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有多强?15年建设5个世纪工程,却也葬送了一个朝代

来源 | 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一、秦国土木工程技术强秦国敬贤而用贤,故山东六国虽然骂秦国是西戎,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本国民众与人才去秦国谋生存,找出路。秦人善于畜牧业和水利工程,这是他们祖先伯益导给他们的本领;成为周王室养马部族后,秦人的养马及驾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周部族是农耕出身,因此秦人在养马的同时也学会了农耕技术。《史记.秦本纪》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秦国兵车周王室东迁洛阳后,许多周人被留在了关中大地,秦人击败戎人后,吸收这些周人加秦国。这些遗留在关中的周人教给了秦人农耕、文化、礼仪、冶炼、营造等技术,可以说周人加入秦国,是秦国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后来秦国相继兼并了遗留在关中的其他姬姓诸侯国,增加了秦人的技术水平。《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顶尖世界 《顶尖世界》是中国高端精英读物,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提供顶尖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免费关注。公众号仅仅是周人的技术加持,秦国不足以强盛,毕竟周人的技术并非最先进,中原的晋国和齐国才是技术发达国家。在春秋时期,秦人仅仅修建了一条百里渠,水利资源利用率十分低,土地开发程度也较低。秦人不得不靠征战维持生存,春秋时期秦人还能打打别人,到了战国初期,秦人已经很难对三晋和楚国形成有效攻击。毕竟秦国经济实力太弱,打一次仗消耗过多,无法长期对外作战。

秦国军队秦孝公鉴于秦国封闭落后的状况,为了求存图强,向天下列国求贤,不论出身和学派,只要能让秦国富强,秦国都给予高官厚禄。世人都知道法家商鞅入秦变法,改变了秦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却不知还有一些技术人才进入秦国,加快了秦国的基建工作。墨家是一个精通工程营造和攻防器械的学派,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分别是: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其中相里氏之墨加入秦国,总部设在秦岭终南山上。墨家加入秦国后,协助秦国营造了王城咸阳,又给秦军加装了许多攻城器械,改进了秦军的单兵武器。

墨家在秦国除了墨家进入秦国外,水家的李冰、郑国也进入秦国大展宏图,加强了秦国的土木工程技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水利工程技术早于路桥技术,先秦时代水家不仅精通治水,还善于筑路架桥。墨家和水家的加入,增强了秦国的工程营造技术,在水利工程、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领域领先于山东六国。二、秦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是一类利国利民的工程,它主要通过建渠控水、筑坝防水,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以及防洪问题。春秋时期秦国修建了百里渠,战国时代秦国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秦朝建立后修建了灵渠、疏通了天下河渠。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秦惠文王时代,秦将司马错领兵灭巴蜀二古国,之后巴蜀一直采用诸侯镇守的原则在治理。秦惠文王时代,巴蜀的诸侯是蜀国后人,经常发生叛乱,让秦军疲于平叛。秦昭襄王时代,巴蜀的诸侯是秦国公室子弟,但是依然经常发生叛乱,让秦国后方不稳。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五国合纵攻秦之战后,秦国处在守势,开始集中精力治理秦国内政,巴蜀问题被提上议程。根据太子嬴柱的调查,巴蜀之所以经常叛乱,原因在于岷江肆虐,百姓经常遭受洪灾,进而吃不饱饭,交不上税。蜀侯只管征税,不管治水,最终无法生存的百姓被逼造反。太子嬴柱建议巴蜀的治理当改为郡县制,由秦国中央政府直管,并推荐水家名士李冰去治水。秦昭襄王决断:倾全国之力治蜀患,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主持治水大业,主管巴蜀行政事务。经过李冰父子以及蜀地百姓五年努力,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再无水患,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巴蜀二郡提供了较多的兵员与粮食。在楚汉战争时,巴蜀二郡再次成为大汉王国的后勤基地,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员与粮食,为刘邦统一全国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李冰父子巴蜀虽然可以提供兵员与粮食,但毕竟距离关中有千里之遥,中间还有秦岭的阻隔,道路并不畅通。于是关中的水利工程被提上日程,关中有三条大河流,分别是渭河、泾水、洛水。韩国派水家名士郑国入秦修渠,实为疲秦之计,修了七八年不见成效,确实消耗了秦国大量民力。秦王政在经历了逐客令事件后,找郑国好好谈了一翻,在确保郑国族人安全的前提下,秦王政征发百万民夫集中力量办大事,任命郑国为总工,李斯为渠丞,费时一年将渠道建成。“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说的就是郑国渠的巨大作用。《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秦朝建立后,主要做了两件较大的水利工程,一是疏通天下河渠,二是兴建灵渠。战国时代诸国林立,他们除了设立关卡收税外,还筑长城以拒内外之敌,更会建堤坝引水淹别国,也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本意。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将所有河渠都进行了疏通,那些以军事用途为目标的堤坝皆被拆除,万水归江河,江河入大海,大秦民众再无人为水灾之患!《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奇葩侠 《奇葩侠》是中国高端精英读物,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提供顶尖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免费关注。公众号“堕坏城郭”是指拆除各国边界上的关卡,“决通川防”是指拆除各国用于军事的堤坝。秦始皇眼光长远,认为百越之地适合农耕,北方草原适合于畜牧,因此对北方采取守势,对南方则兼并入华夏主体。秦朝万里征百越,战事烈度远远强于征服六国,千山万水粮食转运艰难。走水路明显比陆路要节省方便得多,于是灵渠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灵渠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朝迅速统一岭南。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三、秦朝的其它土木工程秦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匈奴入侵,建立一道前线基地,用于屯兵积粮。长城并非秦朝首创,战国时代魏、赵、燕、齐都修建过长城,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防备四夷;其二、防备其它诸侯国进攻。秦朝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备匈奴,并设置一道御敌前线,有了长城可以让匈奴无法全面进攻,还给中央提供了调兵谴将的时间。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长度一万余里,被世人称为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建设质量与长度远远超过罗马帝国建的长城。

万里长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长城的军事意义十分重大,是一条最经济的防备草原民族的办法,是中原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汉武帝如果固守长城一线,那么他不会有大功劳,但是也不会有亡国之危。汉武帝深入匈奴腹地击敌,消耗钱粮无数,折损将士数十万,如果只是坚守长城,则无疑是最经济的军事行为。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目的是为了防备蒙古,事实证明穷弱的大明朝就是依靠长城抵御了蒙古两百余年。如果没有长城,那么明朝的消耗会更大,国祚将会短数十年之久。孟姜女哭长城,那只是文人艺术加工的故事,事实上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秦驰道。驰道是国家级公路,建设标准高,使用寿命长,其中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736公里,是一条军事高速公路,为汉武帝击败匈奴打下了物质基础。著名的驰道有9条: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直道填筑质量高,至今仍然难生草木。

秦驰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直道上铺设了轨道,也就是供马车车轮车的枕木。所谓“车同轨”就是规定了马车两轮之间的宽度,公路上的轨道宽度也是固定的,这样有利于标准化与通用化。秦驰道在秦末战争中大部分被毁,汉朝建立后又是郡国并行制度,因此秦朝的驰道没有被完全恢复。秦始皇还征调大量人力修建阿房宫与秦皇陵,这两个建筑只为秦始皇一人服务,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海量的。阿房宫北起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五千米;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小苏村-纪阳村,横宽三千米,占地约十五平方千米。唐代诗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记载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阿房宫是一项集艺术与智慧于一体的庞大宫殿建筑群!

阿房宫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大秦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四、兴土木而民乱秦朝建立后,全国人口约三千余万,军队数量约一百余万,官吏数量约十余万。在这样的基础下进行五项世界级工程,确实操之过急,导致民力用之过剧,天下震荡不已。秦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秦皇陵使用的民力超过千万,全国百姓都轮流去工地服役,完全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百姓穷困而徭役重,必然有愤恨之心。秦始皇威望巨大,无人敢反对他,人人都寄希望于秦始皇崩后,秦二世能改弦易章,轻徭役、薄赋税。

秦皇陵兵马俑秦始皇晚年也意识到大兴土木导致国家动荡,因此他暂停了阿房宫和秦皇陵两项工程。秦始皇认为长公子扶苏即位后,必然能顺应民心,轻徭役、薄赋税,与民休养。因此第五次南巡楚越时,秦始皇病倒后,他没有西归咸阳,而是北上赵地,他要亲自去九原看看历练多年的长公子扶苏是否具备了成为皇帝的能力。不想秦始皇在沙丘行宫一夜暴毙,死前仅仅给扶苏留下“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的遗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