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攻打郑国,这一年郑国都城兵...
战国时期,楚国攻打郑国,这一年郑国都城兵力空虚,君臣上下慌作一团,此时,上卿叔詹献上一计,结果导致楚国大军在城外琢磨半天,始终不敢动弹,最后居然被打败了。
当时,楚国宰相公子元亲自率领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都城而来,此时的郑国国力很弱,都城内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楚国的进攻。
听到楚国前来攻打的消息,君臣上下全都慌了神,大家都不知该如何是好,有说准备投降的,有说要求援迎战的,一时间各种意见,众说纷纭。
此时,上卿叔詹站了出来,他命令城内的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城内的商铺要正常开门营业,百姓往来如常,所有人都不许露出一丝慌乱之色。并下令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来一副完全不设防的样子。同时,马上派人向齐国求助。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下,看到此番情景,顿时心里起了疑心;莫非城中设下了埋伏,想引诱我们中计。于是下令不可轻举妄动,等到公子元大军到来再说。
公子元赶到城下时,见此情景也心生好奇,他率领众人站到城外高地向城内眺望,看到城中确实空虚,但又能隐约看到郑国士兵的旗帜。
公子元认定这其中一定有诈,绝对不可以贸然进攻,于是决定先派人混进城内去探听虚实,再做下一步打算。
当公子元还在城外犹豫时,齐国收到郑国的求援信,齐王联合鲁国和宋国同时发兵前来搭救郑国。
公子元听到消息后,知道三国军队即将到来,自己不可能取胜,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了。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空城计,在这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战斗中,从兵力上来讲,楚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信息上,郑国占据了优势。郑国对公子元率领的楚军的各种形势了如指掌,从而做到了对症下药,最后以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取得了胜利。
而这一计策之所以能生效,是由于公子元对楚国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无人知道城内到底有没有埋伏,最后只能保险起见,无奈撤军了。
《易经》中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意思是说:君王如果不保密,就会失去臣子的拥护,臣子如果不保密,就会失去职位甚至生命,做事情如果不保密就会办不成,所以,君子做事应该小心谨慎,不要轻易说话。
把这句话引用到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中,就是领导如果经常信口开河,不注意工作方法的话,就会失去下属的尊重和拥护,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下属如果说话不过脑子、胡言乱语,做事不认真的话,就会失去领导的信任,导致丢掉工作,断送自己的前程。
韩非子也曾说,事情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保密工作做得好。
当我们与人竞争时,对手如果知道了我们的实施计划后,就会将计就计,做出对他们有利的计划和安排。
所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少说多做,凡事不必要讲得一定不讲,把保密和信息安全工作做好,不让对手掌握自己的真实信息,到了关键时刻,才不会给对手以破绽。
我曾经就吃过这样的亏,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人也都是经历多了才变聪明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