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民族》坚昆人—黠戛斯人
(一)、坚昆人
坚昆,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唐代称“黠戛斯”,元代称“吉尔吉斯”,清代称为“布鲁特”。和境外的吉尔吉斯斯坦国的吉尔吉斯民族同根同源,是一个民族。
值汉代时,该国地在今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上游,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魏略·西戎传》称:坚昆'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这是坚昆社会生活的主流。这就是说坚昆人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属游牧经济,同时兼营狩猎。据考古资料发现,叶尼塞坚昆人的游牧经济已相当发达,放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等,且马和牛居多。在叶尼塞古岩画中常常可见一座圆顶的毡房,四周有羊群、牛群和马群,这一幅幅游牧图,便是当时游牧经济的写照。在同一地区的岩画中还可见鹿群和猎手以弓箭射击虎、豹等猎物的狩猎图,由此可知其狩猎活动的一斑。
汉代,坚昆的牧地已相当辽阔,已经占有了叶尼塞河流域十分广袤的草场。《汉书》载'坚昆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车师五千里',东与丁零为邻,西与乌孙、塞种毗邻,南与匈奴相接。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坚昆是居住在大漠最北部的部族。
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周围许多民族,坚昆亦在被征服之列。坚昆同丁零、乌桓、乌孙等一起曾积极进行反抗匈奴贵族统治的斗争。汉将李陵降匈奴后,匈奴单于任其为右校王(或右贤王),管辖坚昆等地区。汉朝李陵长期在坚昆地区任右贤王,他的子孙后代均融入坚昆人之中,另外汉人王昭君的后代也融入了坚昆人之中。
公元前49年,匈奴郅支单于西征,败乌孙,兼并乌揭、坚昆、丁零三国,留都于坚昆,于是坚昆陷入匈奴单于的直接统治之下。继匈奴而起的鲜卑在极盛时亦统治到了坚昆等地区。 这样,匈奴被汉朝消灭之后,“坚昆”又相继被鲜卑、柔然、高车、突厥统治。
三国时,坚昆胜兵3万。其族过着游牧兼营狩猎的生活;亦有一定的农业与手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精巧。与邻族有经济、文化联系,汉族的经济、文化对坚昆有明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坚昆人已开始使用青铜器、铁器、木器、陶器以及皮制品。除生活用品外,还有农具、兵器等,特别是从器物上精美的工艺美术图案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坚昆人已经有较高的工艺技巧。这时的坚昆已经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对立。
隋唐时坚昆受突厥统治。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坚昆首领亲赴唐朝要求归属。唐朝以其地设坚昆都督府,封其首领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隶属燕然都护府。公元840年,坚昆灭了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与唐关系甚密。时黠戛斯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多次助唐征突厥和李克用之乱。
(二)、黠戛斯人
黠戛斯,汉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南北朝至隋作护骨,或结骨、契骨、纥骨;8世纪中叶鄂尔浑突厥文碑作Qï;rqï;z,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或纥扢斯。
公元前99年,大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五万余人。最后因李陵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公孙敖有一次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星移斗转,华夏人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唐朝。公元648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数千里、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民族,要跟唐朝皇帝“认亲”。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同为是李广之后。
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黄种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黠戛斯酋长一行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唐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蕃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 军事 行动。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突厥势力称霸漠北草原时,与黠戛斯人冲突不断。突厥势力灭亡后,回纥人成了漠北草原的雄主,黠戛斯人又长期与回纥人对抗。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回纥人出兵助唐平乱。黠戛斯人趁回纥人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回纥人。公元758年,回纥人从唐撤军后,集中兵力突袭黠戛斯人。黠戛斯人惨败,“自是不能通中国”。不过,黠戛斯人并没有从此没落,而是励精图治,致力于民族复兴。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黠戛斯人出兵击破回鹘汗国,回鹘部分西迁,部分南迁,唐朝击败、吞并南迁的回鹘[3-7] 。不知道是否缘于同唐朝皇帝的那份年代远久的亲情,重新崛起的黠戛斯人很快又恢复了同唐朝的藩属关系。公元843年二月,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素来到长安,请求册封可汗。三月,唐武宗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黠戛斯。这封国书据说是由宰相李德裕起草的,黠戛斯可汗与唐朝皇帝的宗亲关系再次被用来滋润两国关系。信中说:“又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今欲册命可汗,特加美号,缘未知可汗之意,且遣谕怀。待赵蕃回日,别命使展礼。”公元845年,唐朝拟遣使册封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后因唐武宗驾崩未能成行。公元847年,唐宣宗册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
黠戛斯人取代了回鹘人,移居鄂尔浑河上游的“帝国的蒙古地区”,即哈喇巴喇哈森和和林附近。但是,这些西伯利亚部落使蒙古地区退化成了野蛮地区。他们一直是蒙古地区的主人,直到大约920年被蒙古族契丹人打败后返回叶尼塞河草原。
关于黠戛斯人从叶尼塞河流域南迁到天山地区的过程,现仍无准确翔实的叙述。大致说来,西辽的西迁和13世纪蒙古人的西侵都影响到黠戛斯,促成部分黠戛斯人南迁。15世纪以后,黠戛斯人被准噶尔人驱逐出七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等七条河流流程区域),迁到前苏联中亚费尔干纳一带。不过原黠戛斯地区仍然有大量黠戛斯人生活。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分黠戛斯人返回七河流域故居。黠戛斯人是今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人)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