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源:将河口古镇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文图片摄影:姜和平】

杨必源先生毕业于文博专业,这个专业比较冷门,我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如果再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选择这个专业,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只是爱好而已。杨必源先生退休前在铅山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专业也算基本对口,文博研究的对象也是国土资源。退休前后,杨先生都在研究铅山县河口镇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因为河口镇在那个时候是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杨先生还特别喜欢收集有关河口镇的历史掌故、民间故事,去芜存菁,可以寻觅到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此外他还爱好写竹枝词,也就因为这个原因,杨必源先生顺理成章地成为铅山县诗词学会的会员。
5月7日,学会的会长曾强先生给杨必源先生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领着诗词学会的一班“诗人们”,在河口镇的“九弄十三街”转了一天,连铅山县档案馆的申屠馆长和县摄影家协会的主席王霖也被吸引来了,大家跟着杨先生,听他用地道的河口镇方言,讲解河口镇的人文历史、文化掌故、民俗风情。虽然听众都是河口本地人,但从杨老师嘴里说出来的故事却让所有的听众感觉新鲜和有趣。
历经沧桑的街道、房屋都已垂垂老矣,破败中杨老师却在研究辉煌;遗忘时杨老师却在铭记过去。或许这些不能进入正史,但是,让崇尚形象思维,在现实和浪漫中转辗反侧、推敲吟诵的诗词爱好者心目中,大概可以找到新的创作灵感。一堵残墙、一段小巷、一块牌匾、一方天井……都是无字的历史教科书,跟着杨必源老师,像小学生一样,重新翻开家乡的历史,再去品读它深邃的文化积淀,一个沉重的课题激发着大家的思考:怎样延续古镇的文化,使之转化为新时代发展的资源优势?
这道题不是用诗歌来解答的,但河口镇不能只是停留在眼前的苟且,它应该、也一定有诗和远方!
最后说明一下,这次活动我没有摄影,因为我好新鲜,全程直播了这次活动。传播平台是铅山县诗词学会刚刚创建的“铅山县诗词学会”企业微信群。第一次使用,操作还是菜鸟级的,出了一些纰漏,总结了一些教训。现在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日新月异,我尝试一下直播,体会一下当代传媒工具的新发展。
第91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