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感悟13
【🔴麻辣味道的感悟,新鲜出炉】
🔘1、关于“对抗”:类似于在山坡上,推车下山,一边让车子下行,一边往回拽着,控制好节奏和速度。类似《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半推半就”,类似辛弃疾诗词中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作为几十年之久的“资深爱好者”,我们不要幻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适合搞“革命”,通过“改革”“改良”获得较大改善、改观、美化就不错了。
🔘3、小腹、腰腹用力,两肋和后腰只起到支撑作用。
🔘4、喉头放松、声带拉紧,才有颤音。
🔘5、声带的基音➡️共鸣腔体美化➡️美好的声音。
🔘6、用鼻子吸气,有利于全腔体打开,气行于背(包括上行和下叹),口鼻同时吸气,鼻子进气比例大,口腔、咽喉就不易干燥。
🔘7、练气泡音时,喉头放松下沉,起到歌唱预热,按摩声带的作用。
🔘8、打“嘟”要有音头(用到口轮匝肌),小腹拿捏着气息,“趁喉咙和下巴不注意”,把声带吹响。所谓“音头”是指:闭合声带发出一个音。
🔘9、可以把“腰腹用力”,理解为:嘴长在腰腹,在这里咬字。
🔘10、“上意识”是指做事经过大脑思考,“下意识”则无需大脑参与。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从“上意识”进步到“下意识”。
🔘11、我们应该全腔体歌唱,更要“全身心歌唱”,全身心歌唱不是全身用力,而是调动全身的要素。某些部位积极参加,某些部位积极休息,就像疫情期间闭门不出,也是做贡献一样。
🔘12、关于练声:我理解,练声是锻炼声带的拉伸能力、弹性、韧性。练声是提高肌群的功能,锻炼肌群的配合、平衡、协调能力。
🔘13、关于支点:有些老师不怎么提,或者强调得不太一样。我觉得至少有上、下、前、后四个支点,牙齿咬字处是前支点,竖起的后咽壁是后支点,腰腹的保持一定是下支点,上支点似乎是鼻咽腔共鸣点。这个观点需要得到老师的确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