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峡之--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间的分界线,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近航线。同时,其也是亚非与欧洲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水上咽喉要道 ;
苏伊士运河是条无闸明渠,其全线基本为直,两端分别连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红海边的苏伊士城。运河总长190.25千米。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19.5千米;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8.5千米;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78.5千米;从伊斯梅利亚到陶菲克港:83.75千米;提速区的长度:78.00千米。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运河修凿工作花费了整整11年;
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一天也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1875年,外债迫使帕夏(Said帕夏的继任者)将运河的股份卖给了英国。
1882年,英国骑兵进驻运河。
1888年,君士坦丁堡大会公告运河为大不列颠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规定不论在和平还是在战争期间运河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此外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动,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
1936年,英国与埃及签订《英埃条约》,英国坚持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941年2月,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隆美尔,指挥发动了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后因德军北非军团战败,而未能得逞。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新政府要求英国撤军。
1954年英国同意放弃运河控制权。
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为期一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损伤和沉没船只的影响导致了运河被关闭;
1957年四月在联合国援助下,运河淤积物被清理完毕后,重新开放。
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其后运河被迫再次关闭。
1973年的犹太赎罪日战争中,运河成为埃及军队横越进入西奈半岛以色列控制区的场所,随后以色列军队跨越运河西渡。
1974年起,联合国维和部队入驻西奈半岛。
1975年6月5日,随着埃以两国签署和平条约,苏伊士运河又恢复向海运通航。
1994年,随着国际海运的大幅增加,苏伊士运河第二期扩建计划的第一阶段工程开工,这期工程把运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宽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万吨级油轮得以顺利通过,极大地增强了运河的通航能力;
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航程。由于运河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埃及的国际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