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变革之年》|作为一部口述史(2396字/6分钟读完) 2024-04-25 21:54:07 作者:杨楚佳 校对:LIT.CAVE编辑部 《1963:变革之年》一共分为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 1963 年初到 1963 年末,串联起了当时的年轻人们从无名之辈到成为偶像、标杆的回忆。大部分讲述者是乐队成员,服装设计师、记者、作家、公关、摄影师等则在其中穿插出现,但谈论的话题总体围绕音乐。随着 “英伦入侵”的逐渐成形, 可以看出叙述的视角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在每一章中,也有从个人史讲到时代背景的转变。可以看到了编纂者的用心。《1963:变革之年》作为一部独具特色的非虚构作品,笔者更想谈谈这部非虚构作品的形式——口述史。战后英国疲惫的气氛,单一的娱乐节目,随时被叫去参军的担忧,讲述者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这些英国的年轻人们可以从停在海面的船上接 收电波、从美军基地的自动点唱机那里听到来自美国的摇滚乐,由此他们的激情大多寄托在了音乐上。他们弹奏最便宜的、甚至是自己制作的乐器,住在廉价的地下室,接 一些乐队演奏的零工,或是在酒吧巡演。回忆起来,可以说那是除了乐观一无所有的年代。在积累了足够的能量之后,这些年轻人开始参加比赛、见经纪人、发第一张专辑、 出道,轨迹从英国来到了美国。披头士在美国的爆红,制造了英伦摇滚的漩涡。在美国打开市场后,这些年轻的摇滚客们站上舞台、被人崇拜。在音乐人们的成名故事、幕后细节以外,女性自我解放的经历也尤为宝贵,她们的身份多是时尚设计师、模特、演员,积极地以重塑女性形象的方式改变着时代。音乐界的讲述者们身上充满共性:都来自工人阶级,并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这意味着自由的童年、不受约束的个性。他们都将酒吧赶场演出作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演奏的都是美国的流行歌曲,都曾经崇拜巴迪·霍利。从这些共性中,读者可以看到时代的图谱,看到英国的年轻音乐人们是怎样被美国的音乐所影响。个人记忆聚集在一起,构成了集体记忆。或者说,受到时代风潮所影响的个人回忆 把个人和群体的记忆塑造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这也是口述史的特征。提出“集体记忆”概念的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记忆由一种已确定的身份决定。”在乐队中不乏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成员时,编纂者有意突出工人阶级音乐家们的讲述,讲述者们也认同自己的出身,能够如此潇洒地回忆成名前穷困 潦倒、居无定所的时光,并以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经历为傲,或许是因为这样来自底层的反叛气质更符合作为摇滚音乐人的特征,符合对那个革命性的年代的集体回忆。口述史是个人的生活史。“英伦入侵”、“青年震荡”,人们往往用这样宏大的词汇来概括六十年代。但对于这些音乐人来说,最开始组乐队、玩摇滚的动机都 是非常个人化的:或许只是因为很酷、抑或是偶然获赠了一把吉他、又或者是为了 取悦女孩、或者单单就是因为自己喜欢。这样真实的动机往往在历史中被忽略,或赋魅。而这些被理解为重要文化事件的乐队与音乐作品,在诞生之际,可能只是对流行音乐风格的模仿,甚至销量低迷,需要通过“作弊”——花钱买自己的唱片——才 能挤入销量榜单的底部。口述史从平民的视角叙述历史,让被以往历史忽略的大众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个人生活与回忆的初衷是去精英化的,这也符合这本书中讲述者最初的身份。虽然如今许多讲述者都已名列摇滚名人堂,但他们出身工人阶级,并以这些身份为傲,把自己定义为打破阶级壁垒的反抗者。印象很深的是讲述者们对口音的看法:口音代表着阶级、为一个人打上底层社会的烙印,但披头士让方言流行了起来,有口音变成了时髦的、容易获得女孩欢心的标志。作为后来成为一代人偶像的年轻人们,在 1963 年时还蓄势待发,那时候的他们还不是影响乐坛的偶像, 他们也曾作为崇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着自己的偶像;也曾作为一个等待伯乐的青年,在比赛与巡演中与自己的放行商、经纪人相遇。从口述史中,也可以看到同一个事件对不同的人影响的差异。在讲述者谈论对时代大事件的记忆、或是对六十年代潮流的影响力的感知时,往往是记者身份 的讲述者对当年著名的政治事件更为敏感、忧虑,盖伊·特立斯关注美苏军备竞 赛、追踪核弹的发射新闻并对此忧心忡忡。而在本书中出现的音乐界的讲述者们对当时的政治事件较为冷感,如乐评人罗伯特·克里斯戈所说,当时美国离经叛道的气氛是为了更多地享受这个时代,这比【zhengzhi】因素重要得多。而谈到对1963这重要的一年的感受,由于身在其中,这些音乐人甚至感受不到这一年发生的变化对自己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因为讲述者的回忆的不精确而受到诟病:有熟悉摇滚乐史的读者发现,讲述者们提及的事件在某些细节上与事实偶有出入,比如记错 节目的名字,且编纂者保留了这些错误。但这本口述史的价值并不会因为记忆的偏差而受损。口述历史学家亚历山德罗·波特利这样定义回忆,以回应蔑视回忆作为历史资料来源"不可靠"的观点:“真正重要的是,记忆并不是过去事实的被动载体,而是积极创造意义的过程。”但是,本书确实有一些遗憾之处。口述史的形式可能是与这些讲述者的特质相悖的。讲述者是音乐人、艺术家、模特,他们擅长使用音乐、视觉、肢体来表 现主题,而不是用语言来讲述,导致了访谈内容的单薄。由讲述者的相似经历构成的时代共性也意味着主题的单一,给读者强烈的重复感。此外,对 1963 年及其前后的风潮,都不可能避过“披头士”这个名字,本书中甚至有一整个章节都是关于讲述者对他们的印象,但可惜的是,书中没能收录披头士成员的讲述,作为这个潮流的核心人物,他们却仅仅成为了被讨论的对象。如果想了解 1963 年前后的流行文化,这本书不是第一选择,它的内容对于摇滚乐队的侧重压倒了一切,更像是资料而非对一个时代的多面研究。它更适合 的是了解摇滚乐史的乐迷,如果对讲述者的人名与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在这本口述史中读到种种幕后的细节时,大约会会心一笑。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赞 (0) 相关推荐 一位老于世故的讲述者||越青 作者:越青 老去的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老了 连同我的记忆 老街坊们留下吆喝的大嗓门 呼唤中洲岛上顽皮的后生 那些身影 并没有回家 他们在吆喝声里散失 老去的十里长街 将不愿散去的部分刻在心里 让娃娃井讲 ... 好声音就是竞争力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185天的第185篇原创文章 每天会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听 ... 《你怎么可以忘记》《还真离不开》 <你怎么可以忘记> 怎么可以忘记 你怎么可以忘记 我们之间爱的故事 爱的故事 当初说好在一起 说好在一起 一个转身你就离开 曾经的誓言看来你早已忘记 怎么 ... 文穴书评|《1963:变革之年》:那一年,年轻人用音乐、艺术、时尚改变了世界(2110字/6分钟读完) 字数:211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Ansel 图片:unsplash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1963:变革之年> 作者: [英] 罗宾·摩根 / [英] 阿里尔·列夫 ... 《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为女儿造一台大宋时光机(2698字/7分钟读完)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编辑部 无论怎样,<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作者吴钩的身上都漫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新民说」出的这本<宋潮>从装帧上来看可以说是精美且古 ... 读书札记二则 || 读刘家和《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一书和王宏志《作为文化现象的译者》一文 札记一 链接: 我在不断开拓自己视野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眼界都必然是有限的.像我理科这个情况,想要做到学术前沿是不可能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所学知识转换成为能力.知识是零散的 ... 英国的一部罪恶史,每次看完,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英国的一部罪恶史,每次看完,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是一部灭绝史:北京猿人惨遭屠杀,被当成食物 人类进化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人跟人猿之间,存在着某一种亲缘的关系,拥有共同的祖先.古类人猿在最早的时候,出现在非洲,是从原始猿类慢慢进化而来的.其实,人类的进化历史也等于是一部灭绝史,达尔文在进化论 ...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 暗蓝解读 关于作者 克里斯蒂娜·科顿,英国肯特大学博士,目前任职于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剑桥狄更斯学会创始人,自由写作者.曾就职于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 关于本书 这是一部从现实入手探究意象演变历 ...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什么说一个河南就是半个中国? 河南,简称豫,省会郑州.中国的产粮大省,与东北和山东齐名,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就来自这里,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全国闻名的双汇集团总部就坐落于此. 此外,河南的大豆种植,粮油棉花等 ... 印度的征服史,好似一部搞笑史,笑看印度土著如何混成了奴隶 纵观印度的历史,活脱脱就是一部印度贱民达利特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血泪史.史书翻了三遍,我总结出来一点,那就是--不长记性.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明起源方面,属于世界前列,这也是让印度一直引以为傲的 ... 【梨园训诂】“口述史”与“文献史”的辩证——由《菊坛旧闻录》说开去 <菊坛旧闻录>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台出版的一部"回忆录"式的文集,作者丁秉鐩,他是60年代台湾广播电台主持人.这部著作1995年10月由戏剧出版社再版发行,可谓海峡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