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风:两部本草巨著的相关命运 ——质疑于《本草纲目》与《本草品汇精要》之间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以后,于1580年(明万历8年)的金秋季节,以63岁的多病之躯,从湖北蕲春经南京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太仓的直塘求见当时文坛泰斗王世贞。他要请名人给他的著作写一篇序:“愿乞一言,以托不朽。”当时王世贞将他留饮数日,却并没有立即动手,只是送了他一首诗。这事一拖10年,直到1590年李时珍第二次登门请求时,王世贞才缴了卷。这篇序言却毫不敷衍,写得认真中肯,富有文采,开头就用了两个石破天惊的比喻,“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一下子就把《本草纲目》定位在“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的经典位置上。

明代的金陵(南京),号称“图书之府”。市内书铺林立,刻印精致。30两纹银,便可请人刻一部10万字的书。可是像《本草纲目》这样190万字的巨著,就没有书商应承了。所以《本草纲目》脱稿以后,压了十来年没能出版。现在有了名家作序推荐,金陵出版商胡承龙终于同意刻印。刻印历时4年,书刚刻完,李时珍终于力竭谢世了。临终前,他撰了遗表,嘱其次子李建元把书献给朝廷。当时皇帝正要编修国史,下诏购四方遗书。《本草纲目》于万历24年(1596年)11月4日进呈,11月18日神宗皇帝批了9个字:“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后来《明史·李时珍传》说:“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这显然是顺水说了好话。因为当时《本草纲目》金陵版已刊行3年,不存在让他“刊行天下”的事情。皇帝只有“上嘉其志,留贮秘阁”的意思(见李建元墓志铭)。

王世贞一篇序言拖了10年才动手,神宗皇帝把《本草纲目》“留贮秘阁”,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之谜?我想很可能与另一部本草著作《本草品汇精要》还躺在内库有关。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该书由司设监太监刘文泰任总督,组织太医院编写班子共46人历时一年多编写完成。这本书在宋代《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删繁去复,载药1815种(新增药物8味),绘制彩图1358篇。虽然载药没有《本草纲目》(1892种)多,内容没有《本草纲目》丰富和生动,但它打破了旧本草的体制,重新做了编目分类,工笔重彩,药图精美逼真,而且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孝宗皇帝亲自写了序言,完成时间比《本草纲目》要早70年,它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意外死去,死因成为当时的天大疑案。本来这本书在编纂时,太医院医官与翰林院词臣便有矛盾,如今整个编写班子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而遭到查办,加上新皇帝武宗朱厚照也未必愿意让老皇帝写的序言流芳百世,于是这部明代药典一直封藏在内库里。这前后几十年内的事情,想必神宗皇帝接到李建元进呈的《本草纲目》的时候,心里是完全有数的。王世贞身为文坛巨子,曾独领文坛风骚20年之久,官居刑部尚书,李时珍于1580年第一次托他作序的时候,他正免职家居,前代太医院发生的事情,他肯定也是了然于胸的。这会不会是他没有立刻写序,一拖10年不便言明的个中缘由呢?

按理说李时珍是医学世家出身,其父李言闻医术高超,著有《四诊发明》八卷,当过“太医院吏目”,虽是九品小官,但对当时皇帝猝死、刘文泰涉嫌、《本草品汇精要》封存,这一切都应当记忆犹新。李时珍本人也在北京太医院呆过一年,对前朝旧事,不该不有所耳闻。但他在编著《本草纲目》中,似乎并不知晓在他出生之前存在过官修本草被扣一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本草纲目》的编著,一味地谴责前代本草的差错并力图以文献和实践知识匡正这些错误。这大概是刘文泰一案属于高度内政机密,且《本草品汇精要》编修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脱稿之后立即封禁,李时珍确实不知道内情。否则,他为什么连一点顾虑都没有呢?

《本草纲目》自1596年金陵版问世以后,出版各种版本55种,翻译成日、英、法、德、俄、朝鲜、拉丁文风行世界。《本草品汇精要》至康熙39年(1700)于秘库中发现弘治原本后,曾照原本摹造了一部,又诏令太医院吏目只录文字删去图谱缮写了一部校正本。后来弘治原本流入日本。明代抄本原藏于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以后流落民间,于道光末年被德贝斯主教搜获并携回罗马,现藏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2001年,经中国文化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维多里奥·纽曼卢勒二世国立中央图书馆交涉,将全书文图拍摄完毕,东归故里,使这部500年间从未出版印刷过的本草巨著,由九州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现在,我们终于见到这一套长达36卷图文并茂的大型本草著作了。它将与《本草纲目》一道,双峰并峙,屹立于世界科学技术史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