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秀芳最好的歌曲之一​|《栀子花开六瓣头》

《大众电影》彩页刊登的故事片《七月流火》剧照

《栀子花开六瓣头》是故事片《七月流火》(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主题歌。此歌具有鲜明的江南民歌音调特点。前两句优美流畅,鞠秀芳用轻柔平稳的语调亲切地出来,很好地勾勒出年轻女性期待与情人会面时的心境。过门后的旋律开始上扬,情绪逐渐上升,“恨不得”和“双手扳下那”的旋律一句比一句紧凑,歌者的心情也较比前面要显得急切,紧随的“啊”字上的拖腔,是女子心情的延续,并为“毒日头”那处高亢激越的高潮段落进行了铺垫。鞠秀芳在高音区圆润明亮的声音表现以及音量强弱的控制我非常喜欢。

据鞠秀的回忆,王云阶在创作这歌之初就把她请到家,向她讲述剧情,介绍“唱这首歌的人物特征以及该人物演唱这首歌的背景”。初稿完成后又请鞠秀芳试唱,并听取她对谱子的意见。王云阶先生对鞠秀芳说,既要让配唱者了解插曲在影片中出现的剧情细节,又要让插曲符合鞠秀芳的歌声特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鞠秀芳

我个人理解,王云阶先生的这支插曲是为鞠秀芳“定做”的。

鞠秀芳自幼在长三角地域生活,她的音色清甜秀丽,表现吴依软语中辅音字音柔美、用韵复杂,语调“细声细语”、“曲里拐弯”等方面的特点很合适。鞠秀芳唱这歌时适度使用了方言音,在音色运用、强弱对比和每个音符的语气上,都格外细腻讲究。这首《栀子花开六瓣头》我印象没有第二个歌者录过音,稍微有点失落。我说过,好歌不应该“绝”唱,应该“各美其美”,让更多的歌者唱起来。

故事片《七月流火》

1939年“孤岛”上海,中共地下党利用公开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举办救济灾民的义卖,暗下里拟动用部分捐款为新四军置办军需。筹划此次义卖是故事片的核心剧情。义卖遭到了王伪政权和租界警方的破坏,华素英被特务暗杀。这部影片是根据于伶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女主角华素英的原型就是茅丽瑛烈士。“七月流火”取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对应了剧情中爱国女性为新四军军需做贡献的内涵。

原著:于伶

编剧:林谷

导演:叶明

插曲《栀子花开六瓣头》演唱场景

华素英在图书馆打开收音机收听职业俱乐部“大陆广播电台”的播音

女工方芳主持“大陆广播电台”节目

应点播演唱歌曲《栀子花开六瓣头》

华素英在俱乐部教唱《栀子花开六瓣头》

这支优美跌宕的插曲是由青年女子方芳(吴冕 饰)唱出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开办大陆广播电台为义卖做宣传,方芳应点播要求演唱这支歌曲。这首以上海民歌面貌出现的短歌承担了一定的剧情功能。它的音调多次由乐队演奏出现在男女主人公的对手戏中,可视为男女主人公的音乐形象旋律。歌词中的“栀子花”也有一番含义。在话剧原作中,剧作家安排栀子花来比喻女党员的品质。我们来看剧本的片段:

“路冰”是华素英的上级领导,老党员。她对“水横枝”的阐述有启发教育下属的意思。据说“七月流火”是后来改的剧名,这话剧第一个名字就叫“水横枝”(岭南一带称栀子花为水横枝)。

于伶的话剧剧本大约完成于1963年,随后上海人艺开始筹备排演,还特地邀约上影剧团的张瑞芳过去当主演。正当前期案头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上边叫停。后来才知道是时任上海文宣口领导张春桥等对这个戏有意见,大意是“难道我们的抗日战士就是靠这样的小资产阶级职业妇女接济的吗?”1977年,在文革中差点没给折腾死的于伶又把这个旧作拿出来改,上影厂在1981年搬上银幕。故事片版本里,栀子花具备的“斗争性”被淡化了,这《栀子花开六瓣头》以一首情歌的样貌出现,在影片里被称作上海民歌。歌词与剧情的结合,用到了些字面的意思—— 男女主角及早结为夫妻,又借“日长遥遥......扳下毒日头”,暗喻对侵略者的仇视,表达希望早日取得抗战胜利的意愿。应该说短短四句歌词,所承载的内容还是很深刻的。

栀子花

《栀子花开六瓣头》的歌谱上,多写成“于伶作词”。我个人认为不太合适。因为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明清时候就有了。

于伶先生取这首古老的民谣稍作修改入了戏文,用得巧妙。歌词与剧情的各种融洽我上面已经讲过。这样一部以一位女共产党员为主人公的影片,用这样一个比较女性化的音乐主题也是比较贴切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