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文/归途如虹

《红楼梦》是一部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作品。《红楼梦》的叙事非常精彩,曹雪芹特别善于变换叙事角度,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所以《红楼梦》里的小事也写得摇曳多姿,非常精彩。

《红楼梦》里有大量的谶语。曹雪芹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方式,不断地暗示书中人物的结局。《红楼梦》里的诗、词、谜语和对联、酒令不仅和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也可以暗示人物的命运。尤其是《红楼梦》里的行酒令,更是精彩绝伦。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一共写了六次行酒令,每一次都不一样。第二十八回,第四十回,第五十四回,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第七十五回都有行酒令的描写。这些情节本身就十分风雅有趣,也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第六十二回里,林黛玉替贾宝玉说的酒令里有“却是一只折足雁”就和林黛玉把贾宝玉比喻为“呆雁”有关,这是暗示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劳燕分飞,生死永隔,让人想起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里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也可以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史湘云说的酒令则十分有趣,“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和第二十八回里蒋玉菡说的“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正好呼应。这应该是暗示袭人改嫁给蒋玉菡之后生活艰难。为什么是史湘云说出这句酒令呢?因为史湘云把袭人当姐姐,而且史湘云也守寡了。而“江间波浪兼天涌”则是暗示贾府目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史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结局,也体现出史湘云豪爽的性格,和史湘云与林黛玉连句咏月的时候说出的“寒塘渡鹤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有客观的全知视角,比如甄士隐的故事基本上是用客观的全知视角来叙述的。也有主观的有限视角,比如甄英莲被拐之后的事情是葫芦庙的和尚,还俗之后的门子告诉贾雨村的,他知道多少,也就告诉贾雨村多少,他不知道的,贾雨村也不知道。比如第三回里林黛玉进贾府,就是用林黛玉的眼光在打量贾府的一切,也是用贾宝玉的眼光在打量林黛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如故,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不用这种主观视角来叙述的话不可能写得出来。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也是用刘姥姥的眼光在打量贾府的一切。比如刘姥姥不认识挂钟,还以为下面吊的是一个秤砣。曹雪芹不可能不认识挂钟,他写的是刘姥姥的主观感受。第五十三回里,写贾府过除夕祭祖,就让薛宝琴充当见证者,用薛宝琴的主观视角加上作者的客观视角进行综合叙事。

《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叙事者,那就是石头,也就是无才补天的顽石。比如第八回里,通灵宝玉的正面和背面就是顽石记下来的。比如第十五回里,因为通灵宝玉被王熙凤拿走了,所以曹雪芹没有写贾宝玉和秦钟在智能儿离开之后算了些什么账。贾元春省亲的时候,石头还有很强烈的感慨,感激一僧一道把自己带到人间,让自己可以见世面。

曹雪芹采用这种灵活的叙事手法,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主观视野都是有限的,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主宰,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的了解都是片面的。曹雪芹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读者。他希望读者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分析。

曹雪芹特别善于细节描写。《红楼梦》的叙事可谓细如牛毛。比如第十九回里“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段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曹雪芹写了很多细节:林黛玉注意到贾宝玉腮上的血渍;林黛玉用手帕遮住脸;贾宝玉注意到林黛玉身上香,想要闻一闻;林黛玉用“暖香”打趣贾宝玉;贾宝玉给林黛玉挠痒痒等。这些细节可以充分细腻地体现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亲昵,微妙,暧昧的关系。曹雪芹将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把贾宝玉写成贾琏,更没有把林黛玉写成尤三姐。有趣的是,林黛玉和尤三姐长得很像,性格却差异很大。而尤三姐又是少有的不因为贾宝玉身上有女儿态就不喜欢他,能够欣赏他怜香惜玉性格的人。曹雪芹对细节的把控可谓相当精准且耐人寻味。

总而言之,曹雪芹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天才,《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容置疑,也给后代作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启迪。

共读红楼,诚邀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