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的西藏时代

我的身在异地他乡

我的心在我出生的地方

如果有轮回转世

请让我生在我今世的故乡

——西藏民歌

都说西藏来一次就会让人终身难忘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融入到她律动的血脉里
当我们离开她的时候
她又总是让我们魂牵梦绕
请让我们把在西藏的故事
重拾
与往事干杯
与今日对唱
《周末:西藏故事》
沐浴在拉萨的阳光里,我们将在周末闲暇的时光里,一起倾听你深情的讲诉。讲述您的西藏故事,讲述您平淡生活的眼泪或微笑,讲述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讲述那些凝固在记忆里早已泛黄的人和事。
您有需要讲诉的西藏故事吗?请联络我们,让我们一起记录、分享,让岁月——流金。

我把浩瀚托付蓝天

大声告诉白云

我在这里

我把深情撒向大地

大声告诉雪山

我在未来

我们托起相同的梦想

一寸丹心

走向属于我们的舞台

我把理想种在高原

大声告诉热土

我在这里

我把责任扛在肩上

大声告诉艰辛

我在未来

我们怀着共同的信念

昂首向前

奔向属于我们的时代

国富民康 平安顺达

我们手挽着手 我们肩并着肩

一起迎接崭新的太阳

国富民康 平安顺达

我们众志成城  我们一体同心

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骨肉分离,两千里路云和月

1982年,是我两岁的年份,也是我们一家三口分离的年份,同样是我的父亲前往西藏的年份。那年是青藏公路从1954年建成通车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建——格尔木到拉萨的客车全部停运,去拉萨就只能搭乘顺风车。从成都坐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坐火车转到西宁,从西宁转到格尔木,而到了格尔木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搭上进藏的车,反正是一路折腾。

原本的计划,是父亲和母亲一同前往西藏,可是在临走之前,母亲却被查出了肺结核,不得不留在老家修养。父亲就带着130块钱,便踏上了路途。白天到达了兰州火车站,转车到西宁已是夜里一点多。在那个年代,酒店和旅馆还没有遍地开花,他就蜷缩在一个墙角过了一夜。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火车站都差不多是警察、教授、江湖骗子、流氓小偷等的聚集地,短暂交集之后又各奔东西。父亲一路省吃省喝紧着每天2块的花销,却在那里被骗走了35块钱。因为这无缘无故的花销,从西宁到格尔木段他甚至连瓶水都不舍得买。当到达格尔木时,格尔木运输公司的熟人差点把他认成了要饭的,一口气一大罐子的水足以证明他这一路的忍耐。

由于格尔木到拉萨一直在修路,青藏线的客车早就停运,只有等待拉货的车路过搭去拉萨。经过半个月的等待,他才找了一辆运水泥去拉萨的东风大卡,最终到达了拉萨。这一路上,父亲总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而在1984年,拉萨跟内陆的通讯方式只有书信和电报两种。电报按字数收费,价格高昂,普通老百姓除了紧急事,平常还是书信往来。当时书信有两种形式:平信和航空挂号信。平信贴2分钱邮票,走陆路,少则一月多则两三个月,还不一定能收到。航空信贵一些点,要1毛2分钱,但是速度快很多,一般十二天左右就能到老家,加上回信的时间,也还不到一个月。

在家的母亲,整整等了快三个多月,才等到父亲已到达西藏的消息!

真的是“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初到拉萨,父亲的进阶之路

父亲在拉萨找大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绞纲筋。当时的技术工人是一天8元,小工折半,大概4-5元。由于要寄钱给母亲买药,他便又找了另一份去工地上搬砖的活,一天5元。再后来父亲开始学习起了抹灰的技术,这是个纯技术活,工资一天6元钱。现在再看看父亲那皲裂的双手,估计都是那时留下的印记。

80年代初期的拉萨,没有多少水泥路,房子也多是土块房。虽然看上去一片破旧脏乱,但它却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神圣的大昭寺,每天都有游人三三两两在那里休息照像。

父亲每天都要路过布达拉宫,看着为游客拍照的国营照相馆的结账单都多得放到了地上,他便萌生了为游客拍照的想法。1985年的春节,刚好西藏国营照相馆开始往外承包照相业务,胶圈由照相馆按内部价提供,承包人按业务算工资,一张照片提成15%-30%。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从拿起相机的那天起,父亲算是脱离了靠体力求生存。黑白时代的相机都是机械的,所有数据都需要自己调整。父亲似乎是个学一样就专一样的人,照相、冲洗底片,然后晾干、放大、显影定形、取出烘干后,再裁剪装袋、填写编号,这一系列工作,他都可以做到每一步都准确无误。随着不断地摸索学习,父亲的摄影技术也算得上是一流了。那时的收入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比上不足比下已经有余了。

1985年底,全国照相行业开始普及彩色照片,拉萨第一台彩色扩印机是1986年由国营照相馆进的,可以放柯达和富士彩色胶卷的照片。自从有了彩色相片,一批以西藏为背景的摄影作品一经面世,便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许多人才知道,原来在中国的西部高原上,还有那么一个独特的人群,还有那么一片圣洁的蓝天。

从摄影到汽修,父母白手起家

1986年,拉萨出现了两个红绿灯,一个在布达拉宫和邮局的口子,还有一个在政府大院和康昂东路的交汇处。而那时,母亲的病已痊愈,也跟着父亲来到了拉萨。

母亲印象最深的就是布达拉宫广场,因为她每天都跟着父亲一起出摊照相。他们俩一台相机一张桌子一个包,在布达拉的人工湖边,对着古老的宫殿,一呆就是一天,日升月落。其实父母在拉萨的生活跟中国大多数家庭一样,在小家庭里悉心耕耘,每天早出晚归,认真工作、认真休息、认真吵架,照相事业经营得有模有样,连开了三家照相馆。

但父亲对时事的敏感度,让他不拘泥于当下的生活状态。从电视中看到了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他便开始和朋友蹲在拉萨的纪念碑路边,数起来往车辆来。由于西藏的路太烂,到这里的车子三天两头就得修。而拉萨当时仅有两家修理厂,车子都堆成了山。

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市场调查,父亲带着老家刑满释放学过汽车修理的犯人们,一起来到拉萨开起了汽修厂,那是拉萨当时的第三家汽修厂。而这个汽修厂就在纪念碑边上,500平米的地,三排土砖铁皮房。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西藏公路上跑的车大多是北京吉普020、212,老解放、三菱、60型丰田、62型丰田,除了丰田和三菱车的零部件比较贵外,其它的都还好。汽修厂开业三个月左右,生意便越来越好,父母就结束了照相馆的生意,开始全力投入到修理厂。

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最早的公路又十分原始,加上车子质量也不过关。所以,当时修理厂最辛苦的工作不是修理,而是救援;救援,在西藏救的不是车子,而是人命!

父母远在西藏,我却身在故乡

在前面提到,从我出生没多久,我们一家人就各奔东西。我的幼年生活是跟着爷爷奶奶在新疆大伯家长大的,那时母亲在老家,父亲在西藏。到了快上学的年纪,我回到了老家住进了大姑家和大姨家,而父母却又都去了西藏。

所以,自幼我就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在不同的家庭里,面对不同的面孔,有疼我的爷爷、慈祥的姨妈、严厉的大伯、熟悉而陌生的老师……

记得第一次在老家,见到母亲时,我只有不敢靠近的陌生感;见到父亲时,只知道他是那个时不时给我们寄钱的人。

直到我8岁那年,才在姨父的陪同下来到拉萨,这也是我第一次来拉萨,在过去的每次通信里,父母除了对于我学习的关心,最多提及的便是这个城市。但是对于跟父母的相处,还是多少有些拘束。可能是不习惯吧,当父母突然从信纸里走出来,变成“不准我这不准我那的”活生生的人时。

当时在拉萨呆了一个月,因为要开学,我不得不回老家。我还记得父母一路把我送到安检口,无法再跟进一步,驻足在那里目送着我。我回身跟他们挥手再见时,看到母亲在强忍眼泪。

说实话内心还是很矛盾的,又想体验一下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可由于从小的分开,导致了有些疏离。但独自在老家每每收到父母给自己富足的生活费时,心里却又是空荡荡的。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钱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吃的穿的比起我的同龄人来说,虽是好了多少倍;然而心里缺失的东西,也不知道差了人家多少倍。

但现在的我,也渐渐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与难处,也知道在那个年代里,在西藏工作的内陆人,大多都会选择把孩子放在内陆,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着照看,如果没有老人,就委托给兄弟姐妹或是亲戚朋友——理由无二,西藏气候不好,又没有好的学校和幼儿园。

父母所有的担心和好意,作为当时只需要陪伴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终成康达,愿你们平安顺达

在拉萨的创业之路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父母被地痞流氓恶意打压过,被无缘无故的关进过局子,也被熟人诈骗过钱财……父亲更是为了从内陆进货四处奔波,导致他脚上、腰上都是伤,甚至连心脏也受到了影响;在西藏修车救援的路上,他们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都是在泥地里修行。

90年代初,全国各单位在政策的支持下,依托自身单位的优势,开始发展自己的第三产业。拉萨市组织部老龄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联系到我的父母。在纪念碑附近为他们另批了一块地重建修理厂,新建的修理厂正式注册为康达汽车修理公司。

父亲说之所以为取此为名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希望所有从自己厂里出去的车,都能平平安安,顺利抵达;二是觉得这个企业是与老龄委合作的,他希望所有的老人都能健康长寿,平安喜乐。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个满心愧疚的游子对父母的一种祝福。康达康达,平安顺达。

到了1996年,华西厂就把西藏的汽车销售权给了康达,这也是康达迈进汽车销售行业拿到的第一个汽车销售权。九十年代中期,华西厂生产的最早两款17座和19座中巴作为首批经济实用的车辆,在西藏大地上来来回回奔忙着。

2000年投资康达汽贸城。

2006年收回了丰田新动力,也就是拉萨丰田唯一的4s店。

2008年,康达申请在拉萨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康达汽车城,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按照4S店的标准建立起来的汽车阵列。原有的一些汽车品牌,像广汽丰田、一汽大众、北京现代、奥迪、雪佛兰等,逐步搬到了汽车城里。

从2009年开始,康达又开始申请奥迪的经销权。连续四年,终于获得了生产厂家的批准,建专卖店就投入了3000多万。

在2014年,康达还跟堆龙合作,建起了集机械检测和环保检测于一体的机动车综合检测中心。

忙碌的人生总是过得极快,从80年代到90年代,父母从拥有三十多个工人的修理厂,到现在成立了五百多人的康达集团公司。而随着父亲的年迈,我和母亲也从父亲手中接过他所创立的辉煌与责任,继续前行。

三十年峥嵘岁月,老人们回首过去,白驹过隙;年轻人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