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 | 王国维:说俎(上、下)

编者按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新时期以来,学校尤其致力于人文学科的溯源与重建。王国维、李学勤二位先生,恰好是前后两个时期清华大学人文学科辉煌成就的代表人物。温故知新,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栏目,着重刊发二位先生具有典范意义的出土文献类学术论著,以飨读者。王国维先生著作以《观堂集林(附别集)》为主,李学勤先生著作以《李学勤全集》为主,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二先生治学的成就和特色。

此次刊载王国维《说俎上》《说俎下》,见《观堂集林》卷三。《王国维全集》所收此篇文字稍有不同,这里以前者为主。

说俎上

传世古器,乐器如钟、磬,煮器如鼎、鬲、甗,脯醢器如豆,黍稷器如敦与簠、簋,酒器如尊、壶、卣、罍、勺、爵、觚、觯、角、斝、盉,洗器如盘、匜,兵器如戈、戟、矛、剑,世皆有之。惟俎用木为之,岁久腐朽,是以形制无传焉。案《说文》:“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诗·鲁颂》“笾豆大房”,毛传云:“大房,半体之俎也。”郑笺则云:“大房,玉饰俎也。其制:足间有横,下有跗。似乎堂后有房。”《少牢馈食礼》:“肠三、胃三,长皆及俎拒。”郑注:“'拒’读为'介距’之'距’。俎距,胫中当横节也。”《明堂位》:“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郑注:“梡,断木为四足而已。嶡之言蹙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于堂房。”总郑君《诗》《礼》三注,则俎之为物,下有四足,足间有木以相距,所谓横《说文》:横,阑木也。也;横或中足,或在足胫,其足当横以下谓之“跗”,同柎。《说文》:柎,阑足也。亦谓之“房”。与毛说大异,然有不可通者。《周语》:“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飨宴,则有肴烝。”韦注:“全烝,全其牲体而升之。房,大俎也,谓半解其体升之房也。肴烝,升体解节折之俎也。”则“房烝”者对“全烝”言之。盖升半体之俎当有两房,半体各置其一,合两房而牲体全,故谓之“房俎”。毛公云:“大房,半体之俎。”许君云:“俎从半肉在且上。”意正如此也。既有两房,则中必有以隔之者。案《公食大夫礼》:“肠胃膚皆横诸俎垂之。”既垂于俎外,则郑注俎足之说是也。由文字上证之,则“俎”字篆文作“俎”,象半肉在且旁。而殷虚卜文及貉子卣则作

,作

。具见两房、一拒、两肉之形。由是言之,则“有虞氏之梡”,梡者,完也;“殷以椇”,椇者,具也;皆全烝之俎。周用半体之俎,以其似宫室之有左右房,故谓之“房俎”。若足跗,则不具房形。郑君“堂房”之说,殊为迂远矣。

说俎下

《方言》《广雅》皆云:“俎,几也。”此盖古训。《说文》:“俎,从半肉在且上。”又“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

,古文以为且,又以为几字。”此十一字出小徐本,大徐无。则篆文“俎”从且,且从几。古文又“且”“几”同字。盖古时,俎、几形制略同,故以一字象之。此说有征乎?曰:有。许书篆字“几”字与古文

字皆作从正面视形。然金文作

,或

二形,皆作从侧面视形。案:殷礼器铭屡有

语,其异文或作

,祖丁卣。或作

,父癸爵。或作

。齐妇鬲。《殷虚书契》卷七第二叶亦有此字。自宋以来,均释为“析子孙”三字。余谓此乃一字,象大人抱子置诸几间之形。子者,尸也。《曲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为父尸。《曾子问》:“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是古之为尸者,其年恒幼,故作大人抱子之形。其上或两旁之

,则《周礼》所谓“左右玉几”也。《周礼·司几筵》:“凡大朝觐、大乡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不言祭祀席。然下言诸侯祭祀席“右雕几”;昨席“左彤几”。则天子祭祀席,左右玉几可知。《冢宰》职:“享先王”,“赞玉几、玉爵”。注:“玉几,所以依神。天子左右玉几。”《书·顾命》牖间、西序、东序、西夹神席皆有几,则“左右几”者,天子尸之几也。其但作

者,诸侯以下尸右几也。几在尸左右,故以

二形象之。依几之尸,象正面左右之几,不得不象其侧面矣。此、二形象几之证也。其又象俎者何?曰:古

字象匕肉于鼎之形。古者,鼎中之肉皆载于俎。又匕载之时,匕在鼎左,俎在鼎右。今

字之左从匕,则其右之

象俎明矣。俎作

形者,象其西缩《有司彻》。也。据《礼经》,俎或西肆,或西缩,而独象其西缩者,从文字结构之便也。此又古以

并象俎之证也。

字变纵为横,则为

字。《说文》:“

,下基也,荐物之

,象形,读若箕同。”其所以与

异形者,荐物之时,加诸其上而已,作

形而义已见。又文字之结构亦当如是。其与

固非有二字、有二义也。《说文》所载古文

字,亦丌字“丌”亦古文,金文中“其”“典”等均从之。之变。自丌行而

废,遂以

为片字,

为爿字,义别而音亦大变,遂忘其朔矣。由是言之,则俎、几二物,始象以

,继象以

,其同形可知。但“俎”或加阑而界为二,“几”乃无之,余则无不同也。秦、汉之俎,与几全同,故直名“几”为“俎”。《史记·项羽本纪》“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如淳曰:“高俎,几之上。”又名切肉之器为俎。《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传世汉画象所图切肉之器,正作

形。汉之俎、几形制如此,则三代俎、几之形盖可知矣。要之,古文

字与篆文“且”字,象自上观下之形;

乃自其侧观之;“丌”与“几”自其正面观之。合此三形,俎之形制略具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