更离谱的是,还有合蕊柱侧生的种类,可左右弹射。此外,弹射之后,花柱草的合蕊柱会慢慢恢复后仰状态,此时如果再次被触动,很大概率没有反应。可能类似含羞草,一直戳,内部的细胞液没办法及时恢复到静息状态。

▲ 狭叶花柱草弹射花粉的过程

理解植物志的局限性:收录不全
植物志尽量完整地收录了某个国家或地区植物种类,但是由于探索不全或者研究不彻底,遗漏某些物种在所难免。例如自 2012 年《香港植物名录》更新至今,香港又发现了 3 个新种、38 个分布新纪录,其中不乏乔木树种。我也参与发表了其中的 27 种。

▲ 香港部分新纪录的植物

四、资源人脉

植物鉴定,要懂得利用资源和人脉,以方便查找或咨询植物分类的问题。

资源:纸质版植物志

我经常查阅的纸质版植物志包括: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深圳植物志、香港植物志、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A Guide to Orchid of Hong Kong。《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用以确定植物的科属,有时在外地见到没有概念的植物,可以翻阅可疑的科属,按图索骥,缩小范围。《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也是如此使用,用以查找未见过的蕨类植物。

资源:电子版植物志

植物志厚重而繁多,如果将中国植物志、专科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都收集完全,可能摆放在哪里都是个问题。幸好,许多电子版的植物志都能在网络下载到。我收集到的有:《中国植物志》(1-80 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彩色图鉴》;《中国栽培植物名录》;《秦岭植物志》;以及湖北、四川、安徽、北京、福建、海南、河北、辽宁、西藏、云南、浙江、山东、深圳、香港的地方性植物志。

资源:网络数据库

网络资源就更加丰富,如汇集了各种植物资源的植物智网站(http://www.iplant.cn/);可以根据地名检索某一地区植物相册的中国自然标本馆(https://www.cfh.ac.cn/);比较准确收录了本地和栽培植物图片及物种信息的联盟图片(https://image.cubg.cn/);查阅植物发表资料的 Tropicos 网站(https://www.tropicos.org/home);查阅植物接受名和异名的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网站(http://www.plantsoftheworldonline.org/?)。

资源:网络论坛

香港做的比较好的网络论坛如香港自然生态论坛(http://hkwildlife.net/Forum/),里面除了可以求助鉴定植物,也能查阅网友拍摄的植物图片,甚至能通过网站上的图片发现新纪录。柴娃娃植物网(http://plant.hkcww.org)则按照科属收集了香港几乎所有植物的图片,是鉴定香港及周边地区植物十分好用的工具。

资源:培训课程

目前植物分类课程做的最好的,是中国植物园联盟的植物分类培训班,培训时间在两周左右,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十分丰富。联盟网站上还有许多课件供下载学习(https://www.cubg.cn/training/)。

另一个培训课程是华南植物园主办的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培训班,培训时间约 4 天。

资源:网络课程

如无时间参加野外培训,也可通过网络会议和课程进行远程学习。通过腾讯会议(405 2340 1485)和钉钉APP(3594 9490)开播的植物系统学家园微信群主题论坛,已经完成44期的专题讲座,有兴趣可于每周六 19:30 在线收看。

B站上也可以找到植物分类学的课程视频,如东北林业大学穆立蔷老师讲解的《植物分类学》。

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