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偶得

《红楼梦》偶得

在初二年级学《社会发展简史》时,心中就盘算,社会有阶级的观点对吗?

比如,百里奚,按阶级是奴隶,但他是秦相,又成贵族了!

这怎么解释呢?

后来,在听蒋勋讲《红楼梦》时,忽然有以下的感慨——

蒋勋讲的真好!

试看——撇开一切阶级的观点来看红楼梦,也即从纯人性的角度看,《红楼梦》里300多个人,兴许我们基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里边!

比如,过年时,我们尽自己所能,打扮好自己,基本是天天在应酬一些东西!这时,我们基本是王熙凤——一个社会的“自我”。

当我们回到家,就又回到了本我——我们又基本是“林黛玉”,不管春夏秋冬,一任放任自我,那是一个“本我”。

可是,我们一觉醒来,想想,还得办一些事,不能像黛玉一样任性、天真,就又理性战胜了“本我”,我们又变成了“薛宝钗”——理性的“自我”!……

假如我们想像贾宝玉一样,展现的都是“本我”,那保证我们“本我”的家族倾倒了,要么就是穷困潦倒,要么就是白茫茫大地一片整干净——

人的一生,各个角色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我们就会成为红楼里角色的一份子。

当我们跳到书外,静下心来,静静地思考时,曹老夫子为我们提供了多么鲜明的例子!

历史的讲,《红楼梦》人物给我们多少借鉴!

与大家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