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讲 《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

    同学们,上节课讲了营分证的治法。应该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至于透热转气嘛,那就看气分有什么样的邪气阻碍了营分热的透发,那你就采取相应的办法,去除气分的热邪,降低气分的热势,同时宣畅气机,使营热外达。营分证在临床上可以说分两大类。哪两大类?前面咱们讲过是两类,(图形演示00:57)(营分证分类:热灼营阴;热陷心包)一类是热灼营阴,一类是热陷心包。它们都属于营分证,但是临床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同。这两类证候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把营分证分成两类?应该说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在第一条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开篇就是这句话。在第四条,“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这实际上就讲的是(血液受劫),是这个。血液受劫,血中的津液受损伤了,不就是热灼营阴嘛。所以这两类都是叶天士提出来的。叶天士不仅在这两条里面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从舌诊的角度上,从治疗的角度上他也有所补充。大家看看136页,最下边红绛舌的部分,这个原文里边是第十四条。他讲,“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这是一段,“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这一段讲的是舌诊,但是讲了两个问题。前一段,“两和可也”这句话之前,讲的是哪个证型?“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就是初入营分,“绛色中兼黄白色”。绛色指的是舌质,黄白色指的是舌苔。绛舌又兼有黄白苔,那说明是由卫分或者气分逆传入营的过程中,营阴已经损伤,卫分证、气分证还没有解除。所以它要透热转气,“泄卫透营,两和可也”。所谓泄卫透营啊,就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加上宣透的药,透热转气,使邪气透转气分而解,从卫分出去。从风热陷入者,“加犀角、竹叶之属。从湿热陷入者”,加“犀角、花露之品”。这一段指的是(热灼营阴,血液受劫)这一个类型。

第二段,“纯绛鲜泽者”,又绛又有光泽,“包络受病也”,热陷心包,“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这个地方光说了纯绛鲜泽,没有说舌苔,有没有苔?大家推测一下它有没有苔?以药测证,用什么药了?犀角、生地不用说了,清营养营阴,这个不用说了。他用郁金、菖蒲干什么呀?郁金、菖蒲是干什么的呀?行气、化痰、开窍啊,它没有痰用菖蒲干什么呢?而且它还是辛温药,说明它还是有黄苔。纯绛鲜泽而且有黄苔,这是初起。

“延之数日”,就是继续发展,或者是“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这句话里面有讲究,一个是延之数日,一个是或平素心虚有痰,中间用个“或”字,那什么意思呢?如果平素是个正常人,心也不虚也没有痰,但是它迁延日久,热邪灼液成痰。延滞数日,热邪灼液成痰,痰和热蒙蔽了心包。或者是平素心气虚也好,心阴虚也好,总归是心虚,而且体内有痰。热邪和痰怎么结合呢?外热一陷,外感的热邪进入心包,它先把痰给凝聚了。热邪进入心包了,外边痰热凝聚了,里络就闭,这个络是指心包络,痰热蒙蔽了手厥阴心包络,那痰很重了,用菖蒲、郁金就不能开了,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为什么呢?热陷心包就会出现昏迷、痉厥,讲得多好,所以吴鞠通说,用清宫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从哪儿来的呀?是叶天士讲的呀,不过叶天士呢是在讲舌的时候,讲到这个问题,纯绛鲜泽,包络受病,那就是指的(逆传心包)这一种,他没有说苔,但是从他的药,初起用菖蒲、郁金,“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要用安宫牛黄丸,他肯定是红绛舌,黄燥苔。(血液受劫、逆传心包)这两种类型并不一样,(血液受劫)这种热型是无形的,(逆传心包)这种热型可以说它有形,为什么呢?它是有有形之痰。热灼营阴这种类型,热邪盛营阴伤,你就清热养阴,透热转气就可以了,所以吴鞠通制清营汤,清营汤本身既清营又养阴,又有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因为它是无形的热,用这种宣透气机药就可以。热陷心包是痰蒙热扰,所以治疗呢针对这营热阴伤,用清宫汤,清心营之热,养营阴,还得加上豁痰开窍的药,那清营汤就不行了,是清营汤减味,浓缩成清宫汤,它不用那么多透热转气的药了,为什么呢?那种有形(之)热,用银花、连翘、竹叶透不掉,所以他只保留一个竹叶卷心,用什么透热转气呢?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用“三宝”。(逆传心包)这个就用清宫汤。清宫汤实际上就是清营汤减少了透热转气的药,清营养阴,再加上化痰来透热转气,(清宫汤、安宫牛黄丸)。

(血液受劫、逆传心包)这两个类型不一样,所以呢治疗的方法也有区别,(血液受劫)这种无形热,就用银花、连翘、竹叶透。(逆传心包)这种热,用安宫牛黄丸来透,豁痰就是透热。

在(血液受劫、逆传心包)这两种类型的基础上,在温病的过程中,它还可以出现很多的兼证、变证。比如说热灼营阴这种类型,在血液受劫,营热阴伤的基础上,还出现小便短赤、涩痛。不仅有心神不安,夜甚无寐,同时小便短赤、涩痛。按传统说吧,就是心和小肠,心营热盛下移小肠。怎么办?上边心营的热要清营养阴,小肠的热要通利火腑,要泄,清泄。什么方?(心神不安,夜甚无寐,同时小便短赤、涩痛)这个证用什么方?大家还记得不记得?——俞根初的导赤清心汤,清心的药不用说了,导赤他用什么?益元散、木通、灯心、竹叶,这四个药是通利火腑,导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是不是透热转气?他用这一类的药透热转气,上边清心凉营的那不用说了,还是那些药。就是(血液受劫)这些类型啊,如果在病变过程中,出现了兼证、变证,你根据它的变化相应采取措施。

(逆传心包)这种类型的变化更多,如果上有痰热蒙蔽心包,下有腑实,兼有阳明腑实,下之不通,怎么办?——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一丸,生大黄(末)三钱,化开,先服一半,不知再服。一丸安宫牛黄丸,配伍三钱大黄末,化开之后一块儿喝,先喝一半,醒了就行了,不醒再来第二回。实际上牛黄也好,承气也好,都是透热转气,牛黄豁痰,承气攻下,去除痰和燥结,使气分的热解除了,气机畅通了,心包就开开了。就是说,痰热蒙蔽心包兼有腑实的,下,就是透热转气。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咱们还有没有讲过别的情况?——痰瘀阻络,痰瘀阻塞心包络。有这个类型吧?在温病的过程中,热邪灼液成痰,气分的液体凝聚形成痰,在外边蒙蔽,热邪深入血脉,消耗血中津液,血液瘀滞,堵塞在心络,叫“痰迷心窍,瘀阻心络”。这种病人,他除了痰盛气粗,神昏肢厥之外,口唇、四肢都青紫,爪甲青紫,瘀血阻络嘛。怎么办?既要豁痰,又要通瘀——用犀地清络饮,俞根初的方,既豁痰,又通络。如果不行,还可以配安宫牛黄(丸)。他这个犀地清络饮,对痰来说,用“三汁”,竹沥汁、鲜石菖蒲汁、姜汁,(对瘀来说)用“三物”通瘀,丹皮、赤芍、桃仁。三物通瘀,三汁豁痰。豁痰通瘀开窍。如果力量不够,豁痰力量小,配安宫牛黄(丸)。就是说这个证型(痰瘀阻络)比这个(痰蒙热扰)还要重,这不就是瘀血阻塞了气机,导致了热邪不能透出来吗?活血也是透热。

所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说举不胜举呢?因为在临床上,病是千变万化的,法不变,总的清心、凉营、养阴、豁痰,在这个大前提下,你去随证加减,在这个大原则下,它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掌握了这个原则就可以了。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一条不全面,它应该是凉血清热或者叫凉营养阴,配合透热转气。要结合着前面的和后面的舌诊去理解它。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叶天士说得很明白,血分证的病机——耗血和动血。耗血和动血是一个类型还是两个类型?是一个类型,也是两个类型。(图形演示16:08)为什么?有的时候耗血和动血是同时进行的.耗血,是指消耗血液中的津液。动血,是指鼓动血液,鼓动血液的结果就是出血。耗伤血中津液的结果就是凝血。

在血分证的过程当中,出血和凝血是同时存在的,因为热邪进入了血脉了,一方面灼伤血络,迫血妄行,鼓动血液溢出脉外,导致出血,它同时也在消耗血中的津液,血液也在浓缩,那就是凝血呀。所以病人斑色紫黑,发斑是出血呀,血并不紫也不黑,血是鲜红的呀,为什么斑色是紫黑的?舌质为什么是紫绛的?吐出来的血,鼻子出的血,为什么是紫黑的?那就是瘀血的表现。所以这种病人不单纯是出血,他还有瘀血。这是一种情况,耗血和动血同时存在。

还有单纯地耗血而不动血的,这种情况有,就是说,凡是动血都和耗血同时存在,不可能是单纯地动血。耗血可以不出血,那就是说,消耗肝血肾精,最后啊把血脉里的血耗干了,肝藏血嘛,就消耗血库里的血。血库里面的血都耗干了,再消耗肾精,最后就形成真阴耗损。

(耗血动血、单纯耗血)这么两种类型。

(既耗血又动血)这种类型,算实证还是算虚证?这种类型是实中夹虚,但是和它(单纯耗血)相对而言是实证,它(单纯耗血)肯定是虚证。所以呀,咱们说,血分有实证、有虚证,虚是真正的虚、绝对的虚。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耗血动血的实)是和它(单纯耗血)相对而言,因为啊它(既耗血又动血为实),这个(单纯耗血)呢主要表现是出血(为虚),这个绝对是虚了。这个(耗血动血的实是和单纯耗血的虚)它俩相比较而言。就把它(既耗血又动血)叫做实证。血分实证、血分虚证是这么来的。

这(耗血动血、单纯耗血)两种类型治法一样不一样?——有区别,但是总的大法,叶天士讲,“凉血散血”,这个大的原则不变。这句话啊(“凉血散血”)四个字,是高度概括,概括性非常强,既没有提出(动血里)的止血,出血不提止血。耗血这么严重,不提滋阴,不提补血,为什么?耗血是耗的血中津液,不是血,所以不能补血。补,要补阴,补津液。凉血是针对着耗血和动血来的,它出血的原因是因为血热,你不能止,这种血止不住。必须凉血才能止血。必须凉才能止。代表方剂呢犀角地黄汤。叶天士怎么说的呢?他说,“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请注意,讲义上写的是“如”,“如”字不对,“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如字不对,是“加”,不是“如”。这个是“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这(“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是“如”,这(“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加”。这加字和如有什么区别?如是举例而言哪。加和如不一样,就是告诉你凉血用犀角,这是肯定的了。生地、丹皮、赤芍是不是凉血药?是凉血药,为什么还要加?用个加字?因为它们在这主要作用不是凉血啊,用它们是散血。当然哪它是凉血药,但是在这里边,主要把它们加上的目的是散血。怎么解释?生地、阿胶这两个药滋阴养血,阿胶不仅是补血,它也是滋阴药,用它们两个来滋阴,滋血中津液,养血中之阴。用丹皮、赤芍来活血。这才叫散血。这种血光用活血药散不开,不可能散。因为它很粘,是由于热凝,血中津液少了,浓缩了它才粘,它才瘀的,你光用活血药活它,它没有水份哪,活不动。加阿胶、生地,而且犀角地黄汤里头地黄的量最大,滋阴。在这个基础上,水份充足了,阴液恢复了,血液稀释了,再加上活血的药推动,唉!它就正常地流动了。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加”字用的就是说,强调它们虽然是凉血药,在这不是强调它们的凉血作用,而是用它们来散血,这是针对着(耗血动血)这种情况,既耗血又动血的发斑哪、出血,这类的疾病,用凉血散血。

这类(单纯耗血)的你怎么办?要不要凉血?要不要散血?大家都知道,——叫滋补真阴,对吧,或者叫填补真阴。请问:滋补真阴有没有凉血散血的作用?到这个阶段,热邪已经不重了,邪少虚多嘛,主要是虚。咱们回忆一下这个方,加减复脉汤里边都有什么?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生地、麦冬是不是凉血药?白芍有没有凉血作用?白芍入肝经啊,肝主藏血啊,养血柔肝哪,它是甘寒的呀,它本身就有凉血作用,但是为什么不用犀角了?不用丹皮、赤芍了?因为它是虚多,没有那么重的邪了,所以把那个大寒的药去掉,这些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本身它还有凉血作用,你就是阴虚的虚热它也有热呀,血还是热的呀。而且这种病人到这个阶段,“甚则脉两至”,“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甚则脉两至,脉两至是什么意思?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两次,心动过缓,而且还结代。跳得又慢还又有结代,什么原因呀?血中津液不足了,所以要复脉呀,所谓复脉,加减复脉汤复的不是脉中之阳啊,复的是脉中之阴哪,复脉中之阴,是不是滋阴哪?在(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滋阴凉血的基础上,血液充足了,不粘稠了,脉搏就不结代了,就达到了复脉的作用。复脉有没有通血脉的作用啊?虽然(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这里边没有活血药,但是通过滋阴,就能恢复脉搏的跳动中,那还不是活血药吗?通过补阴而活血,这个大法仍然适用。叶天士也讲“肾阴涸也”,这温病到最后是肾阴涸,就指的是(单纯耗血)这种类型,深入下焦。具体地讲,“甘寒之中加入咸寒”,这边(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草、白芍)这个都是甘寒药,轻证。再严重加咸寒,吴鞠通给他补充了,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一甲、二甲、三甲、大定风珠。什么咸寒呢?加鳖甲。加入咸寒的鳖甲,滋阴。就是总归呀,血分证的治疗四个大字(“凉血散血”),其实对耗血这个类型、动血这个类型,都适用。这两类都适用。

补血、止血。耗血不补血,出血不止血,止血用凉血,耗血也用凉血这(两)个字,散血呢包括滋阴。所以这个说法呀,“凉血散血”四个字,说得非常的准确。这个问题(补血、止血)一概不要考虑,补血药不要用,就滋阴,滋阴就是补血,后边他还要讲,“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止血千万不要考虑,特别是炭类药。治内伤杂病,治妇科病出血,可以用炭,治温病绝对不能用炭,没有一个用炭的。用炭的结果它是收涩止血,把血给堵住了,把热也给憋在里头了。它把热憋在里头以后,血越来越瘀,最后冲破血管出来,是大量的瘀血,甚至于用炭类(药)之后能够使热无出路,内闭心包,神昏,加重神昏。所以这(炭)类药啊绝对不能考虑。叶天士这个(炭类药)连提都不提,道理就在这。

最后一句话,“否则,前后不循缓急  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这就是老师教导学生了,谆谆教诲,说你一定要遵循这个法,如果不然,你不这样做,前后顺序颠倒,“不循缓急之法”,就是说该缓的你不缓,该急的你不急,动手就错,错了就不得了,越错越慌,越慌越错,手忙脚乱,后果严重。他这个缓急之法指的是哪?你看看啊,“在卫汗之可也”。卫分证它很表浅,邪也不重,病也不重,部位也很浅,所以不急,就用辛凉轻剂就行了,这个“缓”,千万不要用清气法,因为它没到气,底下是“到气”嘛。没到气你如果过早的用了清气法,动手便错,凝住了,邪无出路了,往里去了。“到气才可清气”,一定要掌握,真正是气分证,没有表证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用清气法。这个还不急。“入营”,已经伤了营阴了,当然了比卫分、气分急了,但是它还没有出血,还没有到血分,也不那么急,还可以考虑在清营凉血的同时透热转气。别着急,还要往气分透,为什么呢?宣通气机,清透气热,可以给营热找出路,你别着急,马上就是大剂量的凉血药。大量的凉血药一个容易把血给激住,再一个气分的热不解,它还是往里灌,营热也不好出。在(在营犹可透热转气)这个阶段还要考虑透热转气的问题,这个地方实际上预示着,营分比血分还浅。“入血”,这回他用的是什么词?“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到血分证太危重了,“恐”,就怕它耗血动血,血分证就是耗血动血,所以你不要犹豫了,这个时候你可不能再缓了,直接就凉血散血,也别考虑透热转气了,就要当机立断。所以你要是错了一步(其动手便错),越错越慌,越慌越错,谆谆(叮嘱)。

第九条,湿热病的治疗宜忌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最后,第九条。因为第十条啊咱们提到气分证去讲了,最后一条第九条。这一条讲的什么呢?湿热病的治疗宜忌及湿热与温热治疗的原则。讲的是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讲湿热病本身应该怎么治疗,不能怎么治疗,宜和忌。第二部分讲的是温热病和湿热病治疗的原则,总则。两个对照着讲。这一段,尤其是后边(温热病和湿热病治疗的原则)这段,讲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对整个温热病、湿热病的治疗做了纲领性的总结,纲领性地论述。

先看条文。“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这段话长一点,两段。前边一段讲的是湿热病治疗的宜忌。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

②阴虚火旺体质

③素有湿蕴体质

这一段啊讲了三种体质的人,一种是阳虚,阳虚嘛相对的阴寒就盛。脾阳虚,这种体质的人。另一种就是阴虚火旺体质的人。这两种体质啊他没有详细说,就用面色来代表。第三种是体内素有湿蕴,就是脾湿重,平素就有湿,又外感湿邪。这么三种病人。“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吴是指苏州,古代的吴国嘛,整个江苏古代都是吴国。这是江南水乡,它既靠海,又濒临太湖,而且在苏州水域特别广阔,那城里边桥特别多,到处都是水,所以它水域广阔,而且它气温高啊,湿热弥漫,他就讲“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我们这个家乡湿病最多,为什么呢?它有这个条件,水气重,这就是说外感因素具备了,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受了湿邪,他的临床表现不同,治疗宜忌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呢,外感湿热邪气既要祛湿又要清热,这个原则是不变的,要祛湿要清热。清热就要用清凉药。所以叶天士提出来用“清凉”,清凉是指清热。当然了,湿热病祛湿是必不可少,他为什么特别强调清凉?看他怎么讲,“如面色白者”,所谓面色白,就是面色没有血色,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知道他是素体阳虚,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血液运行得不好,它不能上荣于面。这倒不是血虚,面色白是气虚。这种病人在治疗的时候“须要顾其阳气”,你要考虑他素体就是阳气虚的体质。为什么要顾他阳气呢?“湿盛则阳微”,他不仅平素是虚寒体质,得了湿热病之后,湿邪更遏伤阳气。素体阳虚,再加上湿邪的遏伤,阳气就衰微。“湿盛则阳微也”,阳气就衰微了。当然了,感受了湿热邪气还应该用清凉药,清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去掉了百分之六、七十吧,就不可过于寒凉,你这用药啊,用到六、七成,你就要考虑了,要换方,那清凉药啊就该要往下减了。为什么?“恐成功反弃也”。过于寒凉了,没有那么大的热了,回来就伤脾阳。本来阳气就虚,再加上湿邪的遏伤,你再用凉药去伤,那最后成功反弃,变成寒湿病了。“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为什么呀?湿热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阳虚就露出来了,你再继续清凉,那必然就伤阳气,这是一种情况。那么告诉你什么呢?这种(面色白)病人的治疗,要顾护阳气,在清热祛湿的同时,不要伤阳。

有没有这种情况?平常有啊,体质不好,平常比如说有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平常就是虚寒体质,又感受了湿热邪气,发烧,大量地使用寒凉药,清来清去,最后闹个胃寒。所以这种体质啊要注意。这是第一种情况。 

那么,先下课!

(0)

相关推荐

  • 【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是外感温热病的内容:卫.气.营.血代表热性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与感受寒邪所致的伤寒完全不同.尽管温病的病证类型很多,但临床病理方面多属热盛伤阴.所以在症状表现上,自始至终 ...

  •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68讲  外感温热篇  第十.八讲   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 ...

  • 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温病热邪逆传入营,它的主要的治法,大法是"凉血清热",也就是清营,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配合透热转气,气分的热不除,营分热不能解,所以必须要用清泄气热.宣通 ...

  • 65讲 外感温热篇 第四条

    65讲 外感温热篇 第四条

  • 64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三条

    温热邪气和风邪.湿邪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区别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 ...

  • 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63讲   外感温热篇  第二条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啊讲了<外感温热篇>的第一条.第一条的内容,主要是讲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它和伤寒辨治的异同,其中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讲的是温病 ...

  • 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了第一条的前两句话,下面咱们就讲第三段. 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 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他(叶天士)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辨营卫 ...

  • 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61讲   外感温热篇 第一条(1)       图1 同学们,这节课呀咱们开始介绍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这是叶天士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它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叶天士当年带着学生浏览太湖洞庭 ...

  •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 ...

  • 第67讲 《外感温热篇》第六、七条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把<外感温热篇>的前五条介绍完了.前五条啊它主要讲了温病和伤寒病因.病机的区别,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病在表的治法,也就是卫分证的治法,然后是逆传入营的治法,他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