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与温岭地名趣谈
2010-06-08 18:34:38 来源:台州晚报 叶艳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温岭东辉阁 陈剑/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温岭城区的跃进桥 陈剑/摄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档案馆、纪念册,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底蕴之一。一个地名,也许关联着一段激荡的历史,彪举着一个知名人物,纪念着一个非常的事件,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蕴含着某种意义。许多看似稀奇古怪的地名,都是有据可考的。只是人们往往“日用而不知”,惘然于其渊源了。
温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古地名,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些就与历史人物有关。解读之,历史的脉动隐隐传来。
温岭老城关的人都知道有个尚书坊。但尚书坊之称又因何而来呢?这就关系到温岭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赵大佑。赵大佑(1510—1569),字世胤,号方崖,明黄岩冠屿(今温岭大溪冠城)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为刑部侍郎时,秉公执法,得罪严嵩,被贬官秩。后复起用为南京刑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尚书。一生清正廉明,“勋业著于官,行谊闻于乡”。善书,有晋人风骨,著有《燕石集》。有明一代,盛行建立坊表,旌表人物。尚书坊就是为兵部尚书赵大佑而建。斯人已去,地名犹存,让人追念。
温岭市区以及新河镇都有继光路。其中的继光,指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明代嘉靖年间,台州倭患频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1559年,朝廷委任戚继光为台金严参将,赴浙指挥抗倭。戚继光率部奋勇出击,屡战屡捷,平定了倭乱。人们感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纷纷为之立碑建祠。而以其名作为地名,就成为了最好的纪念方式。
戚继光在温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石塘镇的“上马石”,也和他有关。相传戚继光抗倭大捷,凯旋班师,途经此地。因戚将军骑的是高头大马,而路旁刚好有一块巨石,戚将军顺势将它当作垫脚石,在此上马,于是此地就被命名为“上马石”。
神童门的来历,则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相传宋建炎年间,今温岭市城西街道范岙村出了个神童,叫詹会龙。他聪颖过人,五岁时就写了一首咏石夫人的诗:“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腻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 佳作一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嘉庆太平县志·杂志》有一段记载,描述了詹会龙朝见宋高宗赵构的机智故事:“詹会龙,范岙人。宋建炎间,与同乳弟桧龙并召见,年甫五岁。时外郡进果,上分赐之,曰:'一盂果子赐五岁神童。’即对云:'三尺草茅对万年天子’,上大异之,拟授从事郎,以幼难任职,遣还。未几卒。桧龙长,授通判。敕建坊,其里至今呼'神童门’”。
潘郎的地名由来,如今已被演绎成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说是当地古时有潘姓小伙和陈姓姑娘相恋,却婚姻不成,双双殉情,后人追思,遂以潘郎名其地。但是,潘郎在历史上却是实有其人,不是民间故事里的虚幻人物。《嘉庆太平县志·叙水》载其人其事日:“元元贞初,潘道之才美同安仁,为闽校时,故宋进士黄荀龙赠诗:'龟岭千岭外,黄岩一月程。潘郎教宁德,光显旧家声。’潘郎盖道之,桥其所建。此处一水三桥[注:三桥指陈大娘桥、元家桥、潘郎桥],俗凑集,遂以'元’作'愿’,云'陈大娘愿嫁潘郎’,其诞类小姑嫁彭郎、杜十姨嫁伍子胥矣。”潘道之,即潘德老,道之为其字。据《嘉庆太平县志·选举志》载:“潘德老,字道之,号恕斋,陈山人。元贞间,台省荐为宗晦山长,转宁德学谕。”
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会长、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认为,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包含了人们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因而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地名带着特有的信息,见证了城市的发生发展。在地名这个镜像里,温岭展现了它格外生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