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白秀英之死:情绪管控很重要(之二)
上回我们讲了白秀英在处理与雷横的矛盾时,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不善于见好就收。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白秀英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做事做得太绝。
这白秀英见自己的父亲被雷横打了,立马就叫了一乘轿子,径直来知县相公那里告状。
那知县相公一听,也不问前因后果,当即就派了人把雷横捉拿到官,当厅责打,取了招状,然后,就将雷横枷出去号令示众。
但是,白秀英还不肯罢休,一定要让知县相公把雷横号令在自己的勾栏外面示众。这样,白秀英既可出了自己父亲被打的恶气,也能提振自己勾栏的名声。
因为,在白秀英的眼里,这都头雷横活脱脱就是一个很有轰动效应的好广告,她要把雷横的广告价值利用到极致。
第二天,那知县相公果然把雷横号令在了白秀英的勾栏外面示众。但是,那些看押雷横的公差,却念着与雷横的老交情,并不想为难雷横。所以,在绑雷横的时候,只是装个样子,应付一下而已。
可是,那白秀英见了就不爽了。
白秀英把那几个公差叫到自己跟前,威胁公差如果不剥了雷横的衣服好好地绑了示众,那么,她就要去告诉知县相公,让这几个公差吃不了兜着走。反之,她白秀英就会有赏钱给他们。
白秀英这样做,就有点过分了。可以这样说,她是在放任自己的情绪,一步步地封死了自己的退路。
而且,白秀英更为过分的做法,还在后头。
雷横的母亲来给儿子送饭,见儿子受到如此的侮辱,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那些看管雷横的公差,就将雷横受辱的实情告诉了雷母。
雷母听了更加伤心,便一边骂白秀英的仗势欺人,一边来解雷横身上的绳索。
那白秀英见状,就走了过来,与雷母发生了口角。
白秀英骂雷母是“老咬虫,吃贫婆,贱人”,雷母回骂白秀英“你须不是郓城县知县”。
雷母的这句话戳到了白秀英的痛处。于是,白秀英听了大怒,跑过来只一掌就把雷母打了个踉跄。那雷母正要挣扎着起来,那白秀英赶上去又打了雷母几个耳光。
雷横见母亲被打,就一把扯起了木枷。于是,这白秀英和雷横两个人的人生,就在这木枷举起的一瞬间,彻底地改写了。
平心而论,这白秀英确实是把事情做得太绝了。你骂了雷母不够,还要动手打雷母,而且打了雷母一掌不够,还要赶过去再打雷母的耳光。白秀英这样对待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就是连旁人看了都要抱不平,更何况孝子雷横了。
而白秀英如此冲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白秀英太放任自己的情绪了,不要说她管控情绪不得法,她实际上是根本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与雷横的这场冲突中,白秀英彻头彻尾地成了不良情绪的奴隶,所以,才会最终酿成这出悲剧。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雷横。
雷横在这场冲突中,也是个不擅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各位看官应该还记得,当初在东溪村的时候,雷横与刘唐一言不合,就拿着朴刀与刘唐大打了五十余个回合。
如果不是吴用用一双铜链隔开了雷、刘两人,如果不是晁盖闻讯及时赶来,那么,再打几个回合,说不定雷横就会成为刘唐的刀下鬼了。
因为,吴用一眼就看出,与刘唐相比雷横的武功实在是不乍的。可是,雷横就是不管不顾,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定要跟刘唐斗出个你死我活。
那么,雷横的情绪怎么会如此暴躁呢?
第十三回雷横出场时,小说是这样介绍雷横的:“原是本县打铁匠人出身,后来开张碓房,杀牛放赌,虽然仗义,只有些心地匾窄;也学得一身好武艺。”
这“心地匾窄”四个字,就写出了雷横情绪暴躁的原因之所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那就是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完全能掌控的。
这就是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根据费斯汀格法则,只要我们掌控好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很多的意外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肯定就没有能力来控制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最终能帮助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对白秀英和雷横的悲剧,王望如本的回末评语是这样说的:“此是恃气不认理之弊。”此言甚是。“恃气不认理”,点出了两人悲剧的实质。
所以,如果白秀英能好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雷横能冷静处理好与白秀英的冲突,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与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个结局。
当然,如果真的这样了,那么,这白秀英也就不成其为白秀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