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成合理的身体架构

研习大成拳,最令人扼腕的就是过度关心真传绝学,反而忽略自身架构的合理铸成。要知道,所谓真传绝学不过是源于正确的身体架构的某种微妙拳技,如同大河先疏通源头才能让主、支流畅通无阻,所以要先修架构,后通绝学。有关架构之修,从拳论和师辈口里倒可以开出长长的训规清单,如悬顶、含胸、实腹、撑抱、开合、托按及诸多假设意境等等。然而,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训规?不搞清其中道理,就会导致静时有、动时无,练起来明白、用起来糊涂的结果。为此,我们需要对浑元桩进行有机统一的全方位切入。

有一个标尺可衡量习者身架的合理与否,那就是大成拳独特的发力方式。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 总有您需要的!

首先,统筹安排周身各部位,是使自己身架趋于合理的第一步。人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主要靠肢体屈伸来完成用力。而大成拳发力则刻意限制这种形式,因为肢体动作愈大,发力主体身上(确切说是后背)的力就愈消弱。为此,前辈传下系统的关于各部位状态的训规。谱曰:悬顶、竖顶、沉肩、撑肘、弯指、空胸、实腹、拔背、提肛、敛胯、纵膝、足心暗缩等。这一切皆可归于浑元桩法,习者应在一定的练功时间里逐一自察。需要特别指出的,肩部沉松有利于身上气血意力向上肢梢端顺畅通达,肘部撑坠可牵动大臂下侧的束条肌肉暗生张力且有效克制手臂屈伸的冲动。

着眼于下半身,胯之敛(两胯外侧显出浅坑各一)有利于躯干向足端发出作用力;膝之纵(内有顶、提之意)则为了使膝关节大于90度而富有弹性。其它部位要领不赘述。如果对自己所习的合理性感到困惑,那么不妨通过发力手段来反证一下。倘若在运动中改变了原来四肢明显屈伸的习惯动作,并且动必以身带手、上动下随、力由脊发,则说明上述各部位训规已初见功效,身体架构是合理的。

其次,设法使周身各处互为牵挂、呼应,从而生出诸多暗劲,这是铸成合理的身体架构的第二步。大成拳发力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一动俱动、周身共振。经过一段时间揣摩、体认桩功,习者虽然有了身动大于手动的显效,但还是难以适应共振发力。这就要求借助假想牵挂,以使周身各处互为呼应,求得体内诸多进一步的暗劲。功臻于此,设使外力加体,回应的便是整体共振力。

试看,在站浑元桩时,先设想已身之颈椎与双手腕、颈椎与双足腕之间以及双手腕与双足腕之间,牵挂上数条橡皮筋;而后颈椎微微向后、向上领动(外形几乎看不出来),随着虚拟橡皮筋的适度拉紧,头、肩、肘、手、胯、膝、足之间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呼应。反复体会、巩固这种条件反射,上肢之开合(两手间)、拧裹(大、小臂)、撑抱(两臂组合)以及下肢之提(膝部)、扒(两足之间)、踩(足掌)、缩(足心)等诸多暗劲就会进一步充实你的桩法。

至此阶段,你的身体架构就具备共振发力的基本条件了。衡量标尺是,发力应敌时令对手撞之若球、触之如簧,这些都是身体互动加之诸多暗劲催生整体共振的临敌反应。如此足以证明该阶段训练卓有成效,身体架构更趋合理。

再次,通过各种意境,以强化桩架内部的连通性,可谓将身体架构推至合理的第三步,亦为无上之境。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常人用力去推门,若手推不开就用肩膀去撞。其原因就在于未经特殊训练的人,其肩肘等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僵劲,身上力无法充分作用到手上,只好改用肩膀去撞。类似之例不在少数,常人体内的“僵点”也非仅限于肩肘。如何柔化这些“僵点”,从而令身体内部的连通性远逾常人?便成为本阶段浑元桩训练的攻关课题。为此,大成拳传有假想中求实际的各种意境。

其一:“悬顶脱臂懒舒腰,浑身意力似粘糕;一切知感全不要,静室长露赤条条。”此意境是借用惰性体验来消除体内各处的“僵点”,习者切莫意露于形。其二:势如云端宝树,周身有穿堂风往还之感。如此设意是为了追求周身内外通透空灵的感觉,用拳论来形容即“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其三:立桩时意想海浪不断冲来,体认掌指→臂部→躯干→腿部→脚趾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振频的传导。这样能强化身体架构内在的连通性,为发力的波浪性本质创造良好条件。功臻此境,我们也可以用发力法来反证已身架构的合理与否。

当经过发力的功法输导,已感到体内无数个细胞相呼应,形成松紧激荡之力,呈波浪状一波催过一波,自脊椎向肢体梢端扩散,而后指端力透如电;这正是已之身体架构高度连通所至,也是趋于最合理之时。因为这时功力最大(相当于电压),整体力强度最烈(相当于电流),而力在体内的消耗至微(相当于电阻)。

总之,上述各阶段身体架构之学,由散及整,由静而动,由表及里,由形到意,全方位铸成了身体架构的合理性。这是浑元桩从易到难的综合体现。(本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