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楷书是真的有问题,还是别人羡慕嫉妒恨贬低田楷?
我认为别人羡慕嫉妒恨的可能性比较大。
前几天老爸还跟我说,要学书法,还是学一些规矩点的字,比如田英章、田蕴章,不要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花拳绣腿,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所以,至少,在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田英章、田蕴章的字还是很受追捧的。
我们稍微来分析一下:
从传统功底上来说,田英章田蕴章兄弟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为什么?因为他兄弟俩打小就开始写。试问当今书坛有几个人能这样?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持续不断地在某个领域持续努力,累计到一万小时,至少可以达到高手的水平。
所以从传统功底上说,他们兄弟俩无人可敌。
不信者可以拿来他们的书法,从技巧性的角度来看,每一笔、每个字的结构,炉火纯青,恰到好处。
训练和大量重复才是其书法成功的秘诀。
但是,这种书法风格与书法、乃至于整个文艺发展的趋势并不完全符合。
我们都非常熟悉梁巘说的一句话,叫宋人尚意。而在宋人尚意之前,是唐人尚法。
法与意作何解?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有没有规矩,写字合不合乎传统。
唐代人非常重视传统的继承。比如初唐帝王李世民,因太宗的偏爱与推崇,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高潮,并出现了虞世南、褚遂良等学王大家。
太宗重视书法教育还表现于在国子监中专设书学博士二人,以教授文武官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学习楷书等基础书法。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说:“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固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而考之于史,唐之国学凡六,其五曰书学,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
因唐太宗的重视,唐朝选官看重书法,唐吏部铨选官吏的四个标准为“身、言、书、判”,其中“书”即书法,具体要求是“楷法遒美”,楷书端庄有力而美观。
马宗霍《书林藻鉴》又说:“又唐铨选择人之法有四,其三曰书,楷法遒美为中程,是以书取士也。”太宗在初唐书坛中只起领导作用,这是人们所易见到的。
因此,整个初唐的书法史注重是书法的政治功用,书法成为太宗皇帝笼络群臣,治国理政的工具,强调法度和规矩是必然的。
而对于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也进一步推动了优美流畅的书体新风的形成,由此推动了唐人在法度上的尊崇。
宋人则与之相反。在宋代,书法理论家提倡书法“尚意”,表现自我,学书为乐。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试笔》一文中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环境优雅,文房四宝精良,心情愉悦地挥毫作书,不斤斤计较书法的优劣,只要获得快乐就满足了。欧阳修能把作书与功利分离,实际上就是与烦恼分开,能不快乐吗。
看起来,宋人的书法是对唐代书法狭隘政治功利性的超越,然而,在书法史的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早在北宋早期,著名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今取钟、王、颜、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面对唐人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宋代人的压力很大,因此,创新型书家从主体表现出发,自如地运用前代的风格作为创作的借鉴,而非单一地选择某种前代风格,显示了一种综合运用前人风格要素的明确意识。书法史上所谓“宋人尚意”,其观念核心就在于,对传统法度的一种颠覆。
对于这个观点,美国艺术史家罗樾看得更为清楚,他认为:“在书法这门艺术中所要求的是高超技巧与个性表现的结合。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审美观念最重要的要求。然而,书法家用来表达他一定情感的媒介———汉字———有高度艺术化的结构,所以,就必须遵循那样的规矩,才能达到高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田氏楷书之所以能达到万人追捧的程度,正在与他顺应了中国书法所要求的一种法度的结构上的规范。而正是这种规范,是很多其他书法家所没有的。如此一来,田氏书法的水平,自然不言而喻了。
本文为公众号书画入门(shuhuarm)原创撰写!
欢迎将此文发送给你的朋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