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学而篇(03)
【试译】孔老师说:“说着迎合别人心意的话,装出讨人欢喜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仅仅是外表装装样子的,而内心的仁德是很少的。”
令
《说文》:发号也。从亼、卪。力正切。徐锴曰:“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也。”。
《释名》:令,领也,理领之,使不得相犯也。
汉字“令”,甲骨文像上面是一个朝下言说的口,下面是一个跪坐着的等待指示的人,有”强制、使“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字“令”和铃铛有关,上面是一个铃铛的形象,摇摇铃,要发令了,发令是需要别人强制遵守的。《说文》中的说“卪”,是指“瑞信”,“令信”,但在甲骨文中没有看到有这个含义。因此,“令”,使你必须遵守执行的意思。
鲜
《尔雅》:鮮:罕也,寡也。
汉字“鲜”是个会意字,左边是“鱼”,右边是“羊”,鱼生活在水中,羊生活在陆地,鱼离开水,只能存活极短的时间,羊在水中也同样是极短的时间,因此鱼羊在一起的是极少的。因此,鲜是极少,罕见的意思,注意,罕见、少见,并不是完全没有的意思。
仁
《释名》: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
《正字通》:《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汉字“仁”是个会意字,“人”+“二”,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体谅、同理之心。仁者更多表达的是关爱、同情和悲悯。孔子所说的“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
因此,”仁“是从己的角度出发,对下位者关爱,对上位者恭顺。这种爱以不伤害众生,不伤害自己,能生生不息,使万物和谐为前提。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也。
素说
首章孔子“言”为学的三阶段:学之初的愉悦,学有得的快乐,以及学的目标是觉醒,是做一个君子,当你有了君子的觉醒后,成为君子之后内心无怨无悔的平静和慈祥。第二章是弟子有子归纳总结,学为君子的具体着手之处。学做君子必须从”孝弟“做起,孝弟是通达仁德之道的最初抓手。这一章又是老师的循循教导,实践仁德之道的基础是真诚。缺少了真诚,就会只注重外表,只会装着做个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擅长做表面文章,好其言语,善其容色地讨好别人,往往使人误以为其人为仁德君子,这样做最多只会让人夸奖一下有君子的外表,而内在无一点君子之实。君子之仁是植根于内心的,彰显的不是言和色,而是真和诚。因此孔子告诫学道之人,当以至诚求之,不可做表面文章,以免误入为学的歧途。“巧言令色”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足以可见孔子平时是如何强调这点的。其余两次是在:《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以及《阳货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章注意辨析的是:一是孔子强调的“礼”,“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与“巧言令色”之言行的区别,礼要求的是敬和诚,维护的是和谐秩序,礼强调的是“不妄悦人,不费劳”,而“巧言令色”的言行中含有欺和骗的。二是《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里的“言思忠”和“色思温”,与“巧言令色”的差别,巧言令色的关键是“巧”,是欺骗,是不诚的言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