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
不能都是“大锅饭”
没有绩效考核,就不会有计划的全面、有效地执行,当然就不会有效率的提升。
计划表中有专门的人员项:包括了主办人、主管部门的责任人、后续部门的责任人。
考核的关切是针对个人进行考查,可以透过筛选,观察部门和个人工作情况,完成进度、完成质量等等。
按部门和分人考核是计划考核的关键,由此就规避了吃大锅饭的情形。
执行的考核
一条任务完成,就可以进入考核环节了:
1、在“实际完成”一栏中,填入实际完成的日期;
2、将“计划完成日期”减去“实际完成日期”,计算机就会自动填入“评价”一栏。
结果为正值,表示提前完成;
结果为负职,表示延期完成;
结果为零值,表示即期完成。
3、将“评价”中的数值除上“周期”中的数值,就形成了一个百分比,自动填入到“考核”一栏中:延期时为负,提前时为正。
评价方法:(以3级节点考核为例)
1、“考核”中,>-10%时,就认为是如期完成,不扣分;
2、“考核中,-10%~-30%,就要扣1分;
3、“考核中,-30%~-50%,就要扣3分;
4、“考核中,超过-50%,就要扣6分;
5、将扣分分值乘以该项任务的级别,就得出了考核的结果。
通过非常简单的公式,就可以得出一段时间内计划考核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的执行情况。
当年设计考核标准时,我参考的就是赛马规则,只扣分而不加分,扣得最少的就是冠军。
小友问起:如果到了年底,所有团队、所有人的考核都“显得”比较差,那可如何是否?
公司考核需要标准,分数只是工具而已。比如公司年底考核时要有10%的人定为优良,那哪第一名同样不及格也没有关系。
考核不是目的
即便是做到了及时、公开和透明,所有的考核都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考核得出的结果可以有多种使用方式:
1、自动生成了在计划执行层面的分数,就在计划执行这个维度上,规避了“评”先进,在评先进的情况下,生产部门基本不大可能得到高分,就很难评上先进。
2、升职和加薪,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形成了数据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