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劳动的快乐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哪儿都是劳动光荣劳动者快乐的话语。也是,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劳动快乐嘛。
但劳动者快乐,这句话只能现在这么说。夏衍的《包身工》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里的劳动者就不快乐了。或者如机器工业时代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的,“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这也是不快乐的。
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法国巴黎,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游行和集会,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五一劳动节。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也掀起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庆祝活动。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和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还有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劳动者底觉悟》等文章。这是中国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规定五一节全国放假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作为普通一劳动者,在按劳分配的今天,我们当然是自食其力的了。我们是没有寄生前提的,也不存在不劳而获的可能,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允许。
像网上某日本人样的啃老到七八十岁,或者如电影《杨锁》里主人公般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基本的谋生技能都不学。到父母老了过世后,只有坐吃山空,变卖祖传财产过活,最后没东西可卖了,干脆躺在家里等死,连出门讨饭也不(懒得动),这样的人,只有饿死的份。这毕竟是电影,现实中这样的特例,应该没有,再说现在也没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可能了。
放假回老家,晚饭后坐在老房子门口,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小时候能做会做要做的事来。有些印象深刻,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呢,如洗衣服钉扣子之类本该女孩子做的活,从小上手了,就一辈子的能动会动想动,老感觉自己做得更好呢。
我印象中,打小起,我们兄弟就在老爸的严格要求下,要事事亲为,好像从不给偷懒的机会。确实,没法子偷奸耍滑,老爸他自己一马当先,每人都安排好该干的活。如每年夏天双抢时的挖田,一字排开,挖慢了就落在后面,蚂蟥追不上前面的,刚好遇见最后的你,就大快朵颐,大吸特吸你的血了。比如浆洗缝补衣服,他也自己洗给我们看,我们就是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这也是拜自己动手这劳动所赐。
因为家里都是男孩子,四个调皮捣蛋的家伙,没有哪一天衣服是干净的,老爸是工厂的钳工,整日与机油黄油打交道,衣服更是油污黑漆漆的,印象中,晚饭后老妈收拾好了厨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大木桶小水桶,往村口的水塘,或是小溪那赶,桶里塞得满满的,是我们的衣服。手提气死风灯的我们,跟屁虫一样,往往是边瞌睡还要边走路,提着灯笼,直到老妈夜半洗好了衣服,我们才能一起回家,此时瞌睡更重了。
稍大后,则是我们自己的动手洗衣服了,因为老爸的要求,要自力更生,各尽所能,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洗的好坏干净与否不管,反正都是自己穿。由此,刚开始的我们是洗过的衣服和没洗的一样,有时不如不洗,穿在身上常常惹来人家的笑话。故而都在心底里对老爸有不满和怨恨。但父亲威严,哪家的老爸好像都是这样子的,尤其是我们乡下。只不过我家的老爸过了点,且常常是扫帚柄代替最高最后的话语。
在我们那个时候的乡下,谁家都有个女儿,浆洗缝补,是老妈的得力助手。可惜我家没有,只能男孩当女孩养,个个都要求会浆洗缝补。正如卖油翁所说,衣服洗多了,肯定也能洗好嘛。再说,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呢,连几件衣服都洗不干净,再厚的脸皮,也会脸红嘛。
感谢曾经的厚脸皮。由此,我们兄弟几个,在老爸的亲自带领下,或者说是他的言传身教下,个个都是洗衣服的能手,缝扣子的高手,补破洞的行家里手。这也体现在我后来的读书住校生涯中,针线不离,能得心应手。乃至工作了,结婚后,还是见到针线包会感觉特亲切,大有眼熟为佳的好感呢。
我没有学习服装设计,或者从事一线的裁剪缝补,似乎有点可惜了呢。若此,不定在实际的操作中,能灵感闪现,给我以惊喜,或有好的创意,留存下永恒的经典,也说不定哦。
劳动光荣,劳动者可敬。确实,只有自己动了手,劳有所获,所用是自己的劳而得,才能用得心安,用得开心。
事有大小巨细之分,有轻重缓急之别,故而,其对应的劳动付出也是千差万别的。何况,劳动者能力有大小不同,个子也有高矮胖瘦之差,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划分。所以,适当的位置,合适的人选才是关键,不能强求一致,如此才不会张冠李戴,事半功倍才有可能。
但,现实中,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多少呢?这就是个个都很辛劳,但成其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吧。
坐等其成,想不劳而获,是有那么些人存在的。不是有《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么?空穴不来风,历史上肯定有类似情况出现过。
现如今的天上掉馅饼,白日做千秋大梦的大有人在。这是取巧心理在作祟,是“万一”被陨石砸中的心理在幕后的推动。这种白日梦难醒不好醒。
(2021年5月1日夜于玉山老家)
作者简介: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