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揭露的几条人性真相,45岁前一定要懂
最近重温《三国》,不由得感慨,人生多磨难,看得清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清的人,处处是困境。
的确,一部三国,它论成败,也在论英雄;它讲故事,也是在讲人生。
其中揭示的一个个残酷而又现实的人生真相,愿你我都能领悟。
第一,生而为人,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代表人物:司马懿
毛泽东曾经说过:“司马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历史说他坏,但其实是高明。”
司马懿大智若愚,深谋远虑,韬光养晦,该藏的藏,该哑的哑,该退的退,辅佐了四代帝王,可以说是个聪明绝顶之人。
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灿的亮点,就是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
面对曹操的压制,他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待时而动;
辅佐曹丕时,他目光远大,计谋深沉,办事缜密;
曹丕的儿子登基后,他养寇自重,扫平吴蜀,积蓄力量;
魏少帝曹芳时,他隐忍不发,静观其变,最后将曹氏宗亲翦灭殆尽。
纵观他这一生,最让人值得学习的,是他能沉得住气,深藏不露。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急事慢做,慢事急做,事急则缓,事缓则圆。”
深表赞同。
人生一世,遇事沉得住气,才能真正成大器。
如果凡事沉不住气,藏不住话,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第二,为人处世,狂妄自大,不如谦虚谨慎。
代表人物:郭嘉
《三国》中,水镜先生说过:“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足以说明郭嘉才智过人。
相比于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更深沉通达、有谋略,还通晓事物的情理。
所以曹操对他最为器重。
他有感曹曹操的知遇之恩,帮曹操征吕布,讨袁术,剿灭袁绍,平定辽东,纵横北方。
最出彩的是他的十胜策,完美地体现在官渡一战中。
毛主席也曾这样评价郭嘉:
“他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郭嘉一生,最值得人们学习的是谦虚谨慎,识人心。
他能在曹操手下出谋划策,并深得其信任,还混的如鱼得水,其深谋远虑之智可见一斑。
有人说,真正智慧的人,都是谦虚谨慎的人。
深以为然。
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不可目中无人,如此,才能长久。
第三,人立于世,心直口快,不如谨言慎行。
代表人物:程昱
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程昱就是其中之一。
程昱蛰伏于东阿,一直到43岁仍一事无成。
他一直在等待一位雄主,而最终,程昱等来了曹操。
期间,曹操为报父仇,陈宫、吕布趁虚攻占了兖州,之后曹操发动反攻,但由于兖州发生了蝗灾,极度缺粮。
他自告奋勇筹措军粮,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曹操击溃了吕布,重新夺回了兖州。
官渡之战中,他勇气不下于张辽,袁绍率兵十万来袭,他只带700人防守前线的鄄城。
然而有一天,曹操突然摸着程昱的背说:“当初兖州之败,若非听从你的计谋,我又怎可以来到这里呢?”
曹操突如其来的夸奖,却让程昱如芒在背,他意识到,曹操或许不会再重用自己了。
于是他缴还兵权,从此阖门不出。
对于程昱的急流勇退,曹操十分赞赏,并对其赐待益厚,最终以80岁高龄去世。
纵观程昱一生,他善于洞察人心,低调做人以保身的明智,值得人们学习。
古语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生而为人,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方能避开灾祸。
第四,与人相交,要能方能圆,控制好情绪。
代表人物:鲁肃
说起鲁肃,大部分人觉得他只能算是东吴内的"老好人"。
除了和周瑜一起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以及屡次上门讨要荆州而被诸葛亮各种搪塞欺骗,没有多大才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敦厚长者,却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
关于鲁肃,可以说是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生于世家,他却大量施舍钱财,周济穷困,结交贤者。
周瑜请他资助粮食,他毫不犹豫将大粮仓送给了周瑜。
后来周瑜将他推荐给了孙策,孙策被刺身亡后,他留下来辅佐孙权。
他战略眼光长远,早就认定汉室不能复兴,建议孙权全据长江,以曹操划江而治。
他主张孙刘联盟,并能维持联盟抗曹,功不可没。
最能体现他胆略的就是单刀赴会,在双方僵持不下,剑拔弩张之时,他好言相劝,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在他身上,包容忠厚,能方能圆的处世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说,为人处事,就要像古钱币一样,把“方”和“圆”结合起来,
对此,深表赞同。
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容别人,才能圆融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需得活得明白通透,人生才能活得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