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验方(谢秋声)

湿疹验方(谢秋声)
    [组成]  生地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地肤子9克
白藓皮9克苦参12克蒲公英30克黄柏9克茯苓皮12克
泽泻9克苡仁12克甘草5克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止痒
    [主治]  各类湿疹,如浸淫疮、旋耳疮、肾囊风、奶癣等。
    [用法]  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
    [方解]  方中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地肤子清利湿热,
通利小便,白藓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苦参能祛风杀虫止痒,三
味合用效果甚佳;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茯苓皮、泽泻、苡仁
利湿清热。
    [加减]  湿甚肢体肿胀者加防已、赤小豆、冬瓜皮;舌苔厚
腻、纳呆者加苍术、厚朴、陈皮、法夏;口干小便黄赤者加黄连、
石膏、芦根;湿疹滋水甚多,湿毒甚者加百部、干蟾皮、紫草;湿
热已退,滋水不止者加牡蛎、龙骨、五味子;皮肤麻木,时时酸
胀者加僵蚕、蚕砂;下肢湿疹伴静脉曲张者加三棱、莪术、红花、
桃仁;年老湿浊重或挟痰者加土茯苓、土牛膝、玉枢丹(吞服),
湿疹患于上肢加羌活、防风,患于下肢加牛膝,以引药达病所。
    [按语]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由风、湿、热邪阻于
皮肤而成,治疗应细察三者之孰重孰轻增减用药。除内服药外,还
须用百部外洗或外敷药配合,一般滋水少,搔痒甚者,用蛇床子
9克,苦参9克,马齿苋12克,川椒9克、明矾9克煎汤外洗。如
滋水甚多者,则以外敷为宜,局部掀赤者多用青黛散(青黛60克、
黄柏60克、石膏120克。滑石120克);滋水多者用三石散(炉
甘石90克、熟石膏90克、赤石脂90克);搔痒甚者用铜绿散
(铜绿120克、松香60克、熟石膏120克、明矾60克)。依据症
状不同三者配合应用,但必须注意,应用外敷药后,不应再用水

洗。皮肤湿疹虽是局部之症,治疗用药亦讲求整体观念,分清虚
实,热重湿重,兼顾正气,分症求因,辨证论治,方为妥贴。
    (典型病例]  王某,女,36岁。
    患者周身皮疹奇痒难忍,搔之更甚,并有滋水,症已一月。此
乃水湿热毒内壅,搏于肌肤所致,治应清热利湿,止痒解毒。处
方:生地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地肤子9克、白藓皮6克、
苦参12克、菊花9克、徐长卿15克、黄柏9克、紫草12克、茯
苓皮12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乌梅9克、甘草9克水煎服,
连服24剂。滋水减少,作痒仍剧。二诊原方加黄芩9克、芦根30
克,继服7剂。三诊时滋水已干,奇痒亦止,皮疹消失,继服5剂,
以资巩固。   
    通讯地址: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    邮编:200050

(0)

相关推荐

  • [原创]:治湿疹小验方:黄柏,苍术,苦参...

    [原创]:治湿疹小验方:黄柏,苍术,苦参,地肤子,防风,水煎服,每日一剂.

  • 疣---谢氏消疣方(谢秋声)

    疣  谢氏消疣方(谢秋声)   [组成]  生地12克板蓝根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 桃仁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僵蚕9克银花9克干蟾皮 9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红花6克甘草4.5克     (功效]  凉血 ...

  • 国画 | 风月秋声西厢记

    今天要给小伙伴们分享的,是一组清代画册,名为<风月秋声>.<风月秋声>为清代画家费丹旭的作品.全册共含十二幅,描绘的主题是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费丹旭(1802年1月29日-18 ...

  • 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绝美行书

    赵孟頫<欧阳修秋声赋>行书,纸本,尺寸36.7x215厘米,辽宁省博物院藏.<秋声赋>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由景生情,抒发其心里的苦闷及对人生不易的感悟!赵子昂以行书抄录本 ...

  • 《夜晚诗词集56篇》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写雨夜晚思念 蝶恋花·春暮 [五代]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 ...

  • 646期A || 林小菲诗一组《秋声》等/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小菲浅语: 深信,生命里,有一种温暖,无需朝朝暮暮,也可以相守到老,有一种陪伴,无需海誓山盟,却也可以相伴天涯海角,有一种懂得,即使不 ...

  • 孙晓云《秋声赋》

    入秋赏孙晓云<秋声赋>,笔笔惬意,字字清凉! 书法道 2020-08-28 入秋后,虽暑气未消 但却少了盛夏的苦闷 多了几分凉意 一起来欣赏 孙晓云行书 宋欧阳修<秋声赋> 欧 ...

  • 治阴囊湿疹验方

    治阴囊湿疹验方

  • 刘春霖小楷《秋声赋》

    末代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 人". ...