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肠癌的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大肠癌属中医学的“脏毒便血”、“肠蕈”、“癥瘕”、“锁肛痔”、“便血”、“下痢”、“肠癖”等范畴。多因忧思郁怒,饮食不节,久痢久泻,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毒邪侵入,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滞留积聚,凝结成积。此病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外邪入侵,营卫不和有关。
肠癌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因素。 忧思抑郁,脾胃失和,致湿热邪毒蕴结,乘虚下注浸淫肠道,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成块是其内因;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寒温失节,饮食不当,恣食肥腻,醇酒厚味,或误食不洁之品,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大肠,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注于肛门,结而为肿是其外因。
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大肠癌中医辨证分为 湿热型、瘀毒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双亏型等,但病人所反应的证候往往错综复杂,临床中可将大肠癌辨证简化为 热毒壅滞和脾虚湿聚两大证型。
前者见大便次数增多,便血时常带有脓血和粘液,腹部胀痛,胃纳不佳,苔黄腻,脉细弱和细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方用黄连解毒、四妙丸、当归龙荟丸、槐花散、少腹逐瘀汤等加减。益气健脾多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肾多用补骨脂、肉豆蔻、诃子肉。
后者见胸闷不舒,胃纳不佳,腹部胀满作痛,大便粘液时伴脓血,臭秽异常,苔腻或白腻,脉细涩或细濡。治以健运化湿,消肿解毒,方用胃苓汤、藿朴夏苓汤、桂枝桃仁汤、木香通气散、消痈汤等加减。消肿解毒常用败酱草、半枝莲、败酱草、薏仁米,利湿常用泽泻、猪苓。同时根据兼证的不同,选择其他药物加味。
扶正祛邪相兼顾
本病以正虚为本,湿热蕴毒为标。本病虽然只是大肠的局部病变,但从整体观念出发,又是全身机能失调的局部表现。 治疗应首重健脾益气,扶正培本,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正胜邪却。临床常选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生黄芪、薏苡仁等。因本病多为湿热毒邪,无明显虚寒之象,一般慎用人参、干姜之类温补之品,以免助热生变。祛邪则根据痰、湿、毒、瘀的不同,选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枝莲,草河车,山慈姑,夏枯草,瓜蒌,土贝母,红藤,白英,白屈菜,龙葵,蛇莓,鸦胆子,大黄,地榆,土鳖虫等药。
中医扶正祛邪法治疗肿瘤,除突出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的特点外,一般认为 “扶正”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内分泌的调节功能,抵抗和修复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能增强机体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从而保持内环境的恒定。“祛邪”、“活血化瘀”能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加癌肿的血灌量和氧含量,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清解癌毒在体力的淤积,纠正久病伤阴,维持体内平衡。“软坚散结”能改善或干扰癌细胞的生活环境和增殖条件,抑制或削弱癌细胞的生长。对于手术切除病人,因其仍有不少症状,又因化疗而正气日虚,体力不支,若继续化疗,或加速恶化重笃。以扶正祛邪为大法,随证略作加减,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从中医理论体系出发,整体察病,辅以辨证。辨病应注意两个方面 :
一是辨病位,明确病变位置,肠内癌肿系肿毒性疾病,可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夏枯草、仙鹤草为治癌主药。又要根据症状证侯,辨证选药,如肿瘤阻塞肠道多辨证为癌瘀内阻,故加三棱、枳实、旋覆花、玄明粉、荔枝核、海藻、昆布等以化痰涤饮,软坚破结,散瘀消肿。胀坠者多由于气滞所致,酌加薤白、桔梗、枳梗、枳壳、乌药、青皮等以开郁散结,行气导滞;便结液干,则属阴液不足,无水不能行舟,多加天花粉、玄参,麦冬、杏仁、桃仁、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以增液润燥,滑肠通便;排便无力属气血两虚,输送无力,用黄芪、当归、玉竹、沙参、甘草、何首乌、蜂蜜、五加皮等以滋补气血,益阴和阳;便中带血多属热邪内扰,用生地、白芍、地榆、槐角等以止血敛阴。病人有时因便通能食,不守禁忌,则舌苔黄腻浊厚,口味作甜,或口干味苦,则痰食内积,可用绳头草、神曲、山楂、炒谷麦芽、莱菔子。。。(四消饮)等煎水代茶,以清湿热,化浊秽而消饮食积滞。
二是辨病期,病期偏早者而行手术切除者多系湿热蕴积于内,热郁气滞,瘀热相互搏结于肠道,留结为痈,首推益气扶正以固本,而清热解毒,化瘀活血,消肿散结贯其始终。早期实证病人免疫功能较接近正常,其证候以湿、毒邪亢盛表现为主,此时应遵循“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根据证型不同而采用清热解毒,化瘀为主的方法,药用藤梨根、白头翁、苦参、水杨梅根、野葡萄根、地榆、黄柏、败酱草及赤芍、牡丹皮、忍冬藤、生大黄、三棱、莪术、桃仁等。中晚期病人免疫功能大都偏低,其证候多以正气虚弱为主,治疗应采取“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佐以少量的清热解毒、化瘀药物,根据证型不同,分别采用补益气血、湿补脾肾、滋养肝肾的方药,代表方剂有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和知柏地黄丸。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