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英明: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在灵宝轩辕台一带
姬英明先生认为,在灵宝的北阳平遗址和西坡遗址区域,以“轩辕台”和“铸鼎原”为中心,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的大遗址,有连绵53处之多的阳平镇一带,才符合中华文明大爆发时期的规模,也才能代表“仰韶文化”中期(5900-5300年)的繁盛。
自2018年冬至开启了在“文明发源地讲文明,在历史发生地说历史”的“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行动后,《姬氏道德经》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在大地湾遗址一带进行了第一期探源直播,2019年3月初在史册《国语》所载的神农炎帝诞生地一带完成了第二期探源直播, 4月初来到了中华文明的大爆发之地——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三门峡市等文化部门专家的陪同下,进行了第三期探源直播。
“仰韶遗址“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发现,也是第一个以国际惯例命名的考古遗址。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因机缘巧合,在仰韶村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裸露出地面的彩陶片和石器,随后他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对仰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开启了中国考古的里程碑。“仰韶文化“是个代名词,大致是指距今8000-5000年间以红褐彩陶为主的文化形态。
中国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8100-4800年前的甘肃大地湾遗址,7000-6000年前的陕西宝鸡水沟遗址、北首岭遗址、西安半坡遗址,6000-5000年前的河南渑池仰韶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等。客观地讲,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大遗址,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四省,四川、湖北、河北、青海、内蒙古等临近中华民族发源地陇山的区域,彩陶也多有分布。在这次第三期探源直播中,姬英明先生给大家生动地介绍了 “仰韶文化”的概念、时间分布和主要地理分布样态。
姬英明先生第三期探源直播的主要任务是想探清“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他们首先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仰韶遗址”。但从仰韶遗址本身30万平方米的面积,及周边少量分布的遗址来分析,仰韶遗址肯定不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姬英明先生相继又考察了庙底沟遗址等,认为其规模也不足以支撑“核心区域”的称谓。在来到灵宝市的北阳平遗址和西坡遗址一带后,这里以“轩辕台”和“铸鼎原”为中心,有10万平米以上的大遗址,就有连绵53处之多的遗址群。经过当地专家们的介绍后,姬英明先生判定这一带才符合中华文明大爆发时期的规模,也才能代表“仰韶文化”中期(5900-5300年)的繁盛,该结论得到当地同行专家的认同。
三门峡作为中华文化“天门、地门、人门”的特殊存在,自上古以来,就有很多民间传说,但总缺少确凿的实物实证。自新中国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起,在三门峡地区一共发现“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大小遗址数以千计。据灵宝市文化局单战战局长和考古研究所郭九行所长介绍,在三门峡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典型代表的当数2004年至2006年间,发掘的60万平米的西坡遗址和100万平米的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发现了我国距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建筑面积达516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筑,而且这个超大型建筑还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其它三座大型建筑形成“四象方位”的呈现,门口都是相互对开,形成一个4000多平米的大广场。这表明这四座大型建筑,是公共建筑或公共祭祀场所,也昭示着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复杂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姬英明先生认为这种文明程度,远非近代“原始社会论”和“历史虚无论”者所能想象到的!
姬英明还进一步批判说:近些年,关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或“母系部落”的传言不绝于耳!实则,从大地湾遗址156俱骨骸,到北首岭遗址300多俱骨骸,以及西坡遗址的古人骸骨的化验结果,都鲜明的实证出,从“八千年前起,中华文明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模式”。因为从这些大遗址古人骨骸的化验来观,有精美彩陶鼎、彩陶簋、彩陶钵和彩陶罐类陪葬的古祖,几乎都是男性,女性的陪葬品和男性相比,少得可怜。灵宝西坡遗址在墓葬葬礼上,显然比大地湾遗址和北首岭遗址进步了许多。西坡遗址发掘的一个个人墓圹,其规模相当宏大。长约5米,宽约3.4米,现存的深度近2米,出土量约20立方米,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按照测算,需要10个壮劳力工作5天才能完工。这个特殊的墓葬在下葬前需要备制一种特殊的青灰色泥,还全部用特制的泥料填埋。更独特的是泥中还掺杂着芦苇、枣、酸枣、旱柳、五蕊柳等10余种植物。还需要准备的其他葬品,如木板、麻布、朱砂及陶器随葬品。
姬英明先生还否定了从秦汉起,中华文化在人类生命常识上,掀起的一些怪异的“长生千年之说”!根据近百年的考古化验结果,古人寿命非常有限,多是四五十岁而终!根据姬英明先生考察过的几千俱骨骸,超过七十岁的就一位而已!六十岁的都很少。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古人诚不可欺。西坡大墓葬的是一位身高约1.65米,年龄35岁的男性死者。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位中年男子是谁,但从墓葬的规格可以看出,他一定是一位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一代领导者。
最让姬英明先生激动的是于1982年9月,在灵宝北阳平考古发现的百万平米规模的“北阳平遗址”。据灵宝考古研究郭所长介绍:该遗址发掘出墓葬、房基、灶膛、柱础、草拌泥铺底的屋基面及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红陶鼎、盆、罐、瓮、小口尖底瓶及夹砂陶器等,进一步确定遗址为仰韶文化中期,且延续时间较长,直至商周。在历次复查中,还从北部、中部发现有双间房基4处,屋基面的白灰层厚3至4厘米,密度大而坚硬,为半地穴型。中部、南部有多处竖穴墓葬,距地表1米多,中部两侧各有壕沟一条,为灰土堆实,内含红陶、灰陶残片等。在北部还发现3处圆形烧陶窑。在遗址中部西侧发现含有金矿渣铺底的屋基面,屋基暴露于悬崖边上,距地表40厘米,长4.1长,下层为1厘米厚的草拌泥铺底,上为6厘米料礓石和金矿混合砸碎夯成的平整光滑的层基面。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450米—550米,在考古界有“十里长街”之称。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发现灰坑27个,其中5000年前仰韶时期的灰坑24个,西周灰坑3个,发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时期的墓葬两座,战国墓葬3座,发掘仰韶时期的房子3座,发现各种陶片、石器、骨器数10万件,有平底红陶盆、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缸等,属于仰韶文化,但还有一些龙山文化。2001年6月,北阳平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阳平遗址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探索中华文明发扬及扩散的重要地区。
姬英明先生还特意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人民对文化自信的渴求,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诉求,也伴随着对仰韶文化的不断认识,一步步从上个世纪“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说”,发展到现在的“仰韶文化传承扩散说”。客观地说,仰韶文化是传承发展、发扬光大者,而不是起源者。
5月初,姬英明先生将走进中华文明最大的黄帝族故里古城遗址——425万平的神木石峁遗址,继续为大家直播讲解,距今4700多年的“华夏帝都”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