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开年说 |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周读一本书
周黎
蒲公英八期种子
职务:政府部门公务员
爱好:读书、徒步
签名: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王健林去年的一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先挣1个亿”引爆了网络,一时间,“小目标”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其实,某种程度上说,这未尝不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去年初,我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周阅读一本书。到现在,已经坚持了2年。这里并不想说自己克服了多少困难,只想将这个小小的坚持与朋友们分享。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经常加班,家里还有一堆事儿,哪有时间看书?关于时间,个人认为就是4个字:“利用”和“取舍”。
利用
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统筹起来。自从给自己定了每周读一本书的小目标,就养成了随身带书的习惯。等待的间隙、外出的旅程、甚至是在理发店整理头发,手不释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取舍
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保证规律的阅读时间势必要对生活习惯进行些改变。同样是看电视,优先选择口碑好、制作精良的,比如《最强大脑》、《中国诗词大会》等等,而不是泛泛地追剧。同样是刷微信,可以选择一些品质好的公众号,快速阅读时政新闻和精品文章,而不是漫无目的刷屏。一段时间下来,你会欣喜的发现,时间的取舍无形中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断舍离”,不追求过多的身外之物,不关注毫无意义的狗血八卦,开启了简约生活的新篇章。
有人说,书那么多,读什么好呢?
阅读其实是一件比较私密个性化的事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对于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对于读书自然也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
抛开工具性阅读不谈,兴趣是阅读的主要依据。
我个人比较喜好历史类书籍,所以是从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开始,陆续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传》、《邓小平时代》、《论中国》、《世界秩序》等 。阅读往往就是这样,在看某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特别感兴趣,而为了搞清背后的故事和相互的关联,可能就会读更多的书,所以不用刻意的安排和限定。另外,我也会根据工作节奏的快与慢区分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工作繁忙的时候,可能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信息量比较大、厚重题材的书,就会优先选择阅读轻松消遣的畅销书来读,比如《追风筝的人》、《岛上书店》、《最好的告别》等等。当然,如果是因为工作需要,可能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工具书来阅读,这就因人而异了。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生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空中。提倡多读书,也并不代表生活里只有读书。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家务不理、子女不教,本身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我家里有个年方六岁、精力旺盛的淘气包,一天到晚鸡飞蛋打,上蹿下跳,可只要一拿起书,立马就能安静下来。几年来,每天晚上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是我们彼此都非常珍惜的时光。于他而言,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可能是启蒙唐诗、成语故事、儿童绘本,也有可能是自然科学、地理知识,有时读读绕口令,猜些谜语。作为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能终身保持这种阅读兴趣,也算是为他自己择到了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世界都没观过谈什么世界观?
观世界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是相辅相成的。不管读正史、野史,还是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看的多了,山川河流、风流人物在脑海中就有了鲜活的印象,再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如,同是描写中国基层社会,《乡土中国》描写的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白鹿原》则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通过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这些我们到过或未曾到过的地方,这些我们未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历史进程,通过阅读,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神奇地连接起来。
读书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很多人纠结。其实关键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时间。就我个人而言,纸质为主,电子为辅。尤其是大部头的、值得反复阅读的我会选择纸质书,方便看书的时候能够随手做笔记,而消遣类的、小说类的我会倾向于选择电子书。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最重要的是“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起来。
因为读书,得以窥探历史变迁,得以对话中外大家,得以吸取百家精华。每个人都向往诗和远方,其实眼前的生活也并未必尽是狗血和苟且,只要有阅读的滋养,日常的生活也能开出诗意的花朵。
不妨,都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
作者 / 周黎
美编 / 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