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鸿 || 突围与重构——百年贵州诗歌回眸

9小时前我要分享

突围与重构——百年贵州诗歌回眸如果说贵州的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沉寂,那么可以说贵州的新诗也经历了差不多一个百年的孤独。好在当下的贵州诗歌以其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正在勃兴,融入中国诗歌发展的大潮。因而借《天津诗人》2020 冬之卷“中国诗选·贵州诗歌档案”出刊之机,梳理一下贵州诗歌发展的历程,回眸其百年的踪迹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短促而粗疏的回眸中,其轮廓可能不会太清晰,甚至难免片面。贵州新诗的曙光历史上的贵州地广人稀,荒蛮年久,素来与中原主流文化交流甚少,在多次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又因贵州处于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直到公元 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王朝在贵州设立行省,并实行“调北征南”“调北镇南”等举措大力开发贵州,才逐步有所改观。历史上尽管贵州是所谓“蛮夷之地”、夜郎之邦,但也曾出现过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大儒:“汉三贤”之一、经师大儒尹珍不仅是贵州叩问中原文化第一人,也是中原汉文化的贵州传播人、奠基者;明代旅居贵州的心学集成者王阳明,其儒学思想不仅冠绝明代,也对后世及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产生影响。或许是受两位文化巨匠的影响,自明清以来,贵州人文蔚起,雅士云集。在明代,《黔诗纪略》共收录241位诗人诗作2406首。之后,诗人辈出,西南大儒郑珍、莫友芝之外,还有黎庶昌、孙应鳌、周渔璜、丁宝桢、张之洞、刘韫良、余达父、周素园等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一度形成“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鼎盛局面。这是当下贵州诗歌创作的文化基因与土壤。贵州具有真正意义的新诗,始于蹇先艾。1922年,在北京求学的黔北学子蹇先艾就在《晨报副刊》第132号上发表了新诗处女作《二闸舟中》,走在新诗发展的前沿阵地,却不能直接影响到贵州新诗的发展。在“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浪潮的相继推动下,30年代前后贵州虽然出现了“新体诗”,但也仅仅是强调了诗歌文本“以新语入诗”的外在形式,其内核仍然难以脱胎换骨,文学形式的变革仅仅是贵州诗歌现代性的一个表征,文学革命对贵州诗歌的影响,仍微乎其微。直到抗战时期,贵州本土诗人才逐渐走出古体诗的藩篱,出现了卢葆华、苏凯、张善征等一批本土新诗人。其时,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州,一时聚集了茅盾、闻一多、叶圣陶、巴金、沈从文、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臧克家、穆旦等还在当时的《贵州日报》《中央日报》( 贵州版 ) 发表诗作,为贵州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回过头看,或许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斗争形势的需要,加上贵州的新诗歌从一开始就营养不良,大多新诗作品基本上是外在形式多于诗歌本质。但不管怎么说,贵州新诗发展毕竟已获得新生,对新诗发展史作了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阵痛中的呐喊与反叛1978年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贵州新诗的发展也从此获得新生。改革伊始,中国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革,贵州新诗也在荒漠中甦醒,并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1979年,李发模的叙事体长诗《呼声》在《诗刊》第2期发表,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大地醒了,安息的魂魄,你还沉默着!春花开,美丽的姑娘,你还沉默着……”在诗歌乃至整个文学领域尚处于万马齐喑、百废待兴的中国,这首诗猛烈撞击着所有读者的心灵,也给萌芽中的改革开放增添了新的动能,曾被苏联诗人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后获中国首届新诗奖,李发模成为贵州新诗走向全国第一人。期间,除了李发模,贵州一批经历过身心劫难的诗人,也纷纷拿起笔来放歌新生,产生过一批优秀诗人。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他们中成绩较突出者有黎焕颐、廖公弦、钟华、张克,以及叶笛、程显谟、陈佩芸、王蔚桦、罗文亮、周嘉堤、王建平、王泽洲等。但总体上看,当时的贵州诗坛,诗人可谓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而且从全国视域来看,除了李发模影响较大,进入全国视野的诗人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贵州新诗发展基础薄弱,受时代观念、学养结构等影响,民歌化、通俗化、形式化、表浅化等特征尤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一批“隐性诗人”游离于当时大众“审美”之外,甘当“叛逆者”。他们批判传统、唤醒人性,诘问现实、张扬自我,力求在实践中开拓出一条贵州诗歌发展新路。贵州大学赵宇飞等组织的“地平线”诗社聚集起来的黄健勇等一批新人,与“崛起的一代”遥相呼应,他们借“朦胧诗”的兴起,醉心于“隐性写作”,带着刚刚复苏的自我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潮,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使命感,写出了一批探索性的诗歌,其中有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民间”受到追捧,广为传抄。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90年代初期,一批正在就读大学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新人,力求打破贵州诗歌压抑沉闷之气,奋力开疆拓土。这批有热血有诗歌抱负、思想开放,并接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汲取中外诗歌精髓的年轻诗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写出一批力作,逐渐成为贵州诗歌的中坚力量。从此“冲出贵州、走向全国”成为一代又一代贵州诗人共同的夙愿和闪亮的身姿,贵州诗歌开始呈现新的亮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唐亚平和陈绍陟。唐亚平被称为“柔美火焰”的“女性黑色系列”组诗《黑色沙漠》,在全国诗坛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伊蕾、翟永明的“女性诗歌”遥相呼应,形成中国女性诗歌的独特“景观”。1985年参加诗刊社第五届“青春诗会”的陈绍陟,也出手不俗,长诗《西部大书》《黄果树大瀑布》、组诗《还乡》《穿青人》《赶马人》等力作及诗集《生命的痛处》构成特色鲜明的“高原诗”系列,引人注目。这一时期贵阳聚集的诗人有王付、黄相荣、吴若海、南鸥、张景、王强、秋潇雨澜、西篱等,各地区聚集的诗人有张嘉彦、王家鸿、空空、张凯、龙俊、卡西等诗人,随后谢迎旭、刀、农夫、赵俊涛、王家洋也加入其中,这一波诗人与80年底初期的唐亚平和陈绍陟共同构成了贵州整个80年代的诗学景观。从现在来看,这些诗人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诗歌语言上都为贵州诗歌的勃兴积聚了无法复制的精神势能与话语方式,他们正在致力于突破诗歌重围,甘当“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盗取振兴贵州诗歌的“火种”,为日后贵州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唐亚平、王付、赵云虎、黄相荣、秋潇雨澜等诗人还以《中国诗歌天体星团》的名义参与了徐敬亚等发起的“86年诗歌大展”。从80年代末期开始,很遗憾贵州诗歌也与全国一样进入了90年代的沉寂时期。1993年夏天,在贵州诗歌随着全国继续沉寂的时刻,消失了整整四年的南鸥仿佛从天而降,带着刚刚出版的流浪诗集《火浴》,在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原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举行诗歌讲座和诗歌朗诵会,南鸥“流浪诗”诗集《火浴》,正如诗歌批评家杨远宏先生所言“以悲壮的生存际遇与真理对话、与神灵对话的诗学精神”与当时的精神境遇高度契合,正好引爆了当时异常沉闷的诗歌空气,一边沉寂一边积蓄力量的贵州诗歌又重新被点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赵卫峰、梦亦非、王黔、阿诺阿布、西楚、杨琨等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诗人亦成群呈现,并形成了以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大学毕业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又一波贵州诗人。彼时贵州散文诗创作异军突起。在贵州民族学院任教的徐成淼,在创作发表大量激情四溢的散文诗的同时,积极筹组贵州散文诗学会及研究中心,逐步在其麾下形成了散文诗“黔军方阵”,罗文亮、喻子涵、王鹏翔、牧之、周雁翔、欧骁、刘毅等诗人,使得贵州散文诗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全国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新的诗歌生长形态与格局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贵州诗歌人才队伍的日益成长壮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诗歌创作与交流呈现新格局,以前只能依靠刊物和报纸发表作品的时代已经结束,贵州诗歌得以面向全国,走进纵深,逐步实现转型,多元化、外向化的格局业已形成,并形成贵州诗歌有别于其他省份的鲜明特征:一是以60后、70后为主流的基本格局依然占居主导地位。尽管唐亚平和陈绍陟等主将早已退出诗歌舞台,但60后、70后代表诗人们佳作频出,实力强劲,对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诗人仍具有示范带动效应。60后代表诗人有姚辉、南鸥、郑单衣、赵俊涛、徐必常、彭澎、末未、安斯寿、钟硕、陈长文、祝发能、王强等。南鸥除了诗歌创作之外,还先后在《诗歌月刊》《中国诗人》《星星》诗刊开设诗学专栏,诗学理论多有建树,并不遗余力的推动贵州诗歌的发展,在全国有较大影响。70 后代表诗人有阿诺阿布、赵卫峰、李寂荡、梦亦非、芦苇岸、袁伟、杜春翔等诗人。赵卫峰在诗歌实践与诗学理论上也是并驾齐驱,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同时也积极地扶持贵州诗歌新生力量。二是开放多元的诗歌格局基本形成。由不同代际、多个民族诗人方阵组成的贵州诗歌,充分汲取了中外诗歌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养分,形成了创作形式多样化、创作特色多样化,各种风格互为补充的多元开放诗歌发展的新格局。随着拥有更多经验借鉴与开放空间,80后、90后乃至00后的诗人,由于具有更为丰富的诗歌养料和更多自由交流展示平台,诗歌成长环境更优,他们起点较高、视野更宽,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成长更加快捷。现居成都的贵州籍诗人熊焱是贵州80后诗人的代表,此外有一定知名度的80后诗人有徐源、冰木草、钱磊、刘脏、非飞马、朵孩、木郎、阿琪阿钰、罗逢春、罗霄山、哑木、顾潇、子淇、孙守红、李廷华、马晓鸣、若非、冉小江、西左、朱永富、王纯亮、吕敬美、青戊、李静、任朝在等。90后诗人有文峰、鬼啸寒、曾入龙、蒋在、树弦、野老、许言木、芒草、朱顚云、左安军等。由于代际年龄不同,成长坐标各异,诗人成份众多,加上受到多种文化养分的滋养,贵州创作难以解析其具体的艺术特征,但总体上看,贵州诗歌是兼收并蓄、丰富多元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已全面融入全国诗歌主流。三是民族诗人的创作构成贵州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土家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贵州少数民族诗人众多,诗歌创作成就突出,是贵州诗歌重要的诗歌力量,仅仅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诗人就有5人次。1990年,王家鸿以诗歌《扁担山》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贵州首个获得诗歌“骏马奖”的诗人。紧接着,第四届张顺琼以诗集《绿梦》、石干成以诗新《五爹趣事》获奖,第五届喻子涵以诗集《孤独的太阳》、罗莲以诗作《年年花开》获奖,第六届罗莲以诗集《另一种禅悟》、禄琴以诗集《面向阳光》获奖,贵州创下连续 4届5人次获诗歌奖佳绩,尤其是罗莲连续两届获奖。不同代际的贵州诗歌主将禄琴、喻子涵、王家鸿、阿诺阿布、杨朝东、农文成、漠血、空空、罗莲、赵雪峰、鲁弘阿力、王家洋、龙险峰、杨启刚、赵卫峰、西楚、黑黑、姚瑶、徐源等都是少数民族诗人。四是以地缘为纽带的诗歌群落特征明显。贵州以地缘为纽带,聚焦了众多实力诗人、创作业绩突出的诗人,形成几个诗歌高地,构成几个贵州诗歌“现象”,并引起广泛关注。其一是“纳雍现象”。毕节纳雍在贵州是经济文化相对较落后的县,但实力诗人众多,创作成就斐然。纳雍在40余年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实践,都留下了代表性诗人。如60后的陈绍陟、西篱、空空、居一、睁眠、李枝能、陈金平、漠血、陈俊龙等;70后的王庆、王晋、唐江、春晓等;80后的徐源、朱永富等;90后的左安军、汪常等。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的诗人超过50人,全县诗人加入省级作协的有20余人,其中3人加入中国作协。其二是“绥阳现象”。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伊始,绥阳群众性的诗歌创作就十分普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绥阳或绥阳籍诗人群体规模已十分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目前有国家级协会会员14人,省级作协会员58人,省级文艺类协会会员105人,绥阳产生了李发模、廖公弦、崔笛扬、杜兴成等有影响力的诗人。其三是“民院现象”。贵州民族大学的前身贵州民族学院,自80年代以来逐步产生了一批在贵州诗歌阵容中十分给力的诗人。从民院师生中产生的“民院派”诗人不但众多,而且实力不俗。如徐成淼不仅是贵州散文诗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散文诗界的领军人物,先后获得多届贵州省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喻子涵、王家鸿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徐成淼、空空、赵卫峰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贵州省十大影响力诗人”,全省10席就占了3席。此外,实力诗人龙建刚、王强、黑黑、西楚、杨启刚、罗树、王鹏翔等,也是贵州诗坛实力诗人。“民院现象”在省内早已引起广泛关注,有关专家学者还就此进行了多场学术研讨。弯道取直的贵州诗歌新势能几乎与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步,新世纪的贵州诗歌,也呈弯道取直、多元并存、包容发展的新态势。贵州诗歌的发展,既依靠诗人自身的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也仰赖一批甘当“铺路石”的诗人们的大力推动。2006年2月,由贵州省作协编辑出版的综合性文学系列丛书《贵州作家》创刊,一直延续至今。同年8月,由南鸥、李寂荡编选的《山花》2006年诗歌专号,汇集了118位诗人作品,是贵州诗歌史上最大规模的群体集结。同年11月,阿诺阿布、南鸥组织召开“首届贵州·阳明诗会”,百余位诗人共同发布“中国修文·诗歌宣言”,强化诗人的时代使命担当与创新发展。同年12月,南鸥、张景以全国视野策划编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同年12月,贵州省作协与《当代贵州》杂志社评选,王蔚桦、李发模、罗莲、空空、赵卫峰、赵雪峰、南鸥、姚辉、唐亚平、徐成淼被评为贵州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影响力诗人”。面对全新发展机遇,诗人自发组织的诗歌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011年6月,南鸥策划了“百年新诗大型纪念专题”“世纪访谈”和“肖像的光芒”,在全国率先拉开了我国纪念百年新诗相关活动的序幕,并于2016 年和2019年在《星星》诗刊开辟专栏。其中2016年连续12期发表了牛汉、郑敏、屠岸、吉狄马加、叶延滨、谢冕、徐敬亚等诗人和诗歌批评家的访谈。同年12月,由赵卫峰和颜同林共同主编的《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出版发行,至今已经出版发行6部,推出了一批诗歌新人。2013年6月,诗人群体自主成立了以李发模为主席的贵州省诗人协会,并创办《贵州诗人》杂志,目前出刊21期。同年7月,诗人自主举办“独山传奇”主题诗歌活动,邀请了一批全国著名诗人、诗歌刊物主编、诗歌理论家与贵州诗人零距离接触,开展理论研讨。12月,南鸥、赵俊涛、姚辉、唐亚平、王家鸿、喻子涵、漠血、惠子等诗人发起的首届“贵州诗歌节”在黔南独山县举办,第二届、第三届诗歌节分别于2015年9月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市举办、2018年6月在毕节市百里杜鹃举办。2019年3月,在南鸥、姚辉、喻子涵、徐必常、赵俊涛、彭澎、庄士鹏共同发起、积极筹办下,作为贵州省作协主管二级学会的贵州省诗歌学会成立。上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贵州诗歌的发展。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贵州高原除了神奇、粗犷、野性、神秘的美学质地之外也有着江南的柔美与灵性。无论是上世纪80年为代表的唐亚平、西篱,90年代为代表的罗莲、禄琴林、宋冬游,还是近几年被重新发现的王郁晓、成果,以及强势呈现的洺雁、蓦景、淳本、子淇、蒋在、李静、熊生婵、卢酉霞等女诗人,都以各自特有的异彩,以交响乐中最细腻、最敏感、最柔美的多声部的弦音,共同演奏贵州诗歌版图的交响……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贵州诗人薪火相传,用激情透析和解构人生的密码,以深刻洞悉放歌多情的土地。春天已经到来。试看来年,贵州诗歌必将更加花繁叶茂、硕果满园,为中国诗歌百花园增添异彩。

作者:王家鸿个人简介王家鸿,布依族,1964年生,贵州镇宁人。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民族文学》《山花》《诗歌月刊》《特区文学》等上百家报刊发表诗歌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骏马奖。诗作入选《贵州新文学大系》《中国当代经典爱情诗选》《2011-2012中国诗歌选》《新世纪诗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等数十种选本。著有诗集《第五个季节》《站立的河流》、合集《中国当代十家诗人诗选》(中-英-希腊文对照版)。主编、参编《安顺诗歌30年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布依族卷》等诗文集。曾参与创办《悦读文学》文学杂志并任常务副主编,参编《新诗》《诗歌周刊》等。贵州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贵州诗歌节、贵州省诗歌学会策划人之一。现供职于安顺市委党校。来源:贵州省诗歌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