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猴神崇拜与古埃及法老金面罩

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的历史,曾出土了4件金人面罩,而在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出土的不同规格的金面具中,最为奇特的是一件金猴面具(如图7),这是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金质猴面具,用纯金来打造猴面具,说明其时猴子是极为尊贵的称号,成为古蜀国黄金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我们可以把古埃及3300年前图特卡蒙法老的金面罩与辽陈国公主金面罩作一比较。首先是用途不同,古埃及法老金面罩与陈国公主金面罩是作为随葬品,而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却是远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道具。其次是工艺与文化内涵不同,作为随葬品的金面罩表征的是崇高的地位,而作为巫师表演的假面具象征的却是对猴祖神的崇敬,尤其是巫师头带的金猴面具更进(敬)一层。因此,其虽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点则是远古人类对黄金的崇拜。

从世界范围看,古埃及和西亚地区早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交易,通过商业贸易开始向地中海沿岸、中亚、南亚等地迅速传播黄金制作技艺。然而,都广之野古蜀黄金文明却自成系统,有着自身的渊源和发展演化轨迹,无疑《山海经》中的古图(包括猴类图像)便是他们的艺术创作参照对象。

《山海经》中的猴类形象暗示出远古巴蜀人对猴祖神的崇拜,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猴面具正是在祭祀活动中的偶像化——巫师头带金猴面具的巫舞表演。黄金稀缺而珍贵,金猴面具是古蜀人对黄金和猴祖神的双重崇拜。因此,远古巴蜀相信戴上假面(道具)具,手握木椎打敲着石磬,那有节律的敲击使玉石发出清脆优美的声音,给观众一种余音绕梁之感,人与猴祖神在这简单节奏的音乐中便开始了交通。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磬,石磬尚能发出来自3000年前的天籁之音。石磬是古蜀王国举行盛大祭典时使用的特殊乐器。在金沙遗址这一大型滨河祭祀场所,在石磬和陶埙合奏的音乐中,参加的观众跳起蜀地巫舞,而这种巫舞在人们心目中是可以驱除恶鬼消除瘟疫的。这种思想意识早在《山海经》成书之前的黄帝时代即已出现,并且一直流传到当今社会。尤其是在长江以南地区至今还依然还有傩戏存在,这种傩戏也具有同样功效。然而,《山海经》中体现出来的巴蜀巫术祭祀活动和中原竟然不同,其实巫术活动竟然成了一种娱乐活动,所以人神共欢,敬而近之与神融为一体。中原巫术祭祀活动对神灵却是庄严、肃穆的,如同孔子说的与神鬼敬而远之。所以,金沙遗址金猴面具是人神之间相沟通的媒介,那金光灿灿的面具一是通神,二是娱神具有这两种功能。在祭祀活动中,戴上假面具就是半人半神。带上金猴面具就会给人一种神秘感,一种震慑力。

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即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司马迁叙说了黄帝与盆地周边的巴蜀部落的姻缘关系,蜀山氏就是居住在江水(岷江)中上游,后迁入都广(成都)的古羌族部落分支。任乃强先生对古羌族的族源有过系统的解说:“当猿类由泰缅地区向北移进、开始向人类进化时,缘横断山猎食而进的一支在康、藏、青大草原的顶部停留下来,形成了一个自呼为羌的民族。

我国西南、西北的各游牧、农业部落,基本都是羌族的分支或与其有血缘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大量以猿类为图腾的祖先传说,这可能意味着这些群体的共同母族,即古羌人最初居住的地区(即喜马拉雅山北麓),曾经拥有过广泛的猿类图腾崇拜。在羌族的巫术中,与鬼神相沟通的祭司被称为端公(羌语称为“许”)。据说端公的法力来自于对猴王的祭拜。只有祭拜过猴王的端公才是真正的端公。

这种风俗的起源在1941年出版的《边疆论丛》一书中有描述:白羊偷吃了睡着了的端公的经书,没了经书端公竟然就这样哭了。这时一个金丝猴(金丝猴古即称娀)来问端公为何哭泣,金猴了解到实情后告诉端公杀了白羊,吃了它的肉,用它的皮做成鼓,敲击这个鼓能背诵出经文来。端公照办了,真的十分灵验。端公为了感谢金丝猴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不忘金丝猴,从此,端公便以猴子皮为帽,猴子尾为帽子三尖,任何时候都恭敬地称猴子为祖师、老师傅。显然,猴子不仅成了端公(巫师)的保护神,而且端公还直接装扮成猴子的形象来娱神。古羌族是《山海经》中的“蜀”,或《史记》中的“蜀山氏”的母族,其分支“蜀”在4000多年前从岷江中上游迁入都广之野定居,一代代王国承传了《山海经》之猴类形象文化寓意,并同时开创了三星堆、金沙辉煌的黄金文化。

总之,《山海经》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既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写的一时一地,所以其先有图画,而后有文字,最后图文并存,流传至今。上述其开篇便记述了巴蜀之地的猴类形象狌狌和白猿,说明古巴蜀之地曾经是猴类聚居之地。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猴面具,证明古蜀人为了祭祀猴祖、巫舞表演的需要,依据《山海经》中猴类古图形象,制作了金猴面具。但这一金猴面具既不是当时猴子脸谱的模仿,亦不是《山海经》中猴类古图形象的照搬,而是远古蜀人艺术性的夸张再创造出来的崇拜半兽半神偶像,因此,不论是三星堆,还是金沙的黄金面具都是自成体系的巴蜀黄金文化。

文字来源:《山海经》中猴类形象与金猴面具之渊源,唐世贵,唐晓梅,李仲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