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定窑绿釉瓷器的鉴定
定窑为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烧造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属定州,按照我国古窑址以州定名的惯例,将曲阳境内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之为定窑。定窑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延续至金、元时期。前后历经四朝,长达750多年的历史(公元618-1368年)。因其在北宋时期一度为宫廷的官府烧造过瓷器,被后人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定窑釉色较为丰富,有乳白色、象牙白色、红色、紫色、酱紫色、黑色、绿色,同时也被称为白定、红定、紫定、黑定、绿定。
关于绿定,至今未见有更多的完整器。图1这件绿定玉壶春瓶现在珍藏于博物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完整的绿定。
图1
图2是1969年定州净志寺(977年)出土定窑绿釉净瓶。
图2
图3是1957年定窑遗址采集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绿定龙纹残片。
图3
图4是来自曲阳涧磁村定窑的世代传人韩永川先生赠送的绿定瓷片。
图4
早期定窑瓷器有粗有细,粗定釉质偏黄,从出土窑址看,在其胎上是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胎质较为细腻,釉面较为柔润,一般为亚光光泽,釉质细的白瓷水平很高,釉色洁白,釉光明亮,并有透光现象,这也是定窑瓷器由粗向精逐步发展的阶段。
定窑烧造的白瓷精品,在晚唐五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胎体的洁白瓷化程度都较高,釉面色泽出现乳白色和牙白色,有些质量较高的细白瓷透影性极强,与当时的邢窑已不分伯仲,有邢、定不分的称谓,这一时期的定窑与邢窑属同一发展时期。定窑烧造的白瓷精品,在晚唐五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胎体的洁白瓷化程度都较高,釉面色泽出现乳白色和牙白色,有些质量较高的细白瓷透影性极强,与当时的邢窑已不分伯仲,有邢、定不分的称谓,这一时期的定窑与邢窑属同一发展时期。
到了宋代,定窑工艺大大提升。早期还实行仰烧、摞烧、匣钵单烧的烧造工艺,到了北宋中期后,工艺技术制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在生产工艺上采取了芒口覆烧的烧造工艺,提高了生产量,减少了生产成本,在工艺装饰上用了刻花、划花、印花工艺,丰富了定窑单一的以色、型来装饰的形式。
定窑绿釉又称绿定,早在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的《劝金船·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词中就有一句“绿定见花影”的描述,这是刚刚才发现的,唯一一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绿定证据。在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中,作为学术观点,冯先铭先生首次提出了“绿定”之说,至今悬而未决。书中冯先生对在遗址附近小河沟亲自采集到的三块外罩铜绿釉瓷片描述说:“所刻云龙纹,与白定如出一辙,胎洁白与白定白胎相同。”那三块瓷片标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从图片上观察,先生的描述并不准确,该瓷片胎的白度、厚度、瓷化度与高温白定都有一定的距离。
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冯先生又提到:“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近些年,很多人苦苦寻觅“绿定”,造假者也费尽心机在创造“绿定”。由此在定窑研究领域及收藏界引发诸多妙趣横生的绿定故事,定瓷之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画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目前学术界界定:高温釉1250°C以上、中温釉1100°C—1250°C、低温釉1100°C以下。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200°C以上产品。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在宋代,只有广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画、薄胎、白胎之特点,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依靠目前资料来看,定窑生产的大多为绿釉陶器,少数精品也达不到传统意义胎体洁白、轻薄的“绿定“标准。在遗址、定州、保定出土的大量绿釉标本中,现确未发现超过1200°C高温洁白之胎的绿釉产品。由于内在胎骨相对疏松,均达不到传统意义的高温。
金中都先生认为:要解决人们长期对“绿定”的争议,首先要对“绿定”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如烧成温度在800℃——900℃左右的陶胎定窑绿釉不应算在“绿定“之内,但有一部分胎骨烧成温度高于1100℃的绿釉定窑品种已经进入学术界认可的中温瓷范围。而且其器型、纹饰与定窑白瓷相似,也就是风格面貌与白定相同,应当称之为“绿定”。笔者与金先生探讨后,认可金先生“有绿定”的说法。
但是目前学术界界定:高温釉1250°C以上、中温釉1100°C—1250°C、低温釉1100°C以下。而定窑的胎骨要在1270℃以上才能收缩完成,形成胎薄质坚的定窑标准胎。
经过对定窑的测定后得知:定窑胎骨在烧成温度低于1250℃时气孔率在7%左右,抗折强度5900;高于1270℃后则气孔率在1%左右,抗折强度7400。仅仅相差20℃,瓷质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可见这一阶段,是定窑收缩的最大时刻。如北宋早期珍贵的黑定、紫定都属这类高温瓷,而宋晚期至金代所有黑定、紫定即不稀缺也不珍贵,原因是它们都达不到这个烧成温度。
在遗址、定州、保定出土的大量绿釉标本中,现确未发现超过1270℃高温胎骨的绿釉产品。所以定窑生产的大量绿釉产品与精细白定、黑定、紫定相比并不精美,也不稀缺珍贵。
笔者依然坚持认为,无冯先铭先生描述的与高温白定白胎相同、珍贵稀缺的“高温”绿定。其主要原因是高温素胎无吸附性,那时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高温素瓷二次入窑挂釉的问题。
冯先铭先生在窑址附近采集的绿釉龙纹瓷片(图3),刻花龙纹一如白 定。既然我们找不到与其更加符合的其它窑口特征,又排除了赝品混入的可能,就应该作为“绿定”存在的证据,并依据此绿定标本去积极地寻找发现馆藏与民间收藏中更多的“绿定”。
“绿定”的存在也是符合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反,“绿定”的不存在反而更不宜被理解。成熟绿釉在陶器上的出现已有更为悠久的历史,五代瓷胎绿釉器也不乏出土;到宋时,吉州窑和磁州窑皆已烧造绿釉瓷枕,绿如翡翠非常美丽。当其时已被皇家所青睐的定窑不会生产不出这种绿色的定瓷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冯先铭先生说:“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
对这种“珍贵的名品”,现在已没有必要再退回到存在不存在的阶段去。而是应依据前辈为我们所做出的贡献积极去寻找,去发现。然后根据新的发现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归纳。如此而来,相信“绿定”就绝不会是冯先铭先生发现的那么一两件标本!
故宫博物院杨静荣先生在《文物天地》2009年第一期“宋代陶瓷研究中的几大迷案”中谈到:“绿定:低温的定窑、绿釉陶瓷并非绿定”。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胎质疏松的低温未烧结的瓷胎绿釉不应归于绿定,因为这不合我们认知的定瓷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绿定首先要是定瓷,也就是胎体要达到定瓷的质量要求,虽然定瓷也有粗细之分,但但凡定瓷,它们都已达到高温烧结的质量要求。定窑烧造的并不一定都是定瓷,它也烧造釉陶、低温粗瓷。我们所说的定瓷应该有一个限定的外延而不应包括这些低温的定窑。
马会昌、赵彦博两先生在《浅谈绿定》一文中说:“依据现有资料和一些专家的看法认为,绿定似应指那些产于宋代,胎体洁白、轻薄,且带有刻划纹饰的绿釉瓷才算真正的绿定”。二者根据手中现有采集于定州、曲阳、保定等地的绿釉定瓷标本和定窑窑址出土的标本及博物馆的实物比较分析,对绿釉定瓷有以下看法:
1、绿釉定瓷烧造时间。笔者认为,绿定同白定、黑定、紫定一样,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烧出形制好,胎质好,釉色好的产品来。从标本看,绿定是在三彩的基础上并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需要逐步形成单色釉。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器物较多,北宋以后的器物较少。因此,可以看出绿定烧制时间,即使不一定和白釉定瓷同步,也不会晚于唐、五代时期。唐代时期所出土的绿釉定瓷与北宋所出土的绿釉定瓷温差不同,但绿色相近,没有很大的区别。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绿釉定瓷胎质釉色相对较好,北宋以后胎质釉色相对较差,只是北宋以后在纹饰上更加成熟。
2、 绿釉定瓷的造型。以现有标本看,绿釉定瓷器物的造型与同时期其他釉色器物造型一致,非常精细美观。
3、绿釉定瓷的胎质。依现有资料和定窑窑址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定州博物馆及笔者采集、收藏的标本看,绿定的胎质大体有白色、灰色,也有黑色、黄色、砖红色等(以上各种颜色绿定胎骨均由温度和火焰气氛所致),有薄有厚,依器而定,种类较多。
4、 绿釉定瓷的纹饰。绿釉定瓷一部分和白釉定瓷一样有纹饰,包括刻花、划花、印花、剔花、贴花、堆贴等。另一部分则光素无纹饰。
5、绿釉定瓷的釉。绿釉定瓷都是低温铅釉,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挂釉,两次烧成(温度800——1000度左右),早期用化妆土,晚期则不用化妆土。定窑的绿釉,既不同于辽绿,也不同于其它窑口的绿色。烧成后的绿色令人赏心悦目,似西瓜皮样淡绿色自然的美感。如: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在定窑窑址采集的绿釉刻龙纹定瓷标本和定窑窑址库存瓷片标本(唐代绿釉定瓷温度低于宋代烧制温度。唐代绿釉定瓷胎骨基础上,加制耐火材料,所烧的绿釉器吸水率低,坚固耐用)。
6、绿定的烧造方法。从发掘标本及窑具(定窑窑址博物馆库存烧造工具和绿釉瓷底足)来看,定窑大部分色釉器均以三点支烧发法,很多器物的足背上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支烧痕,甚至在唐代白釉器物也有三点支烧器,那是唐代定窑小件器物。绿定烧造方法有支钉烧(三叉支钉)、垫饼或泥圈烧等。
7、定窑绿釉总体上讲可以分三种不同类型的胎骨,即高温胎、低温胎及缸胎,常见的多为金代的缸胎器物,诸如金代绿釉瓷枕,定窑晚期常常仿制磁州窑风格的器物,此时的胎土也相对粗糙些,故也常施加白色化妆土,再罩以绿釉,而九世纪的定窑绿釉也是在较为灰白的胎土上先罩以白色化妆土,十世纪的定窑绿釉就有高温胎与低温胎的区别,高温胎的与白瓷胎骨一致,低温者有些像巩县窑的陶胎,细白而软。
8、绿釉一般呈透明度高的玻璃质绿釉,弧面器物开长斜曲线纹,长线之内布满小冰片纹,平面开片呈古罗马教堂彩色玻璃一样的开片及九色莹光,釉面平整干净,釉色翠绿鲜艳,积釉处略深,有层次,有变化,有流动感,和白釉一样也同样有开片。
另外我们在收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新仿定瓷与宋代定瓷的区别—— 一、从定窑白瓷的胎体来鉴别,宋代定窑的胎体较为干枯,器物底部一般存在修胎留下来的残泥,并有一些刮削痕迹,现在仿定器一般没有,但近几年仿品中已有类似情形出现。 二、宋代定窑的修胎痕迹,也就是竹丝刷纹,现在的仿品有,但不自然甚至没有,在当时其他仿定窑口中也极少出现。 三、宋代定窑的泪痕现象,是由于釉质的粘度及稀稠度所形成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定窑瓷器釉质是石灰釉而不是石灰碱釉,它的透明度极强,而且它的粘度也比较差,在高温烧造的过程中其流淌的速度就会加大,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泪釉现象。
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器物身上的老化现象和出土现象,比如:古瓷釉面历经千年已虹化,侧光下呈七彩光晕,时代特征明显,耀眼的五彩缤纷的彩虹'袈裟’笼罩在翠绿的绿定釉上,闪耀着岁月的光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釉面的彩虹或称'苍蝇翅’,也称'哈利光’,是特定环境或历经沧桑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非人工所致,近些年市场上对清代绿釉器也有人为做'哈利光’的,但是那些都是表面现象,看起来像死板的油彩,不是活的,没有灵动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