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决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
大家好,我是畅读历史的子非鱼,很久没有用 子非鱼 发文了,就索性不用了。
村里人都叫我 大明。在外漂泊了几十年了,最近决定回村里,做一些和教育相关的事,今天开始,就用 大明 来发文吧。
名字只是个代号,方便大家辨识,畅读历史,永远不会变。
孔子说,他从15岁就“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不是自力更生,不是自己养活自己。三十而立,立的是志向,也就是知道这辈子要做什么了。
“这辈子要做什么?”是大部人的迷茫,
有一本书叫《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为了让女儿有“炫耀”的资本,为了让女儿成为交际场中的亮点,妈妈给女儿报了钢琴班,
妈妈本来的想法是,学学就行,当和人聊起女儿的时候,她可以自豪的说,“我女儿会弹钢琴”;当女儿参加各种聚会时,弹一曲钢琴,可以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这就够了。
女儿,却深深的爱上了钢琴。十二岁时第一节钢琴课上,她就感受到了自己真正的愿望,便是成为一名钢琴家。
在一次钢琴比赛获了奖之后,女儿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她准备抛弃一切,一心成为钢琴家。
妈妈先是惊呆了,然后是各种说教,“没有人可以靠弹钢琴活着”、“去学法律吧,那才是你未来的职业”......
“那你还送我上钢琴课?”
“那是为了让你多才多艺,丈夫们喜欢这样的妻子,在宴会上你可以盖过其他人......”
女儿去读了律师,最后在图书馆找到了工作,但她从未忘却钢琴,
“决定去死”,也许是她对这个令人无奈的世界唯一的反抗。
我曾经写过一篇[人生有何意义],维罗妮卡应该是第三种人,很早就明白自己此生归宿。只是很可惜,她无力对抗这个世俗的世界。
在现在的社会里,当你决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你必须说服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你自己,
你要去做一件事,必须放下正在做的事;
你要去一个城市,必须离开现在的城市;
你要去创业,必须放下安逸的生活;
你选择了远方,必须风雨兼程...
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你必须说服自己,放下已经拥有的一切。
这个难不难?很难。人性的弱点,是对已到手的东西舍不得放手,也就是损失厌恶,据说很多商家都用这个人性的弱点搞营销。
我在另一篇文章[又一个中年人的命题...《奇葩说》-身边的同龄人过的都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命追?]一文中提到过,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赚更多钱”,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赚钱,包括上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
当我们决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极大的可能会面临“舍弃”,我们必须把已经拥有的--舒适的生活、看起来不错的工作...--舍弃掉,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太难了。
所以,很多人的很多愿望,只是在脑子里闪了闪,就被“舍不得”的心念压制下去了。
十二岁的维罗妮卡为什么可以抛弃一切去弹钢琴?极大的可能是,十二岁的她还什么都没有,不存在“舍得”的问题,
很庆幸她在十二岁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这种执念让她做其他事,都感觉味同嚼蜡。
“我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这就是她的人生。
第二个要说服的人,是你的亲人
包括生你养你的父母,同床共枕的另一半,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出现在你面前的亲朋好友,
他们会说,别瞎折腾、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那不好做、失败了怎么办....当然,他们都是善意的。
其实,当你决定要一辈子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容易支持你的,是陌生人。因为你的好与坏,与他们并不相干;而他们的支持也很廉价:“加油,你可以的,我看好你......”。
陌生人的支持也不是恶意的,只是“举手之劳”,
亲人们会给你拉后腿,因为他们会真的担心你做不好,担心你失去了现在的,也没得到将来的。
发现了吗,亲人们的想法和大部分人一样的,害怕失去。
当然,你也可以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朱兰一样。在把家里安顿好之后,他选择了“抛妻弃子”,一下子消失了,然后一心一意的画画,最后每一幅画都价值连城。
维罗妮卡无力对抗世俗,最后选择了用死亡来对抗;斯朱兰则直接选择了离开,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看来,要说服自己的亲人,挺难的。
幸运的是,我说服了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
当你决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不用担心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只要问自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日子,你能否“不改其乐”?
当你决定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不用担心亲人们的反对,只要说,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愿你们也能找到。
人生的方向,你找到了吗?
上一篇:你最喜欢《论语》里的哪句话?
推荐:如果明天我即将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