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手艺人。

中 國 文 人 書 房

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我们声称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隔着屏幕,就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见闻。

可一份专注和信仰,却在不断地挤压中,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被忽视。

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大、这么快。但我们也逐渐忘记了那些小,和那些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做着看似要被世界淘汰的手艺,却活得比任何人都快乐。

他们的手艺谈不上有多精致,但曾经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须。

他们也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只不过在做的时候,想到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在用。

那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体贴,让看起来粗糙的东西精细了,也有了温度。

他们或出于生计,或出于兴趣爱好,或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一份内心的笃定坚持,一个人,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

■ 手艺是一种生活

小板凳,腿儿短,爷爷坐上编花篮。新柳条,白闪闪,又细又长又绵软。左一编,右一编,编的花篮真好看。

这首可爱的童谣,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土坯房、青砖小瓦、炊烟、牛屋、鸡笼、鸭舍的生活里了。

曾几何时,手艺是一种人与大地紧密相连的生活。记忆中,爷爷能用柔软的树枝,编出各式各样的小花筐。

不同于现在的大规模工业生产,那时,家家户户使用的物什都是手做的,如果哪里坏了,修一修,还能接着用。

20世纪90年代,山西寿阳城的大东庄村曾是晋中、太原地区最有名的柳编村。

如今的村子,并不是想象中遍地都是柳编的场景,只有70多岁的李世德和几位老人,还在坚守着柳编这门手艺。

村中,一面被称为“簸箕窑”的三个老式窑洞,是大东庄仅剩的柳编作坊了。

窑洞没有窗户,只有个黑窟窿似的门,门口用棉布帘子密密地遮住,但那亮闪闪的簸箕、箩筐就是在这里成形的。

说起自己的柳编人生,李师傅至今骄傲不已。他从小就跟村里的前辈学柳编手艺,初学那会儿,手劲儿小,一会功夫就满手血泡。

如今,他的双手由于长期和柔韧结实的柳条打交道,内侧长满了厚厚的茧,两个大拇指也有些变形。

不过,正是这门柳编手艺,让李师傅的生活好了起来。

图片 | 寿阳柳编

改革开放后,吃苦耐劳的他,不仅自己编柳制品,还把村里人的柳制品收购上去外地卖。那会儿的农村,打粮食,过光景都离不开这些家什。

他靠着这门手艺,翻修了房屋,给两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当时,整个大东村,因为柳编这门手艺,全村人的收入都比邻村高出很多。

李师傅说,编好簸箕需要结掌子、结角子、做茬子以及缠沿儿几道工序,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

编簸箕时,只见李师傅一只手掰起竖韧的洁白柳条,另一只手拿着绳锤飞快地缠绕,柳条在他手指间左右翻飞,手指头娴熟地在柳条间游走,仿佛这柳条也变得有了生命一般。

新结出的簸箕洁白如雪,熠熠生辉,与那昏暗的窑里有着鲜明的对比。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里柳呢?

原来是为了保证柳条的柔韧度,存放柳条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土窑冬暖夏凉,正是储存柳条,进行柳编的最佳地方,而且适合四季劳作。

这一切都在诉说,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与自然为伍的人,他们依靠身边的自然资源,制作适合自己身体、适合这方土地的用具。

但近些年来,各种塑料制品出现,让柳编制品渐渐失去了市场。

快速生产带来了廉价的快销品,与适合风土的用具相比,人们宁愿去选择廉价的产品,用坏了修修再接着用的时代结束了。

李师傅叹息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即使会编也不愿意干这活儿。

昏暗的窑洞里,一根根白闪闪的柳条在李师傅手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细密光亮的“家伙”,靠在墙上的,立在地上的,都是亮崭崭的柳编制品。

“咋也舍不下这门手艺,哪天不摸上柳条,就像是吃饭缺了油盐,没味儿。”

在过去那些朴素的日子里,人们手头的大多“家伙什”都出自李师傅这样的乡间艺人之手,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感情亲切。

在李师傅眼里,这一件件家伙里盛着的,其实是生活,是日子,是期盼,是美好。

图片 | 影子醉美

与柳编器具一样,新疆喀什地区的土陶,也盛放着维族人的日常与过往。

在新疆,土陶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当地人生活、生产、甚至宗教活动前洗手净身时都要用到土陶。

土陶颜色丰富,有墨绿、浅绿、中黄、淡黄及褐色、黑色,上面还绘有花卉以及富有维族特色的几何图案。

今天的喀什,只有吾麦尔艾里兄弟和他们的叔叔吐尔逊江·祖龙,还在烧制维吾尔族土陶。

炉窑就设在家中,作坊隔壁就是起居室。烧窑的时候,吐尔逊江·祖龙不能离开半步,他要时刻凭着眼睛和经验来判断炉火的温度。

吐尔逊江·祖农说,开发商征地,要给他12套单元房,但他没要。他说,自己家的房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祖辈留下的房子和手艺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由于时代快速发展,这里的土陶业正逐渐衰落,如今土陶作坊已所剩不多。

但是,至今仍在烧制土陶的匠人们,倍加珍视祖辈们留下的这门手艺,他们仍痴迷于土陶制作的工艺,因为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生活印迹。

图片 | 张景的景

■ 手艺是一种信仰

在西藏,手艺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份坚实的信仰。土旦次仁是西藏达孜著名的锻铜大师,他曾为拉萨大昭寺打造过两尊巨型佛像。

他熟悉佛教故事、典籍,他的细节设计不仅符合典范,还力求从佛像的体态、眼神中传达出佛像的性格和故事。

纪录片《寻找手艺》截屏

因此,土旦的订单源源不断,有时一个寺庙就会向他预定1000座佛像。从商业的角度看,土旦一定很富有了吧。

但其实,土旦不缺钱,但也不富裕。每年但凡有些盈余,他就会自己花钱锻造佛像,送给一些偏远较穷的寺庙。

他说,有时候捐金子,有时候捐菩萨,没钱的话就捐人工,就是这样。

锻造铜佛像很不容易,首先铜片本身就要经过大量工序。随后,工匠再用小锤一点点敲出形状和细微的花纹。

那些精美的佛像背后,是工匠们日复一日耐心的敲打与专注。

通常,一座一米多高的佛像镀金后的造价要30多万元。显然,土旦并不是为了钱而雕塑,而江雍次仁也不为了钱而刻经文。

位于川藏地区的德格印经院要重印一批经书,招募来30位刻版艺人,一年多下来他们才刻了1500块,后面还有4万块板子等着他们。按这个速度,他们还需要26年。

其中,13岁就开始刻版的江雍次仁已经刻了8年,他说,刻的时候好好刻,不好好刻的话,我们很快就刻完了,慢慢刻的话,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

他接着又说,不好好刻,死的时候良心过意不去。

纪录片《寻找手艺》截屏

在藏地,像土旦和江雍次仁的手艺人还有千千万万,他们不急功近利,总是想着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至于其他,并没有考虑太多。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实一个人的快乐,并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

经过疫情这段特别的独处时期,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人最需要的是东西其实很朴素:

健康的身体,干净的空气,清澈的水和简单的食物,以及能够安静的独处能力,一门让自己专注并快乐的手艺。

■ 手艺是戒不掉的瘾

人生变幻,总需要一门手艺得以依止,可居可游,进而让生命从中通达,证悟。

对于箍桶艺人王金良来说,箍桶这门手艺,是他这辈子都戒不掉的瘾。

王师傅从十几岁开始学箍桶手艺,那时,江南人家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箍桶手艺人。

特别是女儿出嫁,一定要让箍桶匠打好陪嫁的五圆件、六圆件、八圆件、十圆件,从浴桶、脚桶直到马桶,至少要有七八只桶。

说起箍桶生意的黄金时代,王师傅脸上掩不住兴奋之情。

然而20世纪90年代起,这一套陪嫁习俗渐渐没有了,随着轻便、美观、实惠的塑料、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箍桶业逐渐走向没落。

虽然王师傅已经预料到了这门手艺的最终结局,但他仍然放不下这从事了一辈子的营生。

现在,他依旧陶醉在锯木、打磨、拼合、打箍、刨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序中。

他说:“连梦里都能闻到满屋子的木香气,一摸到木头又糙又韧的手感就舒服,一辈子,这手艺已成了戒不掉的瘾。”

摄影 | 鲤素素

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说:手艺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与时间相对抗,用一生做一件事。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已沿着长街传来,又飘出去很远。那些斑驳的墙壁,古旧的货台,小小的店面,让人忍不住回想过去的时光。

小时候,家附近有形形色色的手艺人,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在方圆百里赚取生活,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匠人。

做的时间长了,好多人把名字都省略了,加一个姓,就变成了李铁匠、张木匠。

如今,城市在快马加鞭,过去扎根于大地的传统生活也在渐渐远去,曾经那些瞪大眼睛观看手艺人干活的孩子也不见了。

今日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分工细化,使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

手作品逐渐被代替,手艺人的世界渐趋宁静。凶猛的工业文明所向披靡,农业文明不攻自破。人们对老手艺的抛弃,是文明的转场。

但在这转场中,仍然有许多手艺人,似那墙角兀自绽放的小花,为能够芬芳一片角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你的身边还有手艺人吗?关于手艺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谁最中国,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编辑:文人书房。
(0)

相关推荐

  • 记忆中的粪箕、簸箕哪去了?

    灵璧记忆 频临失传的传统柳编技艺   文 /  邱德龙 在紧临风光秀丽的新阳河岸畔有两个古老的小村落,说是两个村落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庄住着的张李两姓居民,那就是现在的游集镇邱楼行政村辖下的第十五村民组.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六):削竹为丝编生活

    相信大部分人的童年里都有这么一首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但却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编花篮这门手艺. 篾匠,用竹子的薄片编制用品的手艺人.曾几何时,制作竹器是个&qu ...

  • 《行摄生活》-91【柳编】

    柳与麻 手与情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画面久久留存在心底,浓雾中的小站,一位身姿绰约的女子,一辆冒着白色雾气的火车,而女子的脚下必然有着一个精美的柳条箱.箱子是古朴的暗黄色,花布包边,阳光闪烁时,会有岁月 ...

  • 手艺人来稿作品选登(一)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中曾经无处不在的手艺已经逐渐边缘化.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手艺不只是民间技艺,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

  • 饶阳南韩村搞柳编为什么在窨子里?

    说篰箩,话簸箕 宋俊岭 饶阳县东里满乡南韩村,是远近闻名生产篰箩.簸箕的村庄,历史悠久. 篰箩.箕是广大农村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该器具是用粘柳条(也称箩柳)编织而成,俗称" ...

  • 旧时此行业的特殊待遇:过河不付船钱,住旅店不付柴火钱

    "柳编匠"民间也称之为"扎柳匠".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 到了宋代,人 ...

  • #祛湿驱寒 #肩颈疏通 #美业手艺人

    #祛湿驱寒 #肩颈疏通 #美业手艺人

  • 佛造像印章#篆刻 #篆刻艺术 @抖音短视频 #最美手艺人

    佛造像印章#篆刻 #篆刻艺术 @抖音短视频 #最美手艺人

  • 手艺人对造物与美的执着追求

    这是创意生活馆第585/1000次图书推荐 <无名的道路>是日本当代工艺大师赤木明登关于造物与美的诚挚力作,手艺人对造物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美"的不懈追求.赤木明 ...

  • 三位丝带绣手艺人,三种美的窍门...

    丝带绣灵感欣赏 ---- 今/日/首/篇 ---- 今天小爱搜集了三位同样来自俄罗斯,但风格迥异,应用方向也略有偏向的丝带绣达人.她们有专注做丝带绣装饰画的,有喜爱做丝带绣包包的,还有做'丝带双面绣' ...

  • 手艺人 |余秋的玉石雕之美

    在这个时代中 令人感到浮躁的事太多 迷失在金钱中的人太多 所幸,仍有一群默默坚守的手艺人 将生活变得富有美感和温度 对于手艺人来说 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 更是一种情怀 一种坚守 一种信仰 一种责任 他们 ...

  • 最美手艺人,感动整个中国!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 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 就只有一个字--"人". 世界再嘈杂,手艺人的内心 仍是安静.安定的. 因为他们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从广义上讲,绝大多数人都是手 ...

  • 有哪些你认为很美的小短句?

    有哪些你认为很美的小短句?

  • 广美教授林墉笔下的女人体,俏丽、灵动,勾人魂魄,养眼!

    第一眼看到他笔下的画 便觉得轻灵劲秀.富有朝气 画面中的人体非常的生动 俏丽.美艳,非常的出众 林墉 1942年生,今年69岁,广州潮州人 1966年毕业于广美的国画系 如今的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享有 ...

  • 不可复制的中国之美,美到极致!

    中国的亭台楼阁之美 ▼ 古人有言:"亭台楼阁,或耸立于青山之上,依附于江河之畔,或点缀于园林之中,生落于繁华之地,似一种装饰依一分山水,亮一道风景."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