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卡卡辛
本文转载自: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开门就看见隔壁邻居,红着眼,满脸焦急地问有没有看见她家孩子。“这孩子,真是想要了我们的命!跟他爸爸闹别扭,竟然离家出走了。”对于这个男孩,我倒是印象深刻,因为经常能看见他在家门口被罚站。孩子爷爷奶奶最近住过来准备过年,孩子天天磨着老人要手机玩,经不住大孙子的软磨硬泡,老人就把手机给了孩子。结果,两三天的时间,孩子用爷爷手机买了游戏装备和皮肤,花了2000多。因为老人手机绑的卡是孩子爸爸的,一下子就被发现了。爸爸一气之下摔了手机,打了他一巴掌,到晚上,孩子就不见了。“好好一个孩子,小时候又听话又懂事,怎么现在碰到手机变成这样了?”尤其是每年寒暑假,孩子更是拿着手机不放手,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简直成了父母的心头大患。好奇心研究所曾做过一次调查:你觉得新时代,最蛊惑人心的毒品是什么?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孩子千万不能碰的东西之一,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而手机里面,藏着太多能短期获得快感的东西了: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这些东西,能让心智本来就不成熟的孩子,快速获得兴奋体验,自然就很容易沉迷上瘾,无法自拔。广西15岁的小斌,因为要上网课,父母就把一部手机给他学习用。一个月之后,小斌妈妈突然接到丈夫的电话说儿子晕倒了,医生诊断孩子中风。原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小斌根本没有上网课,而是抱着手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每天睡眠时间不到3小时。医生告诉小斌父母,因为饮食、作息严重不规律,引发脑部缺血缺氧,导致了中风瘫痪。2019年,一位13岁的孩子在教室突然发疯,一直拿头去撞墙,脸上不停抽搐。后来,经医生诊断,主要病因就是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身体免疫系统出现混乱,从而患上了免疫性脑炎,引发瘫痪和智力衰退。由于玩手机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比如颈椎变形、手指发育畸形、运动功能和视力下降……而这些身体的伤害是有形的,还有很多无形的伤害正在慢慢侵蚀孩子。美国一项研究,追踪调查了4万多个青少年,结果标明:随着孩子在每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罹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随着观看电子屏幕时间的增加,孩子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概率增大跟踪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两组,50名是不接触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研究手机对孩子影响。这项实验,耗时10年,2018年,心理学家公布了调查结果:而不接触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上大学,其中16个孩子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四川自贡, 13岁的少年因为手机被父母没收跳楼身亡;浙江杭州, 15岁的女孩因为手机跟家人发生争执,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辽宁葫芦岛, 14岁的少女因为沉迷手机游戏,她将父母的6万余元人民币全部用来游戏充值,最后因为压力过大,跳楼轻生…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少年说》中,有个叫叶子健的男孩,他含着眼泪对父母说:“小时候,我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抬头,他们都在低头玩手机,目不转睛。爸爸妈妈怕我捣乱,就把手机扔给我,让我一个人玩。”父母忙于工作,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听不到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于是手机代替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曾说过:“很多家长懒,把手机丢给孩子,来解放自己的时间。”殊不知,在孩子小时候你偷的懒,最终都会变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遗憾。在综艺《老师请回答》中,15岁的少年浩浩沉迷游戏,执拗地想要停学成为电竞选手。于是,为了磨炼技术,浩浩每天醒了打游戏,累了就睡觉,睡醒再继续,每天至少玩16个小时。父母只能断网,没收手机,却引来浩浩更疯狂的举动,把家里的电脑、电视全都砸了。直到节目组和浩浩深入沟通后,才明白这些极端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他的父母关系十分不好,家里的气氛永远是冷冰冰,没有任何温度可言。不仅如此,爸爸脾气暴躁,很少与浩浩沟通,一张嘴就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与责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童年期情感忽视”,说的是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会让孩子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黑洞,永远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填补。他们就只能转头,去手机里寻找以此来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在那些垃圾快乐中得到价值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小男孩从小没有接触网络和手机,家里没有电脑,为避免孩子上网,父母也用老式手机。等到孩子上小学,看到班里同学都玩手机上网,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被孤立,各种折腾以后,沉迷手机游戏,一发不可收,最终退学。简单粗暴的禁止和压制,只会换来更大的爆发。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为“禁果效应”。更何况,这一代孩子,早已是互联网原住民,与其堵,不如用更聪明的方法去疏导。“全家就你不学习,还玩手机,天天你都让我们学习,就你没学习,你还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多少父母和这位爸爸一样,一边自己抱着手机刷抖音,玩游戏,一边却严令禁止孩子玩手机。一边抵制孩子玩手机,一边又把玩手机作为孩子表现好时的奖励。归根结底,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好的父母,一定先审视自己。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后,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带着儿子一起去打乒乓球。父子之间经常比赛,为了赢爸爸,儿子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练习,也渐渐对手机游戏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当孩子从现实世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时,对虚拟世界中的快乐自然也就不那么依赖了。假期里,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郊游,散步,运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可以防止孩子因为无聊而玩手机。孩子天生都是爱玩的,只是太多时候,小小的手机霸占了孩子本该有的玩耍和游戏。当父母把业余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他们又怎会沉迷在冰冷冷的东西里。与其等到孩子沉迷上瘾,再采用暴力的方式去禁止,不如趁早和孩子约法三章。规定好玩手机的时间和内容,一旦违规,必须要有惩罚措施。孩子为了多玩会儿手机就同意了,但时间长了,发现有点吃不消。无论他怎么耍赖想偷懒练字,这位妈妈都不同意。久而久之,孩子也自觉减少了玩手机的时间。约法三章的目的,其实是把选择权和对后果的知情权还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破坏了规矩就要承担代价。比起单纯的命令孩子,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他们的爱,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的。任何人包括孩子,当他们感到自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时,其实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矩。“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三十五年前它是电影,三十年前它是偶像,十五年前它是早恋,现在它叫手机。”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现在这个社会,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也不现实。父母能做的就是用爱与陪伴,带着孩子见识真实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陪伴,他们的内心足够丰盈,孩子自然会把目光从那小小的屏幕中挪开。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