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上脑出血信号的演变机制

      面对满屏报告束手无策的你该怎样摆脱困境?只要打开微信,进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众号搜索里输入“影海泛舟”,关注本公号就可以啦。更多实用诊断小技巧等着你呦。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脑出血MR信号演变机制的文章,可能是有点偏难,阅读人数很低,后来我就把这篇文章删了。不过在2020年放射规培结业理论考试中,脑出血MR信号演变居然考了一道大题(多选题),既然这么重要,我想还是有必要再发一遍。下边截图给这道大题的真题回忆。

     友情提示:欢迎大家关注影海泛舟微信公众号,欢迎各位通过公众号主页面留言的方式与我进行交流。


追求学问的分割线↗

首先,我们简单复习一下脑出血的基本演变规律:血肿形成后依次经历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慢性期,对应的铁蛋白成分依次为:含氧HB→脱氧HB→正铁HB→正铁HB→含铁血黄素(红色代表细胞膜破裂,此时血红蛋白也即HB,位于细胞膜外)

各期血肿MR信号变化的解析:

  • 超急性期

此时刚刚脱离血管的HB具有足够的能量将2价Fe牢牢固定在卟啉环内,因此无法形成不成对电子,所以这个时期的HB并不会对MR信号造成太大影响,出血的信号更接近于水,准确的说是更接近一种稀蛋白液,因为出血急性期由于血小板/血凝块收缩,会额外再析出一定量的水分。

病例一

超急性期血肿信号特殊,平时工作中可能也是百年不遇一次,不过多赘述。

急性期

急性期脑出血特征性成分为去氧HB(未破裂),2价Fe摆脱了卟啉环的束缚,拥有了4个不成对电子,因此具有较强的顺磁性,顺磁性可以带来不均匀的微磁场从而使T2弛豫速度加快,因此急性期血肿在T2WI上呈明显低号。

理论上讲这么强的顺磁性也可以带动T1弛豫,使T1弛豫也缩短,表现为T1WI高信号。但在实际情况中,上述现象并未发生。因为顺磁性分子的中心与不成对电子的距离超过了3埃,无法实现质子-电子-耦极子-偶极子作用,所以T1WI图像上血肿仍然为低信号。

病例二

解析:典型的急性期血肿,T1WI与T2WI均为低信号,由于额外受到顺磁性效应的影响,血肿在T2WI上“黑”的更彻底。

病例三

解析:不典型急性期血肿。本病例显示了急性期向亚急性早期过渡的血肿。T1WI呈稍低信号(还不够低);T2WI边缘呈较为明显的低信号(红箭),代表急性期改变,而中心呈稍高信号(绿箭),代表超急性期改变,这符合血肿演变由边缘向中心的规律。此时,DWI序列血肿还看不到明显的放大效应(磁敏感效应)。FLAIR序列血肿信号与T2WI基本一致,边缘可见轻度水肿(蓝箭)。急性期血肿在MR上遇到的较少,容易被当成占位性病变,需要引起重视。

  • 亚急性早期

去氧HB转变为正铁HB(但还在红细胞内),拥有5个不成对电子。与急性期不同的是,此期的顺磁性HB的中心与不成对电子的距离<3埃,可以实现质子-电子-耦极子-偶极子作用,从而使T1弛豫时间大大缩短,T1WI呈明显高信号,而T2WI受顺磁性作用,仍然为低信号。

病例四

解析:典型的亚急性早期血肿,T1WI高信号仍然符合血肿演变规律,从边缘开始出现,对应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而血肿中心呈双低信号(表示其仍然处在急性期)。

  • 亚急性晚期

正铁HB随着红细胞的破裂开始与细胞间液发生混合,浓度瞬间被稀释,由不成对电子引起的微磁场震荡作用被明显减弱;另一方面,过多的自由水混合进血肿内部,拉长了T2弛豫时间。在上述原因作用下,T2弛豫时间被大大延长,从而导致血肿在T2WI上的信号由低变高。T1WI信号由于质子-电子-耦极子-偶极子的作用还是呈现高信号。

病例五

解析:经典的亚急性晚期血肿,血肿边缘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注意此时血肿边缘在DWI上已经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黑环”了(红箭)。

  • 慢性期

发病2周后,血肿边缘逐渐被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含铁血黄素细胞,具有极强的顺磁性,在T2WI高信号血肿的边缘形成明显的低信号环,这种低信号环会一直存在,这也是脑出血软化灶和脑梗软化灶鉴别的关键。

病例六

解析:慢性期血肿边缘典型的T2WI低信号环——“黑环”,在使用回波链技术(EPI)的梯度回波序列中(诸如DWI、ADC、eADC等序列),黑环会被放大。而病灶中心为完全液化区,呈水样信号(红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