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3岁临颜楷《多宝塔》手稿,老师的评语乾隆终生未能改正!
乾隆即位前手稿
这幅仿写作品是乾隆登基前最后的手稿,因为登基后便为“御笔”了,再没人敢给与评语。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乾隆为自己最喜爱的三件作品建立“三希堂”的故事。乾隆实在太喜欢《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了,于是他在自己住的养心殿西暖阁,隔出一个小屋,命名“三希堂”,以供自己对这三件法宝欣赏和临摹。
高效学书法
最专业的书法学习号。收录数万幅历代碑帖,孤本珍本。关注后千集书法教学视频,历届国家级书法展全集,五千集百家讲坛
1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三希堂
这三件藏品能让乾隆茶不思饭不想,每每初雪来临,都要先拿出《快雪时晴帖》仔细观摩一番,高兴了就题一下字,印一下章,后人统计,仅《快雪时晴帖》就被乾隆题字70余次,印章170多枚。
快雪时晴帖
可能很多人评价乾隆的书法造诣并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其实乾隆一直是一个学霸般存在,据说6岁便熟读四书五经,5月份故宫举办的“几暇怡情——乾隆朝君臣书画特展”就首度曝光了乾隆在13岁和25岁的临摹作品。
乾隆13岁时临摹赵孟頫晚年楷书《汉番君庙碑》,笔法有些生硬,红字为当时的老师评语“用墨太浓,字未端正”。
第二幅为13岁时临《多宝塔碑》。
老师评语“用墨太浓”,乾隆终生未能改正,大浓墨甚至成了乾隆书法标致性风格。
尽管有人说,乾隆为很多名作的题字是“毁了原作”,其实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珍贵藏品,都得益于乾隆的收集和珍藏,才留给后人一笔重要的财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