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无我”?
讲无我之前,先讲个故事。
唐代有个人叫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曾和他的老师一起反对过佛教。后来朝廷派他去湖南当太守,就是现在省长这个级别的封疆大吏,可见此人还是很有水平的。到了湖南上任以后,李翱听说此处有一位禅宗祖师药山禅师,名气很大,便登门去拜访。
到了山上的庙里,这位老和尚坐在太阳下看佛经,李太守站在后面,老和尚头都不回,故意不理睬他。李翱个性急躁,见站了半天没人搭理,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走前讲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老和尚回头对他说:太守,你何必“贵耳而贱目”呢?老和尚的意思是,太守你何必把耳朵看得这么宝贵,看不起眼睛呢?李翱听后心中一动,赶紧向老和尚请教。药山禅师没有讲话,手向上一指天,向下一指旁边的水瓶,就完事了。李翱顿悟,当即就写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林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后来,药山禅师又对李翱说了一句诗: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嘱咐他下山以后依此修持。
过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宋朝的一位大官张商英悟道以后,在禅宗的书里看到了这段记载,认为李翱当时并未悟道,他也写了一首诗:
云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随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风霜苦,
说甚深深海底行。
张商英的诗很高明,批评李翱没有证道。因为“云在青天水在瓶”,只是一般人的境界,把这个当成学佛的最高境界,以为万里无云、神清气朗、念头空了,就可以得道了。张商英则认为这就是个笑话,是“眼光随指落深坑”,而且这个坑还很深,跳进去不一定出的来。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佛教的思想山重水复,意境深远,绝不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
言归正传,无我,就是没有我。辣么问题来了:佛说无我,谁在轮回?一环套一环,这么追问下去,老和尚也脑瓜疼,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
今天说的无我其实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世俗谛的无我,世俗谛就是指世间法和人们的价值观。这个无我承认有个我。人每天都要吃饭,要是没有我,饭都喂狗了吗?要是无我,你让我无谁呢?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我从出生开始就知道有个我,就有了我见、我执、我爱、我慢等等各种意识和爱恨情仇,也给这个我带来了短暂的幸福与无尽的烦恼。因此,佛祖说,你们天天想着这个我,多累心呀,烦恼从哪来的?不就是因为有个我嘛。你们可以认为我是存在的,但是把这个我产生的执着、意识、思想都放下,你就快乐了,这个无我之我,才是人的本来面目。这是第一层意思的无我。
第二个无我是圣义谛的无我,圣义谛是出世法,是般若智慧,今天就不细说了,因为我也整不明白。在出世法,佛认为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物体,仅是错误的感觉。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常态和永恒不变的东西。缘起之时,山河立现,缘灭之时,瓦解冰消。人也是这样,依五蕴而假立,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有时间再慢慢讲。因缘起缘灭五蕴随之聚散而终无实体可得。各位想想,人体细胞每天都在生灭,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还是一个人吗?
无论是世俗谛还是圣义谛,无论是五蕴无我还是真如无我,佛都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执着于我,但也不执着于空。解空破执可以降服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涅槃果,可见认识无我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佛法太深奥,经书又看不明白,你说的更听不懂。我告诉大家,佛法在悟,书上写的那些名词我也不明白,只有和尚们没事干,才天天鼓捣经文,解释来解释去。真正的佛法充满了智慧,一点不枯燥,尤其是禅宗,更是活泼有趣。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迦叶一字未说,却得到佛祖真传,比费半天吐沫解释无我强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