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魏碑的这几个特点和写法,就会觉得简单明了豁然开朗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详细的来聊聊魏碑。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它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如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等)。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又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叫“北碑”。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时期的石刻书法。北碑石刻不仅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魏碑书体的楷模范本,许多魏碑石刻书法的技法之妙,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它书体不能比拟的。

我们先来讲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

一、魏碑书体的类别:魏碑书体大略可分为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四种。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的文字渭之摩崖;为后人撰文刻石埋入墓穴渭之墓志;造像附题的铭文渭之造像记;刻碑记事渭之碑刻。当时北朝提倡石刻,而南朝禁立石刻,故有“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石刻”之说;北朝石刻数以万汁,南朝石刻屈指可数。

(1)北魏时期的摩崖

北魏时期的摩崖甚多,风格迥异,体态多变,著名的《白驹谷》,此为方笔摩崖。云峰山、天柱山的《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雍容敦厚,严谨宽博,此为圆笔摩崖。《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是尤为著名的圆笔摩崖。

摩崖石刻书法有开张、自然、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受。摩崖石刻因取势于山崖石壁,恰如绘画中的大写意。书家可精于法,畅于怀,注于情,运用腕,臂、全身之力,或蹲或站,人笔挥洒,或延伸,或跌宕,任其自然,加之刻工就势配合,其效果骨血峻宕,气势宏伟,拙厚皆有异态。

(2)北魏时期的墓志

墓志是埋入墓穴,为亡人“纪其德行功绩”的一种石刻,人们称其为“墓志铭”。墓志始于汉末,北魏时期墓志尤盛。传世的著名墓志非常多,诸如《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司马悦墓志》等等。

墓志石刻书法艺术虽统属北魏风貌,但是从章法、笔法、结构、韵味、整体的艺术效果来分析,都与摩崖石刻不同:摩崖石刻气势宏伟,结体开张,笔法人起大落,与山林壑涧融为一体;墓志石刻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小,结体多方正而疏朗,方正中寓以变化。有的多用方笔,有的多用圆笔,有的兼备方、圆。有的精美绝伦,体兼隶法而不嫌其古;有的古意盎然,沉奇而不粗犷;有的变化多姿,跌宕有致而不失法度。

(3)北魏时期的造像记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是我国信奉佛教的一个重要时代,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嵩山等地大造佛像,刻于佛像旁的文字说明为造像记。造像记书法以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为代表。

《龙门二十品》中当推其首是前四品,即《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始平公》雄强茂密,气势洞达,粗不板滞,厚不臃浊,血肉丰美,使转斫折,且阳文镌镂,古碑罕见;《杨大眼》结体丰厚,落笔如鹰隼攫拿,气充力沛;《孙秋生》行笔丰实,结体较扁,尽其隶意;《魏灵藏》在隶楷之间,用笔舒展飞宕,奇姿雄态。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造像记的精华,它有着极其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龙门造像记书法艺术属于方笔范畴,它代表着魏碑书体的时代特征,是北朝石刻书法的典型风格。

(4)北魏时期的碑碣

北魏时期的著名碑刻颇多,面貌也各不相同。《魏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这三个碑刻的书体代表北魏初期的面貌,结体奇肆,隶法森然,溯其源流,是汉代《鲜于璜碑》、晋《王兴之墓志》、南朝《爨宝子碑》的蜕变,是由隶转楷的雏形代表作。《晖福寺碑》、《吊比干碑》,结字宽博,隶法虽存,实含秀灵,开隋代名碑《龙藏寺》的先河。《敬使君碑》虽已泯化古法,隶意犹存,结体匀称,用笔圆含。《张猛龙碑》是北碑书法中的珍品,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

二、魏碑书体的艺术特点:康有为在尊碑、倡碑的思想下,对魏碑字做了精辟的探讨和总结,对魏碑字的艺术特点、总体精神、用笔、结字做了高度概括,提出了魏碑书体的“十美”:

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南碑有之。

诚然,康有为出于推崇碑学,对魏碑的评论,似有过激之处,但是为了尽快矫正“馆阁体”毫无生气的积弊,大声疾呼地推崇倡导,也无可厚非,而且这“十美”也较全面地总结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的艺术特点,对研究魏碑的书风,推动魏碑书体的学习颇为有益。

书法艺术和其它形态艺术一样,都遵循着古质今妍的变化规律,当它发展到极为妍美之时,其效果不免显得单一、呆板。美的表现方法的运用日趋程式,往往会使艺术生命衰颓,审美的逆反心理使人们追求稚拙、自然,简朴的美,这大概是清代中期倡导碑学的实质原因吧。

对于康有为提出的“十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整体气势美。魏碑书体重气势,重魂魄,魏碑书体有大丈夫气,有古秀之姿,这是为后世书家所公认的。康有为在论魏碑的“十美”中将魄力雄强,气象浑穆,放在“十美”之首颇为恰当,他道出了这“十美”总的精华,无论是摩崖的壁窠大字,碑碣、造像记中的字,或墓志铭的小字,大都呈现出豪放的气势,伟雄的奇姿。尤其是康有为称之为方笔极品的《龙门二十品》,雄强之势恰如松柏之苍雄,铁石之凝重,武士之刚健,是这种古拙之美的代表。

整体气势的魄力雄强,气象浑穆,并非专指魏碑书阵中的方笔一类,圆笔、方圆并用的作品也是如此,魏碑圆笔,结体端庄而丰满,用笔戟骨于内,强调空间洞达,突出了整体上的气象浑穆。方笔峻雄,圆笔浑穆,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魏碑的特点,即魄力雄强之中寓浑厚之气,气象浑穆之外溢雄强之感。书贵势险,复归平夷;魏碑体的精神飞动是在险峻、端庄、凝重的基本点上出现的自然变化,端庄而不矜持,凝重而不刻板。清代包说:“北魏字有定法,而出自在,故多变态……。”

第二,笔法美:笔法跳越,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笔法跳越首先要讲笔画的曲涩之功,涩中求曲,多曲成线,如诗词的平仄,音乐的旋律,有强烈的节奏感。

点画峻厚。雄强斫转为笔峻,力沛骨强为笔厚。点画峻厚是学习魏碑书体必备的形质之功。

骨法洞达。书法的骨法洞达与谢赫画论的骨法用笔同为一辙。强调力,强调骨,强调浑凝之气,强调笔与笔之间的空间洞达。疏而不显凋,密而不显稠。

血肉丰美就是点画强骨丰肌,“骨强则血肉生焉”,丰而不腴,瘦而不瘠。

康有为对魏碑体笔法几个美的因素的探求,无论笔法跳越也好,点画峻厚、骨法洞达也好,所以能有如此美的质感,是因为书家全以力出,全以神运。有力方能厚,有力方能涩,有涩方能曲,有曲涩之功始能跳越。笔法跳越,结体多姿,始能精神飞动,兴趣酣足。

以《郑文公上碑》为例,下图“人”字,虽然只有两笔,却气象浑穆,骨法洞达,疏而不凋,神完气足。左撇有露锋之意,起笔先起后伏。行笔再起再伏,多曲成线,显而易见;捺笔大胆开合,长足定势,著力中含,涩笔圆浑,精神飞动,富有端庄之感。再看“之”字,笔画不多,第一笔定向,第二笔笔法绞转,有弧向,起伏多变,如钢丝柠绞,笔与笔之间,疏朗豁达,最后一笔大胆延伸,稳横定势,雍容大雅。

再以《龙门二十品》为例,如《贺兰汗》中的“觉”字,是方笔一类的魏碑体,全字雄奇角出,点画峻厚,堪称是强骨丰肌。结体变方为纵,更突出了峻雄之势。全字上半部分密中见疏,笔划丰实并有曲涩之力,峻点适向有神,故能在峻厚中有跳越之态。“冖”部取侧势以加活气,下半部“见”字如武士侧卧,右撇翘足,左边竖弯钩如膝盖前拱,有力顶千斤之势。

第三,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康有为总结这几美,当然也包括结构美在内。结构美和全碑的整体美、笔法的点画有互相依存的关系。魏碑结构的艺术特点,就是重动态,重自然,重意象。自然才会有奇逸之美,自然才会出兴趣酣足的味道,自然才会有天成之趣。无论魏碑体擘窠大宇或墓志的小字,在结构上都突出了重自然、尚天趣的特点。

如《嵩高灵庙碑》是北朝初期的魏碑体,书体似隶非隶,是隶转楷的雏型书体,笔法多出自隶法,泯去波磔,有凝重峻厚之感。结体以隶法端方为基础,或扁或长,或大或小,或纵或敛。体态多变。“真”字由方变纵,“而”字由扁呈方。“灵”字未知隶法结体而破匀称,对比强烈,空间参差突出。“受”、“命”结体近似楷法,捺笔波磔上挑,全从隶书。书家以深邃的功力,任情恣性,纵横驰骋,细品每个字,趣味无尽?有天成之美。

可以肯定地说,魏碑的结体都给人以遐想和再创造的余地。无论是先书丹后镌刻的名碑,还是以刀代笔的无名之作,结构都多姿多态。魏碑书体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魏碑体的形成在北朝经历了新生、发展到完全成熟的过程。其新生之时,古气盎然,姿态奇肆,天真罄露。到了完全成熟之时,姿态精美严谨,变化自然而不失古意。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魏碑书体做过不同的探讨,从中汲取了极丰富的养分。特别是清代,“倡碑”的狂风吹散了“馆阁体”带来的单一呆板的书风,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书法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今天,魏碑书法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上面我们总结了魏碑书体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下面我们再谈谈魏碑书体的学习方法:

一、选好临摹范本

要学好一种书体,首先要选好范本(选帖),这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魏碑体类别繁多,又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过渡书体,从北魏初期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到它末期的《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虽属于一代风格。但具体面貌差距很大。从著名石刻到民间一般以刀代笔的造像记、墓志铭,优劣又极为悬殊。所以,学习魏碑体,首先要选好范本。应从较为平正的碑刻范本入手,可先写方笔的造像记。因为写魏碑必须写方笔,写方笔就最好临《龙门二十品》,特别是《始平公》。写方笔必须将笔毫铺开,万毫齐发,训练腕力使转提按的功夫,培养气质。然后由平正方折再达圆绞,练习魏碑圆笔一类的范本,例如《郑文公碑》、《观海童诗》、《石门铭》等等,由此上溯篆、隶。

在广泛学习魏碑书体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主见。这个主见对于广泛汲取是非常重要的,在广博上要精取,以己之长择一、两种重点学习,其他辅之,不要博而不精,亦忌死守某一范本临写。近代书家康有为,以摩崖之长风靡海内外。梁启超学碑刻、墓志书法而自成一家。

二、怎样写方笔魏碑

写魏碑必须写方笔。方笔魏碑一般指《龙门二十品》,除此之外,《白驹谷摩崖》、《张猛龙碑》、《石夫人墓志》等亦属于方笔一类。

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写《龙门二十品》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是有道理的。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

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笔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毫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故曰:“方用顿笔”又曰“方笔外拓”。……外拓者,墨精聚于点画之边界,如筒之有壁,其势外现,外现则雄峻而多血。

写方笔魏碑,除小楷或核桃大的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较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

起笔:悬笔侧锋,外露棱角;行笔:落笔成棱角,随即捻管外旋,主毫由侧转正,主毫居中,万毫齐发,主毫、副毫各司其事;收笔:笔尽势收,提笔向右下,稳健回锋。起、行、止笔力中实,勿求其妍。方笔主按,按中有提,掌握好提按的辩证关系,始能达到笔健而有力度。

方笔行笔主慢,笔过处宜凝重,转折处用侧管抢锋,疾而稳健,努书即折,直接了当。

三、怎样写圆笔魏碑

魏碑方笔重力度,魏碑圆笔犹重力度。

魏碑字的方、圆笔笔法是辩证的笔法关系,有它形态对立的一面,又有它相互依存的一面,不是异法的对立,是转露为藏、破方为圆的变化关系。方笔主顿,顿中有提;圆笔主提,提中有顿,顿而不提则死,提而不顿则浮。如果从学习魏碑书法的顺序来讲,可以先写方,后写圆,由方转圆,亦方亦圆。先写魏碑的方笔,锻炼以腕铺毫,以力写字,锻炼方厚、翻折的顿挫之功。再转入圆笔,运行由顿转提,笔画由散转聚,转处由翻转绞,笔锋由露转藏,泯去棱角,提取浑穆。

魏碑的圆笔不同于隶书的“蚕头”有迹可寻,也不同于唐楷工整的起止有笔可见。魏碑圆笔有的起笔见笔,有的却是起笔无迹,止笔无痕,法潜其内,情溢其外的。所以,一个学魏碑字的人,只写魏碑的方笔或只写魏碑的圆笔都是偏于一隅,将来在创作的变化上都要受到局限。

《书法精论》云:

“作圆笔书,须提笔上升,使笔毫由散而聚,墨液点随毫内含,势如以锥画沙,其迹自能泯其棱角,故曰圆用提笔,或曰提笔中含。”又说:“圆用提笔,然提而不顿,如鸢断线,其失也飘,飘则力无所用。”

写魏碑圆笔须提笔上升,使群毫由散而聚,“散”指的是铺毫,“聚”指的是笔毫的拢抱;“散毫”则应该是“力散”,而不是落笔为散,“聚毫”也是指的“力聚”,先由“力散”,而后提笔“力聚”,笔毫环抱运行。

魏碑字无论方圆笔都要强调“力量”,这是在线条中反映古拙美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着运笔的全过程,要求写魏碑字的人有扎实的悬肘悬腕的能力,平心凝神,心神率臂,臂率肘,肘率腕,腕健指转,其迹如绳相绞。这种求力度,浑穆圆绞的笔自然会泯灭方笔的棱角,在一点之内,衄挫的变化隐现在内含之中,在一画之间,锋杪的起伏多变,这种有“力度”的起伏形成多种“曲”状。这种曲涩多变的线条都使人产生高古、洞达、浑穆、质朴美的感受。

方圆笔的顿中提、提中顿在笔画运行中是辩证关系,任何书体都有提、顿,尤其是讲求方峻、浑穆,强调力量的魏碑字。提顿的互用是在气沛腕强、心领神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信笔而来的。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笔法当然是最主要的,特别是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要提高水平就非讲求笔法不可。所以我们前几篇就详细的讲了七种笔法的运用,可做参考学习。

四、魏碑字的结构

大家知道,魏碑书体的结构变化是很大的,“北碑字有定法,而多出之自在”。其所以如此,有两方面的原因。从纵向发展来看,在北魏文化发展的百余年中,其早期粗犷的书风逐步成熟,日臻完善,到北魏末期,其书体结构十分精美而颇有气势。从横向比较来看,魏碑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比如北朝的摩崖字(包括北齐、北周时期),结构大起大落,延伸跌宕的变化极大,无定势,无定向,形成了独特的魏碑摩崖字的风格

魏碑系统中的造像记、碑碣、墓志与摩崖字比较起来,由于书写面积的限制,又多属记事、祭祀亡人,非抒情之作,虽然字形也多变化,但不像摩崖字那样任性恣意。

如果将魏碑字的摩崖、造像记、碑碣、墓志归纳起来,它的结构形体大致可分为“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如《张猛龙碑》等为“斜画紧结”的类型,变横为纵,内紧外放。《龙门二十品》的《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亦属此类。《郑文公上、下碑》等为“平画宽结”的类型,结体宽博,雍容大度,气象浑穆,是“平画宽结”的典型代表。《石门铭》是魏碑的名作之一,它和《郑文公碑》同属于圆笔魏碑,但结体上则迥然不同。《郑文公碑》以整饬见长,《石门铭》则取势纵逸,布白疏宕,确有飞动之势。

我们试将魏碑字与唐楷字作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魏碑字结构多朴拙,开张,多见险势;唐楷字结构多妍美,匀称,法度井然。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写魏碑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点:

一、要讲求“气势”。写魏碑字,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要把气势写出来,五指齐力,万毫齐发。这涉及到枕腕、悬腕、枕肘、悬肘的问题。两寸以内的字,可以悬腕枕肘。写两寸以上的字最好是悬腕悬肘,为了审势运力的需要,最好站起来写。径尺的字,要用腕、肘、臂以至全身之力方能奏效,否则,难以写出神采和气势。

二、要尽可能地追求“形似”。在临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在临摹实践中,很容易出现板滞、浮薄的现象,开始写方笔魏碑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但不可停留在板、薄的水平上。形态易写,质感难求,要注意体会,并力求把魏碑的方峻、浑厚、力度、飞动的精神面貌写出来。

三、宁拙勿巧。魏碑字是一种出自古意,雄强多姿的书体,拙中见美。它恰似嶙峋的山石、苍松翠柏,以朴拙自然为尚。若以妍美的笔致写魏碑是歧途,是弯路,是事倍而无功的徒劳。

四、要溯本求源。学任何书体都要求源,北朝的碑版刻石是学习魏碑字的本源。自清中晚期以来,由魏碑而变化出新的书家不胜枚举,如康有为、赵之谦,张廉卿、李文田等,他们的传世作品可供后人来学习。但是,写魏碑直取清人的成果,不追北朝,这不是上乘的主见。我们不能舍弃魏碑的源而截取清人的流。还有一点是不宜学“新魏体”这样的美术字。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