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概述] . .
  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称“经行发热。。《济阴纲目》称“经病发热。”若经行一次偶尔发热者,不属此病。
  [历史沿革]
  “经行发热”首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并在病因上提出有“客热乘虚所伤”和“内伤”之异,其辨证治疗,说理精当。《女科经纶》引李氏言提出以发热特征辨虚实云:“发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则以发热时间辨虚实:“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时热。”其后陈修园在《女科要旨》中阐述了因瘀滞所致之发热:“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后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近代医家朱小南认为本病以“内伤居多”。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营卫失调所致。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证有虚实之异。因于虚者,或因肝肾阴亏而生内热;或因气血不足,营卫失偕。因于实者,或血热内盛;或瘀热内阻。
  一、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热内生,致经行或经后发热。
  二、血热内盛 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复值经期冲气旺盛,气火内燔.以致经前发热。
  三、气血虚弱 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其气亦虚,气血阴阳失调,而令发热。
  四、瘀热内阻:产后恶露未净,瘀血停留,或经血未尽.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瘀血滞于胞宫,经行之际,臣瘀阻于胞.气血乖违,营卫失偕.而致经行发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热。实热一般在经前或经行1~2天发生,虚热在经行后期或经净时出现,经净后均逐渐消退。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经期外感发热相区别。外感者,当有表证可查。
  与热入血室区别:热入血室虽亦与月经有关,但其热型多往来寒热或寒热如疟.并伴神志症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其热不随每次月经周期而出现。
  与排卵后黄体致热出现基础体温高温相不同。经行发热是病理现象;前者为生理现象.其体温上升不超过37.5℃,且一般无自觉证候,经前体温高相时间较长。
  [辨证论治]
  经行发热主要根据发热时间、性质以辨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发热无时为实热、客热;经后、潮热为虚。乍寒乍热为瘀热;低热怕冷为气虚。临证须审因论治,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一、肝肾阴虚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有时.五心烦热,经行量少,色红。
  2.全身症状:颧红,烦躁少寐,舌赤少苔,脉细数。
  3。证侯分析:素体阴血不足,经行或经后,阴血下注,营阴益虚,阴虚内热则潮热有时,阴不敛阳则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月经量少,色红。颧红、烦躁少寐为虚热上扰之征.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虚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养阴。

  2。方药: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加味地骨皮饮或四物济阴汤。
  (1)加味地骨皮饮(《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胡连 牡丹皮 地骨皮
  方中地骨皮、胡连滋阴清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自芍柔肝敛阴,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2)四物济阴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去荆芥。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杜仲 茯苓 知母 柴胡 荆芥 丹皮 生甘草
  四物汤活血调血,麦冬、杜仲、茯苓,知母、甘草滋阴降火,丹皮清热谅血.柴胡、荆芥引诸药入肝血以清其热。
  二,血热内盛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月经先期或量多。 ,
  2.全身症状: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溲黄,唇红舌赤,脉数。
  3.证候分析:阳盛之体.经期气火偏盛,阳气外发,故经行发热,身热面赤.热扰冲任,则月经提前或量多。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凉血调经。 、
  2.方药:
  清经散(方见《月经先期》)加益母草以清热调经。或四物汤(方见闭经)去川芎加丹皮、炒山栀、黄芩。
  清经散是傅氏治疗血热月经先期之方,这里借用来治疗经行发热。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熟地换生地,配白芍清热凉血滋阴,地骨皮清血分之热,茯苓行水泄热。使热除而不伤阴。
  三、气血虚弱
  (一)辨证
  1.妇科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低热.热势不扬,动辄汗出.经行量多.色淡质薄。
  2.全身症状: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3.证候分析:素体虚弱.经行则气随血泄,其气更虚,卫阳不固,则发热自汗。气虚则摄血无权,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则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乃气虚血弱之候。 .
  (二)治疗
  1.治则:益气固表、养血和营。
  2。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圣愈汤(方见《痛经》)或玉屏风散(《世医得救方》)加当归、白芍。
  黄芪 防风 白术
  黄芪配防风,益气固表御风, 白术健脾资气血之源,当归、白芍养血和血。
  四,瘀热内阻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暗挟血块。

  2.全身症状。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数。
  3.证侯分析;热瘀于内.营卫失和.经行瘀阻不通.故经前,经期发热腹痛, 瘀热煎熬则经色紫暗挟块。舌质有瘀斑。脉沉弦数为瘀阻有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化瘀清热。
  2.方药:血府逐逐汤(方见{闭经})或桃红四物汤(方见《经期延长》)加丹参、鳖甲。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加丹参,鳖甲以增强化瘀之力.使瘀去则新生,气血得畅.营卫和则热自除。
  [结语]
  经行发热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其证虽有虚实之分.但治疗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以免克伐正气。
  临床常见有妇科盆腔慢性炎症.遇经行而发热者,也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文献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正行.忽然口燥咽干,手足壮热,此客邪乘虚所伤(非脏腑所生,故曰客邪也)。治法退热凉血。不得用羌、防峻发之剂,若潮热有时,或溅溅然汗出.四肢倦怠.属内伤,为虚证,宜补血清热。”
  《女科经纶》慎斋按;“经后发热是血脉空虚.阴虚不足为有虚而无实也。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体温一般在37.5℃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病变。

   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2.因与月经期间外感发热相鉴别。
  证治概要
  经行发热是以发热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为特点,多由阴虚内热、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瘀热内郁。本病的关键在于气血营卫失调。在辨证时,根据发热的时间、性质以辨阴、阳、虚、实。潮热者多阴虚,低热怕冷者多气血不足,发热恶风者多营卫不和,乍寒乍热者多瘀热内郁。治疗以调和气血营卫为原则。
  分证选方
  一、阴虚内热证
  [主症] 经行前后见有发热,午后潮热,烦躁少寐,口干便艰。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方]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青蒿6g,鳖甲15g,丹皮9g,知母6g,生地黄12g,熟地黄、白芍各12g,川芎、当归各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心悸不寐者,加竹叶、茅根、酸枣仁、远志除烦养心安神。
  2.午后热甚者,重用丹皮、知母,加地骨皮以清退虚热。
   [按语]
  本证发热以经期及经净后为多,用上方时常去川芎,加银柴胡、白薇以增加退虚热之力;热清后当重在滋肾育阴,常选杞菊地黄汤,以冀阴足而能维阳。
   [参用方]
  加味地骨皮饮(《中医临床妇科学》):生地黄、当归、白芍、丹皮、地骨皮各lOg,川芎、胡黄连、白薇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降火。主治:经后发热,月经先期,量多少不一,色红或淡红,头昏腰酸,夜不能寐,心烦心悸,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
  二、气血亏虚证
  [主症] 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神疲畏寒,气短懒言,面目虚浮。舌淡嫩,苔白润,脉虚或细略数。

  [治法] 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常用方]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20g,人参、白术各lOg,陈皮6g,当归lOg,升麻、柴胡各3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血虚明显者,加热地黄、川芎、白芍,并再重用黄芪以益气养血。
  2.大便溏泄者,去当归,加入炮姜、茯苓、六曲以健脾祛湿助运。
    [按语]
  本证亦在经后发热,以甘温除热之法治之。临床除气血亏虚外,常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治疗宜结合益气养阴之法。
    [参用方]
  归脾汤(《正体类要》):人参15g,白术、茯神各30g,当归3g,黄芪30g,龙眼肉30g,远志3g,酸枣仁30g,木香15g,甘草9g。水煎服,每Et 1剂。功用:健脾养心, 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不足所致月经不调,经行发热等证。
.   三、营卫不和证
  [主症] 经行发热,经血量少不畅,小腹作胀,恶风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调和营卫,养血调经。
  [常用方] 桂枝四物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桂枝、白芍各9g,当归、熟地黄、川芎各6g,炙甘草3g。加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服,每日1剂。 、
   [辨证加减]
  1.发热恶风,汗多者,白芍用量多于桂枝,加板蓝根、连翘等疏风清热。
  2.小腹作胀,经血不畅者,加泽兰、丹皮活血通经。 .
   [按语]
  本证营卫不和,易为六淫所伤,平时应注意调理。
  [参用方]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桂枝9g,芍药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主治:经行发热兼有小腹疼痛者。
    四、瘀热内郁证
  [主症] 经前或经期发热,经色紫黯,间有血块,腹痛。舌黯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调经。
  [常用方]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赤芍6g,桃仁12g,当归、生地黄各9g,川芎6g,甘草3g,红花9g,枳壳6g,柴胡3g,桔梗6g,牛膝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发热较甚者,加丹皮、栀子清热凉血活血。
  2。胸闷烦躁,乳胀腹痛者,加香附、郁金、柴胡等疏肝理气解郁。
  3.舌苔黄腻者,加红藤、泽兰等清热利湿通经。
    [按语]
  瘀热证易兼夹湿热而使病证复杂、病程缠绵,故临证宜化瘀之中兼以清利,一般可加泽兰、益母草、红藤等。
    [参用方]
  清热调血方(《古今医鉴》):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各6g,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各3g,延胡索、丹皮、莪术各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活血,行气止痛。主治:气血俱实,瘀热内阻所致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痛等。
    疗效评定
  l。治愈:发热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转:发热减轻或热退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愈:经行发热无变化。
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称“经行发热”。又称“经病发热”。若经行一次偶尔发热者,不属此例。
  “经行发热”首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并在病因上提出有“客热乘虚所伤”和“内伤”之异,治疗客热宜退热凉血,内伤宜补血清热。《医宗金鉴》则以发热时间辨虚实:“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时热。”其后陈修园在《女科要旨>>中阐述了因瘀滞所致之发热。近代医家朱小南认为本病以“内伤居多”。
  (主要病机)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营卫失调。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证有虚实之异。.因于虚者,或因肝肾阴亏而生内热;或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因于实者,或血热内盛;或瘀热内阻,或肝郁化:火,积而化热,扰乱气血,营卫失和。虚者,经后发热为多;实者,经前、经期发热为多。
  现代研究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少数可出现经行发热,与精神神经因素、维生素缺乏、激素、水分潴留、催乳素浓度增高、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前列腺素及甲状腺功能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产褥或流产等感染史,带下病史,精神刺激等。
  (2)临床表现:经期或行经前后体温升高,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可伴有下腹疼痛或月经失调。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正常或有慢性盆腔炎、盆腔结核体征。
  (4)辅助检查:血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盆腔B超扫描,腹腔镜检查有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与经期外感发热相鉴别:外感者,当有表证可查。
  (2)与排卵后黄体致热出现基础体温高温相鉴别:经行发热是病理现象;前者为生理现象,其体温不超过37.5℃,且一般无自觉证候,经前体温高相时间较长。
  (因、证、辨、治)
  经行发热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主要为气血营卫失调所致。临证须审因论治,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其证虽有虚实之分,但治疗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以免克伐正气。
  1.阴虚内热证
  病因病机 隶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热内生,致经行或经后发热。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颧红,烦躁少寐,五心烦热,经行量少,色红。舌赤少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经行或经血欲净时,身体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烦躁少寐;舌赤少苔,脉细数.
  治法 清热养阴.
  方药 两地汤(见“月经先期”节)。
   潮热明显时可加银柴胡、白薇。
  2。气血虚弱怔
  病因病机 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其气更虚,气血阴阳失调,而令发热。
  主要证候 经行或经后低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出,经行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辨证依据 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或经后低热,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 益气固表,养血和营。
  方药 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节)。
  3.血热内盛证
  病因病机 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复值经期冲气旺盛,气火内燔,血热随冲气上逆,发散于外,以致经前发热。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月经先期或量多;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溲黄,唇红;舌赤,苔黄,脉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经前或经期身热,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见“月经先期”节)。
  热甚者,可加益母草以清热调经。
  4.瘀热内阻证
  病因病机 产后恶漏停留,或经血未尽之时,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瘀血滞于胞宫,经行之际,因瘀阻于胞,气血乖违,营卫失偕,而致经行发热。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胸闷烦躁,少腹胀痛或刺痛,经色紫暗挟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数。
  辨证依据 素有瘀血滞于胞宫,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胸闷烦躁,少腹胀痛或刺痛;舌有瘀斑,脉沉弦数。
  治法 化瘀清热。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5。肝郁证
  病因病机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热,不得发散,热伏冲任,经前冲气旺盛,热随冲气上逆,发为身热。
  主要证候 临经身热不退,胸胁满闷,食少便结,抑郁头晕,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经行不畅,经量或多或少,血色紫红或挟血块。舌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依据 临经身热;抑郁,胸胁满闷,少腹胀痛,脉沉弦。
  治法 疏肝清热。
  方药 逍遥散(见“月经先期”节)加牡丹皮、夏枯草 .
  肝郁化热,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可用丹栀逍遥散(见“月经先期”节)。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李祥云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太子参15g,生熟地、北沙参、地骨皮各12g,玄参、麦冬、丹皮、黄芩、黄柏、当归、炒荆芥各9g,桔梗4.5g,泽兰、泽泻各9g。水煎分服,13服l剂,连服7剂。
  功效:清热养阴。
  适应证:用于阴血虚经行发热。
  (2)曹静安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柴胡9g,当归6g,炒白:芍15g,山药、延胡、地骨皮各12g,茯苓、川楝子、黑山栀、青蒿各9g,炒丹皮6g。水煎分服,日服l剂,连服28剂。经行停服。
  功效:疏肝清热。
  适应证:经行发热,伴有头痛、关节痛等。
  2.中成药
  (1)二至丸
  功效: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适应证:阴虚内热型。
  (2)补中益气丸
  功效:益气养血,甘温除热。
  适应证:气虚发热型。
  3.食疗方
  (1)生地黄粥(《饮膳正要》):生地黄汁约50ml,粳米lOOg,枣仁]LOg,生姜2片。用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黄汁、枣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功效:滋阴补肾,养精益血.
  适应证:阴虚内热型。
  (2)甘蔗粥(《养老奉亲书》)甘蔗汁lOOml,粳米50g。用甘蔗汁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随量饮服。
  功效:清热凉血。
  适应证:血热伤津的病证。
 针 灸
  (1)毫针:治法:扶正祛邪退热.取穴:大椎、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手法:泻法或平补平泻,重或中度刺激。
  (2)耳针: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操作:毫针刺激或埋皮内针。隔日1次。
  (3)艾灸:取穴;大椎、公孙、膏肓、脾俞。手法:艾条灸.用于虚证。
  (预防及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和饱满乐观的情绪。

  2.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经期避免感受外邪,禁止游泳、冒雨、涉水,以及房事生活等。
  4。积极治疗各种妇科疾病。本病患者要注意平时治疗与经期治疗相结合。
  (疗效判断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治 愈 发热消失,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好 转 发热减轻,或热退后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复发.
  3.未 愈 经行发热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王庆侠用两地汤治疗阴虚内热经行发热临床每获良效。王广见、王淑端认为经行发热的病因病机总由气血营卫失调所致。肝主疏泄与藏血,若经前或经期受到强烈刺激,又不得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气有余为火,血瘀久则热。用桃核承气汤主治血与热搏结于下焦,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经行发热80例总有效率为100%.

(0)

相关推荐

  • 清经散组成与功效作用

    导读:方中丹皮.青蒿.生地清经凉血:地骨皮,黄柏泻虚火:白芍药养血敛营.那么清经散组成与功效作用?下面给您详细介绍下. [组成用量] 地骨皮15g,牡丹皮.白芍药各9g,生地黄.脊蒿各8g,茯苓.黄柏 ...

  • 生地黄(交接出血、经行发热、经行烦躁)-- 马氏妇科

    交接出血  胡某,37岁.经后交接出血24天未净,血量增多4天,色紫无块挟粘液,右少腹痛,腰痛倦怠.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法:凉血止血,益肾补气.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味.生地黄(切片,黄酒浸)30g. ...

  • 【朱小南: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于××,21岁,未婚. 初诊: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经历10日 ...

  • 马老师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一则  ---马氏妇科

    林倍倍 初诊:2020年5月28日.张某,33岁.因"反复经期发热半年"就诊. 患者月经规律,周期28天,经期5-6天,量中,色红,少量血块,小腹偶抽痛.末次月经:2020年5月2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病变. 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前后,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2.排除月经期 ...

  • 经行发热 经方案例

    赵某,女,29岁,郑州人.有5年经行发热病史,经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功能等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虽服用中西药,可仍经行发热,近因发热(38℃以上)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经行身热,经血夹块,小 ...

  • 慧福每日一偏方——妇科经行发热中医治疗法

    慧福每日一偏方--妇科经行发热中医治疗法 慧福生命文化 今天 女人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来发热". 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 ...

  • 时方量裁(11)经行腰痛、阴痛、遗尿、发热

     经行腰痛1例 2001.3.19 何某,23岁,未婚,月经周期定,量中,色紫有块,7天净,经行腰痛如折伴有下腹疼痛已有4年,手足冰冷.带下量中,色白.B超提示子宫三径为3.8×3.0×3.8cm.舌 ...

  • 经方心裁(76)葛根汤:经行头项疼痛、经行瘾疹、外感发热、妊娠瘾疹、缺乳

     葛根汤 [原文] 1.太阳病,项背强zaozi002zaozi002,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伤寒论>(31) 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一作痉),葛根 ...

  • 桂枝(经行寒热往来、妊娠发热)-- 马氏妇科

    经行寒热往来  陈某,46岁.经前10天开始阵发性全身发冷,随后发热,直至经潮后症状消失,倦怠,口苦或口淡,嗳气,如此反复发作持续10年许.天寒时两手指苍白发冷,面部色素沉着明显已6年.刻为经前1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