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无底船过凌云渡时,孙悟空为何急着把唐僧推下河?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西游记》这本书表面上描写的是唐僧西天取经,其实暗地里是孙悟空西天取经,没有 孙悟空,西天取经根本无法完成,这也是过凌云渡时孙悟空为什么着急把唐僧推下水的原因。
唐僧从一开始取经到最后成佛都没有开悟,反倒是孙悟空开悟的比唐僧更快。《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这一回讲唐僧师徒四人在进入乌鸡国之前来到一家皇家寺院投宿,没有想到同是佛门分号,却拒绝唐僧入住。虽然孙悟空运用武力强行使寺院的主持屈服,但唐僧还是心生退意,有点伤感,于是吟了一首诗: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看诗的最后两句,唐僧已经开始思念故乡了。为什么呢?因为唐僧走了十多年还未到西天,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因此才有感而发,这时孙悟空点悟了唐僧: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因此,西天路上唐僧毕竟是凡人,说是佛家理论精深,但是论开悟程度真的不如孙悟空。
说回凌云渡这一回,孙悟空知道已经马上要到西天了,成功就在眼前,唐僧却因为害怕又开始打退堂鼓:
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
这时接他的佛祖已经给他解释的很清楚:
佛祖道:“我这船—— 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 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最后两句已经说得很明白,船是用来渡人的,不是用来过海的。而唐僧这个凡夫俗子不明白,但是孙悟空顿时就开悟了: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
孙悟空知道,凭唐僧的悟性和胆量,他是理解不了为什么漏船能载人的,更理解不了船能渡人的道理。说白了,唐僧只是顶着一个臭皮囊来了一趟西天而已,佛祖真正考验的还是孙悟空,要不然为什么孙悟空是大徒弟呢?
那么唐僧上船后为什么岸边会留下一句尸体呢?这就是为什么如来选择金蝉子来当这个取经人的真相了。
金蝉子当年仅仅是因为不专心听佛祖讲经就被如来处罚,让他投胎转世前来取经。其实佛祖是看上了金蝉子的本领,什么本领?金蝉脱壳的本领。如来的手下只有金蝉子有这样的绝技,也只有他能顶着凡人的皮囊最终再脱去凡人的皮囊,别的菩萨和佛都不行。
再说唐僧肉身的选择,唐僧生和死都和水有关,江流儿是他的小名,又在水中被救活下来,最后又在凌云渡水边死去,这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书最后一回写唐僧并没有留在李世民身边开什么水陆大会,而是返回灵山当了佛,从此以金蝉子的身份留在了佛祖身边。说到底,唐僧是谁?有什么作用?就如同金蝉子褪去的壳一般,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孙悟空知道唐僧只是个取经的躯壳而已,悟性太低,因此只有自己推一把才能帮助他完成最后金蝉脱壳的关键一步,越过这一步就变回金蝉子的真身了,这也是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终极任务。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