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丸治疗脘腹胁肋疼痛临床经验与体会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其组成只有二味药,比例是6:1,即黄连6成,吴茱萸1成。其性味前者为苦寒,后者为辛温,寒温共投,相互为用。其能入肝经,为治肝火要药。主治肝火燥盛,左胁作痛,脘闷腹痛,吞酸,呕吐泛恶,口苦口干,便结或便稀,舌红,脉弦数。其作用机制:肝实则作痛,肝木生心火,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苦寒泻心,清心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克木,则肝能平矣。吴茱萸辛温,能入肝经,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之,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称反治,故能相互为用。
《医方集解》谓:“肝居于左,肺处于右,其所以名“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罗天益谓:“本方独用黄连为君,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为相宜也。”《中医方剂》则谓:本方适用于肝经火邪所致的实证,若肝胆血虚而致胁痛之证,本方即不适合。古今医学家对左金丸的组成、用法、功用,叙述颇为清晰,为后世应用明确了方向,它主治胃脘痛、胁痛、腹痛,用之得当可以立止疼痛,用非所宜,不仅不能止痛,反能使疼痛增剧。
临床常见的胃脘痛,多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常有泛酸,口苦,呕恶,便结,舌红,舌苔黄,脉弦数等,用本方必立即获效。若口淡,纳呆,便溏,嗳气,喜热饮,舌暗淡,苔白,脉沉细,多为脾胃虚寒,则本方不适用,用之使疼痛增甚。
胁痛多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多伴有口苦口干,便结嗳气,恶油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本方最为适用。因黄连苦寒利胆,吴茱萸能辛散胆经郁热。一般认为胆居相火,以郁热为多,因此本方治疗胁痛,效果较好。
腹痛多为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慢性阑尾炎等,其症状表现除疼痛外,多伴有腹泻、肠鸣。结肠炎、阑尾炎亦有表现便结者,并有纳少、嗳气、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此类便结本方较为适合。急性发作如肠炎、痢疾、结石、痛经等不适合使用本方。
临床举例
例一:付某,男,40岁,经常胃脘疼痛,有时呕出酸苦水,大便干结,口干苦,喜饮,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医院检查,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用香砂六君丸、平胃丸等均不见效,改用左金丸后,胃痛立止,坚持服用,痛不再作,最后复查,“球溃”亦消失矣。
例二:王某,女,56岁,患右胁痛有一年余,往往在饭后不久即发痛,有时疼痛如锥刺,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恶油腻,不断嗳气,脉弦数,舌红,苔黄腻。B超检查,提示慢性胆囊炎。因疼痛频作,用他药不能止痛,用左金丸,并节制饮食。三个月后B超复查,胆囊炎已消失,疼痛亦未复作。
例三:文某,女,40岁,脐周痛2年,大便干结,有时又有稀便,矢气多,便下夹黏液,有奇臭,经用纤维直肠镜内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以左金丸给服,连服1个月,腹痛未再作,大便逐步正常,病告痊愈。
体会:
①左金丸临床确能止痛,因疼痛往往起于气滞血瘀,用吴茱萸辛能行气,黄连苦寒泻热,寒温共投,止痛迅速。
②胃脘、胁、腹疼痛的共同点,必须有热象,如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等,如具有虚寒证象,本方并不适宜。
③左金丸是入肝经、泻肝火要药,因胃痛系肝木侮土,胁痛属肝郁胆热,腹痛为肝郁气滞故也。
《传承中医》
目 录
第一章 问诊辑要   (1)
  《黄帝内经·素问》   (3)
    移精变气论     (3)
    三部九候论     (5)
    藏气法时论     (5)
    血气形志   (7)
    疏五过论   (8)
    徵四失论   (12)
  《黄帝内经·灵枢》   (13)
    师传     (13)
  《难经》     (15)
    第五十一难 论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    (15)
    第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    (16)
  《甲乙经》 (17)
    问情志以察病 (17)
  《东垣十书》   (17)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17)
    辨昼夜重轻     (20)
  《医学准绳六要》 (21)
    问病必详   (21)
  《古今医统》   (22)
    问证     (22)
  《医学入门》   (24)
    问证     (24)
  《景岳全书》   (33)
    十问篇 (33)
  《身经通考》   (48)
    问证     (48)
  《医原》     (52)
    问证求病论     (52)
  《医门法律》   (53)
    问病论 附律一条     (53)
  《医宗金鉴》   (58)
    四诊心法要诀 (58)
  《四诊抉微》   (63)
    问诊     (63)
  《医碥》     (67)
    问证     (67)
  《医学实在易》     (82)
    问证说 (82)
  《知医必辨》   (84)
    诊病须知四诊 (84)
  《医法心传》   (86)
    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 (86)
第二章 理论探讨   (89)
  从“心”论中西医融合     (89)
  从“气”论中医与文化现象   (92)
  中医生理之气研究 (95)
  与曹东义教授探讨营卫之气   (100)
  调理气机治则精义 (103)
  中医基础理论别论 (107)
  口感辨证的临床意义   (111)
  消瘀十二法运用知要   (113)
  《伤寒论》“心中”释义   (12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别解   (124)
  《金匮》硝石矾石散证辨析   (127)
  中医临床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之利弊   (128)
  必须重视对医案的总结     (134)
  回归个体化诊疗 有利提高疗效 (136)
第三章 经验介绍   (139)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     (139)
  腰痛诊治心法   (143)
  四逆散的临证应用 (149)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   (151)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154)
  失笑散祛瘀止痛,擅治心腹诸痛 (157)
  缩泉丸加味临床运用   (158)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     (159)
  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一例 (161)
  闭经验案一则   (162)
  止痛如神汤加减治疗痔疮肿痛验案一则 (163)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反酸医案一则 (164)
  难忘紫荆花 (165)
  六味汤治疗扁桃体炎   (166)
  新加香薷饮是夏季感冒良方   (167)
  二仙汤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验案一则 (168)
  老中医用乌梅丸(汤)治愈上腹疼痛顽症  (169)
  自拟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     (170)
  疑似证误辨三则     (173)
  苍参消疹止痒汤治疗皮肤瘙痒医案一则 (176)
  内伤咳嗽医案一则 (177)
  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乙肝效果满意 (178)
  柴胡推陈致新与中医不传之秘     (180)
  自拟解郁安眠汤治疗失眠 (182)
  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医案一则     (183)
  自拟牙痛验方凉血祛风解毒汤     (184)
  自拟疏肝回春汤     (185)
  自拟疏肝利水汤     (186)
  自拟升清降浊汤     (187)
  自拟藿陈枇杷汤     (188)
  自拟苍膝独活汤治疗痛风病尿酸高   (188)
  自拟加减枇杷清肺汤治痤疮   (190)
  自拟白芍木瓜汤治疗脚转筋   (191)
  自拟苍白败酱汤治疗盆腔炎   (191)
  自拟产后复元汤     (192)
  古代治头痛验方     (193)
  古代失眠方举要     (194)
  也谈“辛不过钱” (195)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逐瘀生新,治疗胃痛、失眠  (198)
  防风祛风止痛,为“风药中润剂”   (199)
  骨碎补补肾活血接骨,治牙痛、耳鸣    (202)
  十方九归,《本草纲目》称它为妇人要药    (203)
  三七煲鸡为补药     (206)
  大黄的功与过   (207)
  天麻擅治头昏眩     (209)
  葛根解肌除痹止口渴   (211)
  虎杖降脂退黄治痤疮   (212)
  瓜蒌(仁)与天花粉   (214)
  桑叶与桑皮 (215)
  川楝子与皮 (217)
  板蓝根与叶 (218)
  香白芷开窍除湿止疼痛     (219)
  白僵蚕祛风散结止痒   (220)
  川黄连除湿热解毒消疮肿 (221)
  麦门冬   (223)
  芦竹根生津止渴     (224)
  石膏解肌清热除烦渴   (225)
  短气验案一则   (227)
  医案医话五则   (228)
  医案医话三则   (230)
  医案三则     (232)
  周天寒经验方验案四则     (235)
  崩病重症治验一则 (238)
  口臭从寒湿治医案一则     (239)
  眨眼医案一则   (240)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医案一则 (241)
第四章 学术争鸣   (242)
  “放虎归山”为上策   (242)
  中医就像一条船     (243)
  中医不是金字塔     (245)
  让中医这条船破浪前行     (248)
  应该为中医正名     (250)
  学习中医没有捷径 (252)
  发展中医需要实干家   (254)
  做中医不能迷失自我   (256)
  请不要曲解中医“姓中” (258)
  “王教授现象”警示要关注教师素质    (262)
  “废医验药”该休矣 发展中医正当时 (265)
  用实效驳斥“中医不科学”   (269)
  别重蹈生物医学覆辙   (270)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272)
  医院取消中药房弊大于利 (274)
  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   (276)
  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 (277)
  现代中医不辱使命 (279)
  中医医院应更名为现代中医院     (281)
  为“反哺中医”叫好   (282)
  崇古尊经是与非     (284)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冷思考   (287)
  综合医院建“大中医”值得推广 (289)
  问渠哪得清如许——兼与张毅先生商榷 (291)
  古代中医发展经验的现代启示     (295)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评吴先生的中医发展观  (297)
  以史为鉴治未病     (301)
  精方与围方概念不宜提倡 (303)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兼与黄煌商榷  (305)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309)
  师承教育不能再搞“拉郎配”     (312)
  做中医到底有多难 (314)
  走好中医路要有“爱博勤”   (317)
  中医成才三大要素 (319)
  中医“后浪推前浪”   (320)
  学好中医,“悟性”不可少     (323)
  构建医患和谐关系,技术精湛很重要    (325)
  以人为本 用“心”去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敬业  (326)
  我研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330)
  国医大师朱良春以身试药的启示 (333)
  中医内科教材应贴近临床 (335)
  中药剂量大小 病情因素不可忽视   (336)
  中药大方亦不可废 (339)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341)
跋  传承中医事关战略 (34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