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主编谈 | 《龙岗文艺》执行主编虞霄:把握、坚持、服务,为办好文学内刊戮力前行

虞霄,女,壮族,广东清远连山人。现居深圳。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人社厅作家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龙岗区红棉文学院会长。有作品发表在《中国作家》《作品》《中国文化报》等,出版散文集《越人城记》《岭南岭北.清平记》等。有作品获广东省作协抗疫主题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九江龙杯”散文奖等。现为《龙岗文艺》执行主编。

我定居深圳近30年,深耕龙岗区横岗街道多年,一直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可以说,对当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居委会、每一个工业区、每一条街道,都非常熟悉,并怀有很深厚的感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圳老基层”。

我第一次办刊是在1996年,当时办的是一份镇文化站的文艺简报。之后,相继办了多份工作简报。2010年起,我接手编辑当时横岗街道办事处的一份学习读物《文海撷英》,可以说正式开始办内刊。同时,我也是深圳市龙岗区首家注册内刊《红棉》的创刊社长,以及龙岗区红棉文学院的创会会长。2015年至2020年,我担任《红棉》执行主编6年,2019年起担任深圳市龙岗区文联《龙岗文艺》执行主编。

这些年,我总结出几点办刊体会,主要体现在把握几个关键点和坚持地方特色。

文学内刊大多是政府或企业主办的刊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经费支撑,理想、情怀都可能落空。因此每年必须提前做好沟通,争取得到上级部门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办刊才能行稳致远。其次,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线,从稿件文字、内容到导向都需要编辑认真按照审校流程执行和把握。第三,还需要把握高效原则。基层工作可以用“一个萝卜三个坑”来形容,在深圳这样讲求高效的城市尤其如此。办刊一方面讲求“慢工出细活”,另一方面强调执行力,项目落实才是硬道理,即我们老广说的“搞掂”就“OK”啦。每期要及时出版,及时发放稿费(这是作者最关心的,如遇特殊情况要及时发布消息说明),及时邮寄和分发样刊,让读者及时阅读到我们的刊物,这样才能保持刊物的“新鲜热辣”。

对于坚持地方特色,我个人认为,办文学内刊,一定要兼顾本地风格,不要办成“大众脸”(有人或许会说不如直接订一份《收获》《十月》好了)。当年办的《红棉》就曾开设了“风物志” “城市印”等本土栏目,专门刊发横岗村史、横岗风物、横岗名人、横岗图景等与本地有关的作品,以及辖区学生优秀作文等,雅俗共赏,深受当地读者欢迎。主编《龙岗文艺》后,我们在全市文学内刊中最早开设“湾区来风”栏目,专门刊发粤港澳大湾区作品,目前已刊发香港、澳门、中山、珠海等地作家作品近30件,发挥了很好的文化交流作用;《龙岗文艺》也延续了龙岗特色,坚持刊发本地民俗、民间文艺作品,以此传承优秀的岭南文化、龙岗文化。除了刊发全国各地作家的优秀作品外,我们还不定期刊发一定比例的本土作者作品,如诗歌小辑、散文小辑等。

最后还想提一句,我认为宣传很重要。现在的宣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内刊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坚守,又要创新。我们一直以来都注重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做好内刊的宣传推广,如官方公众号、朋友圈,甚至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区内的融媒体、新闻网、报刊等,不定期刊发本区文艺骨干的创作故事和文艺作品,真正地服务好辖区读者。

我们充分利用文学内刊这个平台,积极发现和培育文学新人,组织本地作者开展采风创作,举办主题采写活动并择优刊发,如结合建党百年主题、改革开放主题、抗击疫情主题、企业家采访主题等,让办刊“年年有新意,年年有新作”,才能历久弥新。

总之,办刊就是为作者和读者做好各项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