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邪郁肺卫
证候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痛,咽红疼痛,舌边或舌尖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为本病初起前驱症状阶段,病位在肺卫,邪郁肺卫,故以肺卫风热表证为主证。但病因毕竟为温疫毒邪,易化热化火,因此除寒热少汗、咳嗽流涕、脉浮等表证外,咽喉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可在起病初期即出现,这是热毒瘀滞所致。另外,此证辨证时还应注意有无夹湿兼寒.兼寒者,面色苍青,恶寒无汗,舌苔薄白;兼湿者,面色苍黄,精神困倦,头痛身重,胸痞泛恶,舌苔腻滑。
治法 主方 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加减。
2.热毒炽盛
证候表现 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口疮口臭,面红唇赤,皮疹显露,淋巴结肿大,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辨证 要点 本证相当于咽峡炎型,以咽喉肿痛、壮热烦渴为主症,为热毒内炽,化火上攻咽喉。由于热毒内炽,充斥表里,除咽喉肿痛外,壮热烦渴、便秘尿赤、皮疹显露、淋巴结肿大均可出现。此证病位以肺胃气分为主,临证时还应分辨热毒的轻重,以及攻喉、闭腑、内窜心肝营血的情况.热毒攻喉则咽喉红肿溃烂、吞咽不利,甚则呼吸困难;热毒闭腑则壮热烦躁、腹胀气急、大便不通;热窜心肝,则进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
治法 主方 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加减。
3.痰热流注
证候表现 不规则发热,颈、腋、腹股沟处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著,脾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要点 本证多见于腺肿型,以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主要表现.为热毒壅滞,痰热互结,流注经络,发为热毒痰核,病位以经络为主。病证有痰浊与热毒偏盛之分,临床以热盛者较多.热毒偏盛者,发热较高,持续不退,常兼烦躁口渴、尿黄便结,淋巴结肿痛明显,或自感胁肋下胀痛,舌红苔黄;痰浊偏盛者,热势不甚,或发热起伏,淋巴结肿大,但疼痛不著,舌偏红或淡红,苔白腻或微黄而腻。
治法 主方 清热化痰,通络散瘀。黛蛤散合清肝化痰丸加减。
4。湿热蕴滞
证候表现 发热持续,缠绵不退,身热不扬,汗出不透,头身重痛,精神困倦,呕恶纳呆,口渴不欲饮,胸腹痞闷,面色苍黄,红疹白瘩,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黄不利,舌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 要点 本证主要见于热型,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症,淋巴结肿大往往在发热10—20天之后.病位在气分三焦,热毒夹湿蕴滞不解。临证时应分辨湿偏重或热偏重,湿偏重者发热不高、面色土黄、困倦肢重、纳呆苔腻滑之症较为显著;热偏重者,发热口渴、皮疹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之症较为显著。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行气化湿。甘露消毒丹加减。
5.痰热闭肺
证候 表现 壮热不退,咳嗽气急,痰涎壅盛,烦躁不安,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口唇紫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肺炎型。以壮热、咳嗽、喘促、痰涌为主症,病位在肺,为热毒瘀滞,炼液为痰,痰热闭肺所致。临证时,应分辨热盛、痰盛。热盛者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若热邪内闭,腑气不通,则胸高气促,腹胀便秘;痰盛者咳喘频剧,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宣肺涤痰。麻杏石甘汤合清宁散加减.
6。热瘀肝胆
证候表现 身热目黄,皮肤发黄,小便黄短不利,肝脾肿大明显,胸胁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或溏稠或干结,肝功能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肝炎型。以身热黄疸,肝脏肿痛,肝功能异常为主症,为热毒瘀滞,肝胆疏泄不利,导致肝胆湿热发黄,病位主要在肝胆。临证应分辨湿、热的偏重,以及热瘀血瘀的情况。湿重者,黄疸色晦滞,困倦纳呆,痞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舌苔腻厚或腻滑;热重者,黄疸色鲜明,壮热烦渴,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血瘀者,肝脾肿大明显,且刺痛或胀痛,刺痛以血瘀为主,腹痛以气滞为主,舌边紫瘀。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利湿行瘀。茵陈蒿汤加减。
7.瘀毒阻络
证候表现 症状表现繁多,除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及脾肿大外,主要表现有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失语,痴呆。发病急重者壮热谵妄,颈项强直,神昏抽搐,角弓反张等,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脑型。由于瘀毒阻络的病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不同。发病急者,壮热神昏抽搐为主症,属热毒内陷心肝,痰热内闭心包,引动肝风。发病以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现为主者,是热毒阻于经络,常兼湿邪,湿热毒邪瘀滞留阻,经隧不通,肢体萎废瘫痪,若病程日久,热势已退,则属气血瘀滞;若见吞咽困难,失语痴呆,则属湿热余毒瘀阻心络。
治法 主方 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疏通经络为主,犀角清络饮加减。
病程日久者,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络为主,加味二妙丸加减。
气血亏虚者,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补阳还五汤加减。 、
8.正虚邪恋
证候表现 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精神软弱,疲乏气弱,口干唇红,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黄,咽部稍红,淋巴结、肝脾肿大逐渐缩小,舌红绛或淡红,苔少或剥苔,.脉细弱。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疾病后期或恢复期,气阴受伤,余邪未尽。临证时应分辨正虚为主还是邪实较多。正虚又宜分辨气、阴损伤的程度,气虚者神疲气弱,易汗头晕,低热起伏,舌淡脉弱,阴虚者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红、舌红绛苔剥、脉细数.邪恋方面,主要有湿热余毒、气血瘀阻,以淋巴结、肝脾肿大、咽峡部充血及舌象脉象加以辨别。
治法 主方 益气生津,兼清余热,佐以通络化瘀。气虚邪恋,用竹叶石膏汤加减。阴虚邪恋,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疱疹病毒中的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及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EB病毒感染为全球性疾病,在我国青少年及儿童中甚为普遍,经一些地区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婴幼儿期就有不少儿童血清抗体阳性,并随年龄增高而抗体阳性率不断增高。年幼儿童感染,常呈隐性或不典型表现。故本病的发病以lO岁以上的青少年较为多见,但2—10岁者亦不少见,6个月以下小儿较少发病。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为主,四季均可发病。本病可散发,或流行于集体儿童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儿童医院等。带病毒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口咽分泌物接触传染,偶可通过输血传染。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本病的发病,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幼儿症状多轻,年长儿症状较重,除发热持续、咽痛充血、扁桃体红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周围血象淋巴细胞总数及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外,严重病例可并发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肺炎、呼吸道梗阻等,偶有死亡病例报道。病程长短不一,自数周至数月不等,有并发症者病程较长。从本病的发病和病情经过来看,本病属中医温疫范畴,采用辨证治疗,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等治法,具有消除症状快、恢复血象早、缩短病程、促进康复等特点,而且对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的病例,也有较好疗效。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抗EB病毒的药物,西医学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而近10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较多,显示出中医治疗的良好前景。
(病因病理)
一、病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温疫时邪。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病感受温疫时邪,既属温邪之列,又较一般温邪为甚。温疫病毒由口鼻而入,侵于肺卫,结于咽喉,并内传脏腑,流注经络,伤及营血,发生本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不耐温疫热毒侵袭,而易于发生本病。加之小儿感邪之后,易于化热化火,故本病发病之后表现为全身性的热毒痰瘀征象,比如发热持续、咽喉肿痛溃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皮疹发斑等,病程也较一般温热病症长。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由EB病毒引起,EB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的双股DNA病毒,直径180—200nm,有明显的嗜淋巴细胞性,具有潜伏一激活特点,感染人体后,多表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可在体内终生存在,于机体免疫状态改变时,病毒激活,产生病症。
二、病理
1.发病由肺卫而入 温邪为病,有卫气营血的发病和传变规律,本病也不例外。但本病为温疫时邪所致,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胃,故初起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咽红、烦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若兼夹湿,还可见困倦乏力、脘腹痞闷、面黄肢重等症。初起肺胃受病,且以肺的病变较为突出。比如发热咽痛、乳蛾红肿、甚则溃烂,为温疫时邪化热化火,肺热壅盛上熏咽喉所致,同时伴见咳嗽痰多。
2.病变以热毒痰瘀为重心 热毒由表入里,由卫气进入营血,虽可见壮热烦渴,皮疹发斑,或衄血尿血等气营血分症状,但本病病变重心在于热毒痰瘀。由于热毒炽盛,炼液为痰,痰火瘀结,充斥脏腑,流注经络,上攻咽喉,内窜营血,故可见全身性的热毒痰瘀之症.如痰火热毒流注经络,发为淋巴结肿大;热毒内瘀,气血瘀滞,发为腹中积聚痞块(肝脾肿大);热毒痰火上攻咽喉,发为咽喉肿痛溃烂;热毒内窜营血,迫血妄行,发为皮疹发斑、衄血尿血;热毒内陷心肝,发为抽搐昏迷;痰热内闭于肺,发为咳嗽痰喘;痰火流窜脑络,可致口眼歪斜、失语瘫痪;湿热瘀蕴肝胆,发为黄疸。
3.后期为气阴受伤,余毒未清 由于本病以热毒痰瘀为主要病理表现,加之病程较长,后期以损伤气阴为主,同时热毒痰瘀之邪不易速清,常流连瘀滞,症状消失缓慢。现代研究表明,EB病毒从口咽部侵入人体,主要感染带有EB病毒受体的B淋巴细胞,促使受染的淋巴细胞变形、增殖。大量增殖的受染细胞浸润体内大多数器官,然而在几天之内,体内T淋巴细胞也增殖,由于T淋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和细胞毒性作用,杀
灭受染的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反应受抑而逐渐消失。在疾病急性期,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是由于受染的淋巴细胞和各种反应性淋巴细胞同时增殖浸润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本病流行,并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病情轻重表现不同,年幼儿症状较轻。起病初始,可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畏寒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继而出现典型症状:①不规则发热,体温38℃一40℃,热程1—3周,虽有高热但无中毒症状;②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灰白色伪膜,腭及咽弓处有小出血点及溃疡;③颈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并轻度压痛,与发热同时出现;④肝脾肿大.以脾肿大为主;⑤皮疹,约10%一20%的病例在病后1周出现充血性斑丘疹,或红斑样皮疹,或荨麻疹样皮疹,以躯干部为主,数日内渐退。另外,本病常累及肝、肾、肺、脑等器官,而出现黄疸、血尿、咳喘、惊厥及瘫痪失语等症状。由于病变涉及全身,又表现不一,临床上可根据主症分为腺肿型(以淋巴结及脾肿大为主)、咽峡炎型(以咽峡炎和发热为主)、热型(以发热、皮疹为主)、肝炎型(以黄疸、肝损害为主)、肺炎型(以发热、咳喘为主)、脑型(以脑神经症状为主)等。恢复期全身症状消退,但精神疲软,淋巴结和脾肿大消退较慢,持续数周或数月。
3.实验室检查 、
(1)外周血象 淋巴及单核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50%或以上,异形淋巴细胞>10%或>1.0×109/L。
(2)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 比值>1:64,豚鼠肾吸附后>1:40,牛红细胞吸附后为阴性。
(3)EB病毒壳抗体中的IgG、IgM增高。
二、鉴别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须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病 其症状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予鉴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但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间接萤光抗体试验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阴性,病毒分离可获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的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病原学检查可获弓形虫滋养体。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扁桃体炎 传单早期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应与以上疾病鉴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扁桃体炎血象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得阳性结果,且青霉素治疗有效.
3.某些药物反应也可引起类似传单的症状,血中也可出现较高比例的异常淋巴细胞,但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阴性或抗体效价很低.停用这些药物后病情迅速好转,异淋百分比很快下降,此种情况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
4.周围血象淋巴细胞增多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为主.,而以2—5岁多见,症状轻,淋巴结及肝脾一般不肿大,血象中淋巴细胞占60%一97%,皆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骨髓象正常,嗜异性抗体阴性;②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可协助确诊;⑧百日咳。有典型的痉咳症状,病原学检查可查见百日咳杆菌;④其它病毒感染,可引起淋巴细胞增高,但异常淋巴细胞很少超过10%。
(辨证论证]
一、证候辨别
1.辨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届温病范畴,一方面具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初起邪郁肺卫,症见畏寒发热、咳嗽咽痛、头痛不适;继而热毒化火入里;肺胃气分热盛,故壮热不退,口渴烦躁,热毒攻喉则咽喉肿烂,热毒流注则瘰疬结核,热毒外泄则皮疹发斑;严重者热陷营血,表现为气营两燔,营血受邪则发斑出血、神昏抽搐;后期气阴损耗,余毒未尽,表现为精神软弱、低热盗汗、瘰疬结核消退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病因为温疫时邪,疫毒化火,表现为热毒内蕴,腐败气血,生痰成瘀,造成热毒痰瘀、气血瘀滞的基本病理,其临床表现以发热不退、咽喉肿痛溃烂、淋巴结核瘀毒、肝脾肿大瘀块、皮疹发斑,甚或衄血尿血等为主症。这些临床主证构成了热毒内炽、痰瘀血滞的证候特点。
2。辨病变器官病症分型 由于本病的表现复杂多样,虽有上述病变规律和病变重心,但在主症的表现形式上往往以某一器官为突出,构成了临床上的不同分型。咽峡炎型,症见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溃烂、严重者咽喉痹阻,伴颈项瘰疬结核;痰热流注证即腺肿型,症见发热不退,颈项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瘰疬结核),肝脾肿大(胁下痞块);痰热闭肺证即肺炎型,症见壮热烦躁,咳嗽痰喘,鼻翼煽动,胸腹胀满;热毒蕴滞证即热型,症见发热不退,.皮下出疹;热瘀肝胆证即肝炎型,症见发热目黄,肝脾肿大,腹胀纳呆;热陷心肝证即脑型之发病急暴者,症见壮热谵妄,神昏抽搐;痰浊阻络证即脑型之发病缓慢者,症见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失语痴呆。
二、治疗原则
温疫毒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热毒痰瘀是基本病理特征,因此清热解毒、化痰祛瘀是本病的基本治则。根据病变表里浅深的不同,又有所侧重,在卫则疏风散表,在气则清气泄热,在营血分则清营凉血,后期气阴耗伤则益气养阴,兼清余邪。若兼湿邪夹杂,应结合化湿利湿,通络达邪。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表现形式多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在治疗中牢牢抓住清热解毒、化痰祛痰这一基本大法,不间断用药,除邪务尽,是防止复发,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三、分证论治
1.邪郁肺卫
证候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头身痛,咽红疼痛,舌边或舌尖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为本病初起前驱症状阶段,病位在肺卫,邪郁肺卫,故以肺卫风热表证为主证。但病因毕竟为温疫毒邪,易化热化火,因此除寒热少汗、咳嗽流涕、脉浮等表证外,咽喉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可在起病初期即出现,这是热毒瘀滞所致。另外,此证辨证时还应注意有无夹湿兼寒.兼寒者,面色苍青,恶寒无汗,舌苔薄白;兼湿者,面色苍黄,精神困倦,头痛身重,胸痞泛恶,舌苔腻滑。
治法 主方 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竹叶、薄荷、桔梗、牛蒡子、荆芥、芦根、甘草、马勃、板蓝根。咽喉肿痛,加蝉蜕、僵蚕、山豆根;淋巴结肿大,加蒲公英、夏枯草、蚤休;高热烦渴,加生石膏、黄芩、知母;咳嗽痰多,加浙贝母、杏仁、前胡;兼寒邪郁表,加羌活、紫苏;兼湿邪郁表,加藿香、苍术、厚朴、滑石。
2.热毒炽盛
证候表现 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口疮口臭,面红唇赤,皮疹显露,淋巴结肿大,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辨证 要点 本证相当于咽峡炎型,以咽喉肿痛、壮热烦渴为主症,为热毒内炽,化火上攻咽喉。由于热毒内炽,充斥表里,除咽喉肿痛外,壮热烦渴、便秘尿赤、皮疹显露、淋巴结肿大均可出现。此证病位以肺胃气分为主,临证时还应分辨热毒的轻重,以及攻喉、闭腑、内窜心肝营血的情况.热毒攻喉则咽喉红肿溃烂、吞咽不利,甚则呼吸困难;热毒闭腑则壮热烦躁、腹胀气急、大便不通;热窜心肝,则进入营血,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
治法 主方 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牛蒡子、桔梗、玄参、僵蚕、马勃、生石膏(先煎)、知母、甘草。淋巴结肿大,加蒲公英、夏枯草、浙贝母;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芒硝、枳实;咽喉红肿溃烂严重,合用六神丸,上方中加青黛、儿茶、土牛膝;若热窜心肝,神昏抽搐,加羚羊角、钩藤、水牛角、人工牛黄、丹皮,合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
3.痰热流注
证候表现 不规则发热,颈、腋、腹股沟处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著,脾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要点 本证多见于腺肿型,以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主要表现.为热毒壅滞,痰热互结,流注经络,发为热毒痰核,病位以经络为主。病证有痰浊与热毒偏盛之分,临床以热盛者较多.热毒偏盛者,发热较高,持续不退,常兼烦躁口渴、尿黄便结,淋巴结肿痛明显,或自感胁肋下胀痛,舌红苔黄;痰浊偏盛者,热势不甚,或发热起伏,淋巴结肿大,但疼痛不著,舌偏红或淡红,苔白腻或微黄而腻。
治法 主方 清热化痰,通络散瘀。黛蛤散合清肝化痰丸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青黛、海蛤粉、牛蒡子、僵蚕、夏枯草、浙贝母、金银花、连翘、山慈姑、海藻、昆布、白花蛇舌草、赤芍。发热高,去海藻、昆布,加蒲公英、板蓝根、石膏;胁肋胀痛,肝脾肿大,加柴胡、枳壳、三棱、莪术、丹参;淋巴结肿硬不痛,日久不消,热势不甚,加桃仁、红花、皂角刺,适减银花、连翘、青黛,或用仙方活命饮(穿山甲、甘草、防风、赤芍、白芷、乳香、没药、归尾、浙贝母、天花粉、皂角刺、陈皮、银花)。若肝脾肿大日久不消,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牛膝、红花、桃仁、柴胡、枳壳、,赤芍、川芎、桔梗、甘草)适加穿山甲、皂角刺。
4。湿热蕴滞
证候表现 发热持续,缠绵不退,身热不扬,汗出不透,头身重痛,精神困倦,呕恶纳呆,口渴不欲饮,胸腹痞闷,面色苍黄,红疹白瘩,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黄不利,舌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 要点 本证主要见于热型,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症,淋巴结肿大往往在发热10—20天之后.病位在气分三焦,热毒夹湿蕴滞不解。临证时应分辨湿偏重或热偏重,湿偏重者发热不高、面色土黄、困倦肢重、纳呆苔腻滑之症较为显著;热偏重者,发热口渴、皮疹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之症较为显著。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行气化湿。甘露消毒丹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滑石、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茵陈、桔梗、甘草、竹叶。咽喉红肿显著,加马勃、僵蚕、板蓝根、山豆根;皮疹显著,加升麻、紫草、丹皮;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浙贝母、蒲公英;高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湿偏重者可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加藿香、苍术、栀子、连翘。
5.痰热闭肺
证候 表现 壮热不退,咳嗽气急,痰涎壅盛,烦躁不安,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口唇紫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肺炎型。以壮热、咳嗽、喘促、痰涌为主症,病位在肺,为热毒瘀滞,炼液为痰,痰热闭肺所致。临证时,应分辨热盛、痰盛。热盛者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若热邪内闭,腑气不通,则胸高气促,腹胀便秘;痰盛者咳喘频剧,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宣肺涤痰。麻杏石甘汤合清宁散加减.
方药 运用 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葶苈子、苏子、浙贝母、黄芩、连翘、甘草、桃仁、鱼腥草。高热烦渴,加知母、天花粉,重用石膏、黄芩;腹胀便秘,加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口唇紫绀,加红花、丹参、赤芍;痰盛者,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痰粘稠加青黛、海蛤粉、皂角刺;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蒲公英、蚤休;咽喉肿痛,加马勃、僵蚕、板蓝根、山豆根。
6。热瘀肝胆
证候表现 身热目黄,皮肤发黄,小便黄短不利,肝脾肿大明显,胸胁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或溏稠或干结,肝功能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肝炎型。以身热黄疸,肝脏肿痛,肝功能异常为主症,为热毒瘀滞,肝胆疏泄不利,导致肝胆湿热发黄,病位主要在肝胆。临证应分辨湿、热的偏重,以及热瘀血瘀的情况。湿重者,黄疸色晦滞,困倦纳呆,痞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舌苔腻厚或腻滑;热重者,黄疸色鲜明,壮热烦渴,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血瘀者,肝脾肿大明显,且刺痛或胀痛,刺痛以血瘀为主,腹痛以气滞为主,舌边紫瘀。
治法 主方 清热解毒,利湿行瘀。茵陈蒿汤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连、栀子、车前子、郁金、赤芍、大黄。茵陈为退黄要药,无论湿偏重、热偏重,均可应用,且宜重用。大黄亦为退黄利疸之要药,若大便泄利则不用。热重者,加龙胆草、蒲公英、田基黄、虎杖、败酱草;湿重者,加泽泻、滑石、金钱草、苍术、厚朴;呕吐加藿香、竹茹、法半夏、生姜;腹胀加厚朴、枳壳、槟榔;纳呆者加谷麦芽、山楂、神曲;胁下痞块疼痛,加柴胡、枳壳、桃仁、丹参、乳香;黄疸已退,肝脾肿大长期不消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7.瘀毒阻络
证候表现 症状表现繁多,除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及脾肿大外,主要表现有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失语,痴呆。发病急重者壮热谵妄,颈项强直,神昏抽搐,角弓反张等,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脑型。由于瘀毒阻络的病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不同。发病急者,壮热神昏抽搐为主症,属热毒内陷心肝,痰热内闭心包,引动肝风。发病以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现为主者,是热毒阻于经络,常兼湿邪,湿热毒邪瘀滞留阻,经隧不通,肢体萎废瘫痪,若病程日久,热势已退,则属气血瘀滞;若见吞咽困难,失语痴呆,则属湿热余毒瘀阻心络。
治法 主方 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疏通经络为主,犀角清络饮加减。病程日久者,以清利湿热,活血通络为主,加味二妙丸加减。气血亏虚者,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补阳还五汤加减。 、
方药 运用 急性期常用药:水牛角片(先煎)、丹皮、赤芍、生地、连翘、竹沥、石菖蒲、郁金、黄连。神昏抽搐,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病程日久,肢体瘫痪,余毒未清者,常用药。黄柏、苍术、川膝、木瓜、木通、薏苡仁、蚕砂、忍冬藤、,萆藓、赤芍、归尾.上肢加桑枝、羌活、姜黄;下肢加独活、寄生;口眼歪斜加僵蚕、全蝎、白附子,肢体震颤痪疚,或肢体筋脉拘急,合用大定风珠。病程日久,气血亏虚,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常用药:黄芪、当归、桂枝、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失语痴呆者,可用菖蒲丸,常用药;人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乳香、丹参、益智仁.
8.正虚邪恋
证候表现 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精神软弱,疲乏气弱,口干唇红,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黄,咽部稍红,淋巴结、肝脾肿大逐渐缩小,舌红绛或淡红,苔少或剥苔,.脉细弱。
辨证要点 本证相当于疾病后期或恢复期,气阴受伤,余邪未尽。临证时应分辨正虚为主还是邪实较多。正虚又宜分辨气、阴损伤的程度,气虚者神疲气弱,易汗头晕,低热起伏,舌淡脉弱,阴虚者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红、舌红绛苔剥、脉细数.邪恋方面,主要有湿热余毒、气血瘀阻,以淋巴结、肝脾肿大、咽峡部充血及舌象脉象加以辨别。
治法 主方 益气生津,兼清余热,佐以通络化瘀。气虚邪恋,用竹叶石膏汤加减。阴虚邪恋,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方药 运用 气虚邪恋者,常用药:竹叶、石膏、人参、麦冬、茯苓、神曲、牡蛎、甘草、玄参、连翘、夏枯草。气虚甚,易污出,加黄芪,心悸加龙骨、五味子;肝脾大加桃仁、丹参。
阴虚邪恋者,常用药;青蒿、鳖甲、知母、生地黄、丹皮、栀子、连翘、玄参、麦冬。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食欲不振加生山楂、生谷麦芽,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肝脾大加桃仁、红花、丹参;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蒲黄、水牛角。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抗病毒冲剂 用于热毒炽盛、痰热流注证。
2.五福化毒丸 用于热毒炽盛证。
3。小儿化毒散 用于痰热流注证。
4.甘露消毒丹 用于湿热蕴滞证。
5.六神丸 用于咽喉肿痛溃烂者。
6.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用于热陷心肝证.
7.生脉饮 用于恢复期气阴两虚证。
二、单方验方
1。大青叶、板蓝根各15g,金银花、黄芩各12g,甘草6g,日l剂,水煎分服。用于热毒炽盛、痰热流注证,也可用于本病的预防。
2.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玄参各15g,沙参、地骨皮、生地各10g,甘草6g,日1剂,水煎分服。适用于热毒炽盛、痰热流注证。
三、药物外治
1。锡类散或冰硼散适量,喷吹于咽喉部位,适用于咽喉红肿溃烂者。
2。三黄二香散: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各适量,共研末,先用浓茶汁调匀湿敷肿大的淋巴结,干后换贴,后用香油调敷,每日2次,直至淋巴结消失。适用于淋巴结肿大。早期也可用金黄膏外散。
四、西医疗法
1.对咽峡炎继发感染,或合并肺炎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咽峡炎型者,有人用灭滴灵每日0.6—1.2g,分次口服,连服5—7日.有一定疗效。
2.有肝炎症状者,给予保肝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者,按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治疗。
3.严重病例及合并血小板减少者,可用泼尼松每日l-2mg/kg bw,一般1--2周,也有主张短疗程(6天)较大剂量疗法者。
4.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采用丙种球蛋白叽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以增强抗病毒能力。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对急性期患儿应予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
2.恢复期病毒血症仍可存在,必须在发病后6个月才能献血。
二、护理
1.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体力消耗。
2.高热期间多饮水,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及足够热量.
3.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防止口腔、咽部并发感染。
4.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肝炎、心包炎、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按各疾病常规进行护理。
(现代研究)
一、病因病机探讨
韩贵清等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风热之邪,或素体阴亏,蕴生热邪,同时感受秽浊时邪所诱发。陈丹等认为多为外感风邪,热毒内生,或外感寒邪,化热入里,无论邪从表入还是毒热内生,其病机不外乎正邪相争,邪热内蕴,血热互结,气滞血瘀,从而出现瘰疬症瘕等气滞血瘀现象。安效先认为发病原因为热毒,继发因素是痰瘀,热毒痰瘀,以致引发瘟毒发黄、水热郁结、风温闭肺、热毒炽盛。韩仲义等根据本病好发于春秋两季,提出病因与热邪或燥邪有关,病机为热毒内侵,久则耗阴伤液。
二、辨证论治研究
安效先将本病分为5型:①风温闭肺型,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邪。发热而咳轻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如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生石膏、白僵蚕、竹叶、薄荷等;若热重而喘咳,气促鼻煽者,选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化裁,药如炙麻黄、杏仁、桔梗、黄芩、鱼腥草、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射干等。②热毒炽盛型,治以清气泄热,解毒利咽,方选银翘白虎汤化裁,高热不退加水牛角、玄参。③痰热阻络型,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选普济消毒饮合消瘰丸加减。④瘟毒发黄型,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选茵陈蒿汤加减。⑤水热郁结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方选五味消毒饮合四苓散加减。治疗87例,除瘟毒发黄型1例中途自动离院不作统计外,其余86例痊愈70例(占81.39%),好转12例(占13。95%),无效4例(占4。65%),总有效率为95.34%。其中风温闭肺型47例,痊愈43例(占91.49%),好转3例(占6.38%),无效工例(占2.13%);热毒炽热型18例,痊愈13例(占72。220.4),好转3例(占16.67%),无效2例(占11.11%);痰热阻络型14例,痊愈1O例(占71。42%),好转3例(占21.43%),无效1例(占7.14%);水热郁结型7例,痊愈4例(占57。14%),好转3例(占42.86%).
曲春华等采用分期辨证,急性热证期,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结,予普济消毒饮加减。热恋阴伤期,治以养阴清热,软坚散结,予青蒿鳖甲汤合消瘰丸加减。恢复期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散结,予沙参麦冬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分期辨证本病30例,体温恢复正常最短4天,最长70天,10天内退热15例,工O一15天退热7例,16,---.30天退热2例。30天以上退热6例,随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随之减轻或消失,但肝脾、淋巴结肿大消退较慢,有并发症者病程较长。
师群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症50例,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继发细菌感染的酌情用抗生素。邪犯肺卫型,治以疏风宣肺,清热解毒,方选银翘散加减。气营热盛型,治以苦寒泄热,清营解毒,方选黄芩汤合清营汤加减。阴虚发热型,治以滋养肺胃,清退虚热,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50例全部治愈出院。出院时体温均正常,退热天数最短3天,最长15天,平均6天。出院时淋巴结恢复正常27例,明显缩小13例。肝肿大患儿26例恢复正常,lO例明显缩小,4例无变化。异型淋巴细胞消失者30例,lO例少于10%。谷丙转氨酶10例升高者降至正常。疗程最短1周,最长30天,平均住院日16天。
三、专方专药治疗研究
唐为勇等治疗本病腺肿期都以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肺炎型加麻黄、杏仁;肝炎型加茵陈、生大黄;肾炎型加仙鹤草、炒槐花;脑炎型加安宫牛黄丸化服,或醒脑静肌注或静滴。治疗lO例,平均退热天数为4天,平均住院10天,其它症状及体征相继消失。钱琳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发热不退者,加生石膏、黄芩;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生牡蛎、青皮;淋巴结肿胀灼热甚者,加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且认为腺肿型以痰热郁结为主要表现,选用普济消毒饮治疗疗效满意。C8,陈丹等单纯用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方,随病情发展应用银翘散加减或青黛散治疗,肝脾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昆布、赤芍等。治疗27例,出院时体温全部正常,退热天数短的2天,最长14天,平均为5.4天。卢伟等报道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加用清热解毒药物,毒热内蕴、气滞血瘀者用解毒通瘀汤:黄芪、青黛、紫草、丹皮、黄芩、莪术、当归、桃仁;肝脾肿大,气滞血瘀者用得生汤:当归、芍药、益母草、川芎、木香。设西药对照,效果优于对照组。C9,马新云研制连骨散治疗13例,获得较好疗效。组方:黄连、地骨皮、青蒿、栀子、丹皮、槟榔、枳实、稻芽、川朴,各药清热泄火燥湿,凉血解毒,清虚热,协同奏效。马继东自拟解毒通瘀汤治疗重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利湿退黄,处方:水牛角粉、生石膏、生地、赤芍、丹皮、茵陈、黄连、栀子仁、虎杖、银花、连翘、玄参、麦冬、板蓝根、大枣、生姜,治1例重症,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各项检查恢复正常。刘力戈等自拟热毒净方,意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组方:黄芪、青黛、紫草、丹皮、黄芩、莪术、当归、桃仁。治疗本病46例.入院后2—12天体温均降至正常,平均4天。其中4例肺炎型患儿肺内罗音平均在1周左右消失,心电图2周恢复正常,其它临床异常征象及实验室检查均随体温恢复正常而减轻或消失。李开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本病10例,5—15岁的用10%葡萄糖液250ml加清开灵10~20ml,16岁以上的用10%葡萄糖液500ml加清开灵20~40ml,混匀静滴,疗效满意。韩仲义等以清热养阴为主,自拟方用板蓝根、地骨皮、蒲公英、紫花地丁、沙参、生地、玄参、生甘草,皮疹加苍耳子、白鲜皮、蝉蜕,白细胞增高重用生甘草,白细胞降低重用太子参、黄芪、生山药。治愈标准为:症状体征消失,异形淋巴细胞<S%,6个月不复发。治愈率为95.6%,有4.4%病例因就医晚,病程长,体质差,中断服药而复发,所以病情迁延,用药时间长,症状消失慢,但终能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