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经典—武禹襄“身法八要”解
作者王瀚墨拳照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据史料记载,武禹襄的老乡杨露禅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几年,禹襄见而好之并从杨学拳并教杨的次子班候习文。武禹襄学东西善追根问底,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直接学拳,精妙始得。其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起源尚无定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得之若珍宝,常常比照参悟,反复实践以验其效。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他所练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小架,学而后化,自成一家,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武禹襄传世拳论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在太极拳领域影响巨大。
所有拳术的口诀与要领,在解不在背。在这里简要讲一下我所认识的武禹襄身法八要,与同道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是指: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涵胸、拔背。而理解透彻这八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明白“身法八要”是分了四对:提顶与吊裆、松肩与沉肘、裹裆与护肫、涵胸与拔背,这四对中或上下相对,或因果相对,或里外相对,或前后相对。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 总有您需要的!
武禹襄所讲的“八要”是内家拳的核心内容,是内家诸拳法皆需遵守的共同要领,不能仅仅从太极拳的角度去看它,更不能认为这是武式太极拳所独有。
所谓提顶,就是大凡练太极拳人人皆知的虚领顶劲(虚领二字,说得好;顶劲二字反而把劲给描述死了),这个提顶解决的是不耷拉脑袋的问题,低头猫腰是练拳的通忌。提顶的提字用得好,头顶好像有一丝丝力量在上面提着一样,就像灯笼被提着似得。中国的武术,除顶劲之外,身上其它所有的劲都是往下走的,一个武术的高手的劲力结构就像个圆锥体,顶劲就是圆锥体的尖部;它无论再细微,但必须有,绝对不能缺,还要清晰;有了它,人就有精神,人身上的劲路也就有了统领。
所谓吊裆,也就是练拳人都要遵守的裆下沉劲,但是吊裆的说法更妙,比简简单单地描述为沉裆要高超得多。这个吊字,意境奇佳。“裆下似线锤”,裆底下的就靠这个似有似无的“线锤”,既保持了应该有的沉裆劲,又不至于把裆劲沉死了,时时存着一个活脱脱的“线锤”,确保裆劲既沉又活。
提顶,提在百会;吊裆,吊在会阴。这是一个上下对。
所谓松肩就是把肩胛这一个区域松开。肩部是人体上部的大关节,胯部是人体下部的大关节。肩部不松,气就顺不下来,全身松不开,最容易见到的毛病就是“耸肩”。全身要松得开,首先就是松肩,把这最上部的大关节松开,然后才是下部大关节胯部的松开。放松是练好拳的首要保证,也是基础的核心要素。松肩是全身放松的第一个总开关,肩如何松呢?玄里胡的东西不要扯,一旦扯上什么肩井对涌泉之类的说法,就很快被这些大仙理论搞糊涂,最终也不得要解。松肩,把握好两点就可很快体验到松肩的乐趣,一是意念松肩胛骨的内侧下尖脚,二是松腋窝内侧的最深点,也就是极泉穴的部位。松肩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肩练没了!!!这样练的拳也舒服,用起来也便利。真正练到的人都知道我说的这句话是真话,是大实话。
所谓沉肘就是两肘保有下沉内裹之意,不外张。如何做到沉肘?首先就是松肩,没有松肩就没有沉肘。当肩松开了,肘自然就垂了下来,而必须一直保持的松肩状态,就是确保肘部的高度灵活性。“两肋是肘的家”,所以也就有肘不离肋之说,一是指肘要给肋看家护院,再就是传统武术各门各派发力时,肘基本都是出于下沉状态,力发的起点大约是肘在肋部附近的位置最有效。
杨澄甫
松肩是松法之首要,是第一步,肩松不开,肘就沉不好,松肩与坠肘是因果对。
所谓裹裆,一句话就是把刚才说的吊裆所吊着的那些似有似无的东西裹起来,裹裆是用的大腿内侧劲——也叫阴劲,要明白裹裆,先要明白吊裆,感觉到裆下有东西吊在那里了,再想办法用大腿阴劲把它兜起来、裹起来,这样裆下既有吊裆带来的松沉活脱劲,里面又有实实在在的阴裹劲。
所谓护肫,我的观点与之前一些书刊上所载“护肫就是护住自己的胃部”一说完全不同。一是所指部位的不同,我认为,肫是臀部,不像其它书籍资料所说的“肫就是胃部”,古汉语中“肫”一种说法就是禽类的胃 ,不是其它兽类的胃,更不是人的胃部。“八要”中所指均为身法之纲要,文武兼备的武禹襄难道会把胃部单独拿出来作防护?那么其他要害部位的防护咋不谈呢?大师武禹襄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再就是“护”字的解释,护字在这里不是防御的意思,是类似于“护堤”的“护”的含义。护肫之意就是,臀部外面就像有一圈东西把它围着,人就像大堤里面的水,要感受外面的还有一层厚厚的大堤一样。这样练拳的人,既实又虚,既虚又实,有刚也有柔。
傅剑秋
陈发科
裹裆,是个敛劲;护肫,是个撑劲。裹裆与护肫是个里外对。
所谓涵胸,不是含胸,含是不动的状态,涵是活的。也不是用力往里抽就是涵,涵是虚虚的浸润,是虚虚地往里走,胸一涵就把上边的松肩和下边的松腰胯顺起来,把胸前的这条中线涵得柔顺起来,让人体的中线有了活性。
所谓拔背是背向后走的,走的深了就像锅盖了,即使像锅盖也绝对不是驼背,驼背是不自觉的,没有自觉性,就像“懈”不是“松”一样,“拔”和“松”,必须要大脑的参与才行,脑主神明;“驼”和“懈”不需要大脑的参与也可,喝醉酒的人很软,貌似很松,那状态就是“懈”,真正驼背的人,用意识才会直起来,他的驼是无意识的。脊柱里蕴藏着脊椎动物巨大的能量,猫狗者方面都比较显而易见,你看看猫狗打仗就明白了。拔背是练脊柱,是激发脊柱里面即调即用的活性。
薛颠
孙禄堂
涵胸是阴面往里走,拔背是阳面往外走, 如果只涵胸不拔背,气就憋在里面了,涵胸与拔背一前一后,是个前后对。
啰里啰嗦就说到这里了,练功者,练到啥样?贵在冷暖自知,真的知冷暖。
附上几张老前辈练功照片,足以此观“八要”不分太极形意八卦,练好了都有它!
王瀚墨
写于丙申大暑后
作者:王瀚墨,号历山老王 ,53岁,山东济南人,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习武,始于少林弹腿门,终于道家筋经门,卅十载次第渐修梅花螳螂、杨氏太极拳及程氏八卦掌等诸拳种。在三十六年的习武历程中,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内家武学的练习功法、技击、养生等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实践。(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